一到春天就没精神,头昏脑涨、越睡越累?中医一招帮你满血复活

陈玉龙谈养护 2024-03-08 07:23:34

来源:一门深入探岐黄

常言道:“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很多人好像一年四季都睡不醒,但是春天似乎是四季中,最让人感觉到“困”的季节。

每到春天,他们就会有诸多不适,比如头昏脑涨、手脚无力、精力不足、困倦疲乏、头昏欲睡、哈欠频频、任何事都打不起精神等,这种现象俗称为“春困”!而春困,困的主要是头部!

春天身体如果快速生发的话,气上来了,精血跟不上来,人就会晕,就会昏昏欲睡,倦怠乏力,所以春天会出现眩晕困倦等症状,然春困,无非就是自保,就是强迫自己休息!

关于春困,我们可以从营养学、现代医学及中医角度来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若遇到春困,我们该如何应对?

为什么会出现春困?

现代营养学认为,春困症状往往由于体内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比如四肢乏力,是因为缺铁;食欲不振是缺锌;嗜睡是缺碘,等等。事实上,真是营养缺乏引起的吗?我认为,若单从补充微量元素来治疗春困,可能是拆东墙补西墙,根本就是南辕北辙,莫名其妙。

现代医学认为,春困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冬天的时候,人体受到低温的影响和刺激,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血液流量相对减少,汗腺和毛孔也随之闭合,减少热量的散发以维持人体的正常体温,而进入春季之后人体肌肉、皮肤血管扩张,导致脑、胃肠等内脏供血减少,所以使人困倦。并且认为,春困是季节转换产生的适应性反应,一般不需要理会。

中医看春困

从中医角度来分析,春困所表现出来当是一种虚象。

春天属木,木主升发。所谓升发,即阳气自下而上升。如果冬天阳气闭藏的不足,如在冬天时的各种折腾,各种熬夜,各种宣畅阳气,过度性生活等,都会影响阳气的闭藏。这会导致肾精妄动,或妄泄,或妄耗。

进入春天时,阳气开始生发,因为根基不固,就容易生地过度,造成下元不足。肾主精,肾精亏于下,则精神就会不足,由此而形成春困。由此说,春困多属于下虚,源于人的阳气没有顺应天地节奏。

《内经》明确讲:“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这段话着重论述了冬天藏精的养生之道,并且告诫我们,冬天一定要藏好阴精,否则,春天就会生病。也可以这样理解,凡是春困,必然与冬天未藏精有关。推之,若冬不藏精,不但会春困,更容易在春天出现上实下虚,上实则高风飘摇,下虚则肾精不固。年高之人若上实下虚,在春天极易发作中风,需引起高度重视。

阳气不足导致春困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会引起困倦发沉,四肢无力!春天湿气重,湿为阴邪,湿能遏郁人体阳气升发,导致肝失疏泄所致。若人体的阳气不足,或生发无力,再感受湿邪,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此为湿邪过重而引发春困!

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中指出:“脾胃受湿,沉困无力,怠惰嗜卧”。通俗解释就是:体内湿气太重,困住了脾升清降浊的功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失养,脑失神用,从而出现头脑昏沉、嗜睡多醒、全身困重、疲乏倦怠、脾虚失运、腹部胀闷、食欲不振、大便溏泻等症状。

同时,春季肝气旺盛易克脾土,湿气渐增也使脾土易被湿邪所困,如果饮食习惯又不注意养护脾胃,易造成脾胃虚弱,运化吸收水谷之气的能力减弱,进而损伤元气,加重“春困”。

“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既然春困是因为阳气不足,湿气太重,那么升阳温补无疑是解决春困的不二法门!

阳光充沛,阴霾湿浊自然消散!针对健脾除湿,临床有几个中药配方或中成药比较好用,一个是附子理中丸(或汤),有温中健脾、散寒祛湿的功效;还有健脾丸,有健脾补气、和胃助消化的作用;参苓白术丸(或散)能够健脾补气、利水祛湿止泻;藿香正气液(或水)主要是理气宽中,去湿止痛。

同时,健脾化湿可以多用陈皮泡水当茶频服,同时坚持用花椒艾叶煮水泡脚!

动能生阳,喜能生阳,春季可以趁天气好时,多运动,多喜悦,多唱歌,多晒太阳。通过适当的运动,身体微微出汗,体内的湿气通过毛孔排出体外,推荐的运动有慢跑、八缎绵、瑜伽、太极等,还可以做适当的家务活。

总的来说,春困发生时,当在生活起居、运动、饮食、情绪等方面调节平衡,使春天阳气正常生发,则春困必然会消失。​​

若有春困症状出现,就尽量避免太劳累,不要动怒,也要停止房事,避免泄肾。饮食少油腻,多清淡,多吃时令绿色蔬菜,绿色应于肝,最能平衡肝气;晨起坚持喝生姜红糖水,以助升发阳气;忌食寒凉,少饮酒;晚间11点前就睡觉,尽量早起,不能赖床,以顺应太阳的活动规律;中午可以午休小憩,使阳气归根,使精力充沛。另外,心态的调整也是我们战胜春困的关键。

0 阅读:22

陈玉龙谈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