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匠人:靠手艺吃饭的人

昕瞳看历史 2023-02-17 18:42:02

旧时,习称技术为手艺;称有技术者为手艺人。有一身手艺者也常常自称“俺就是一个耍手艺的”,民间将这些手艺人尊称为“匠人”。木工一行称之木匠,瓦工一行称之瓦匠,铁器一行称之铁匠,皮铺一行称之皮匠,其他又有石匠、铜匠、银匠……农耕时代,匠人之称,是人们对手工技艺的普遍尊重。

《永吉县志》记载,吉林城曾有祖师庙。庙在朝阳门内路南,规模颇大,“有殿宇六楹,禅堂三楹,西配庑五楹,东耳房三楹,大门一楹,嘉庆二十一年(1816)建。西正殿供太上老君、孚佑帝君、公输子、了意真人、罗真人,东正殿供吴道真人、杜康真人、蒙恬真人、欧岐佛、胡鼎真人”。

从前,工匠在社会各业中,相对处于较受尊崇的地位,属上九流:“七工八商九庄田”,列于第七位。各类工匠又都有自己的祖师,木匠、瓦匠、石匠皆尊公输鲁班为祖师爷;铁匠拜太上老君做祖师;窑工拜陶祖做师;画工拜吴道子为祖师;笔匠拜祭蒙恬;鞋匠祭拜孙祖;理发师拜吕祖吕洞宾(孚佑帝君)为祖师;锔锅锔碗锔大缸的补锅匠拜胡鼎真人为祖师;能掌三昧真火的欧岐佛是银匠祖师……

吉林靴皮铁木四行研究所事纪碑

从《永吉县志》的记载可见,各业祖师大都汇聚于这座祖师庙。庙虽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61),但各业百工在吉林城肯定已发展有年。康熙十二年(1673),吉林建城。建城之前,为打造军用战船,即从南方各省抽调大批工匠来吉。这些人里,应主要以木工和铁匠为主。此后,吉林作为东北重镇,因生产生活之需,必然汇集了各类工匠,城内祖师庙的存在,正是工匠已经成群、各业已蔚然成行的显现。

走街剃头匠(1935年摄)

民国十九年(1930)八月的一天,祖师庙披红挂彩,在鞭炮锣鼓声中,在众人簇拥之下,于朝阳门内路南赫然矗立一碑。立碑者是吉林靴皮铁木四行研究所。碑铭无有碑额,且碑身高大巍峨,碑身碑座均为汉白玉。碑高2.64米,宽0.98米。碑座雕饰吉祥图案。碑文记录了祖师庙建造缘起,以及其后发生的庙产争讼事情,并述及之后的事业发展规划。碑文说,吉林城内,早在乾隆、嘉庆年间,即已创立靴皮铁木四行工艺会。随之“由四行自行筹款,置有朝阳门内房产一处,建造祠宇,崇拜祖师。历年各行办会之日,即为筹款之期,相沿有年,储积较裕。迨至清末光(绪)宣(统)之际,因各行皆无暇亲自经理,雇用非人,保管失当,以至觊觎会产之事相继发生。或借兴学呈请拨用者有之,经各行举证力争,蒙省署批示‘兴学、惠工不可偏废’,产权卒以无恙。或托词庙宇,设谋霸夺者有之,经各行涉讼多年,承法院判决,保障权利,卒占胜讼。公理于焉得伸,固已屡经波折,惨淡维持者矣。自民国初年以来,同人等停昔日演戏酬神之举,进而谋兴工精艺之产,以期实业改善,蔚为国光。爰将四行工艺会改为靴皮铁木工艺研究所,欲前辈余业发挥而光大之”。其间,会董姜振东及靴行张峻山、皮行吴焕荣、木行蔡炳臣、铁行赵品三等,一力经营,民元以来“十余年间,或经管会务,或代理讼事,一钱不名,始终罔懈。现在四行同人所唯一希望者,拟俟会产稍丰,提倡举办平民工场及工业学校,并工界优秀子弟无力升学酌予补助深造等事,以四行公产之收入而仍用之。我全体工界是则须随时察酌,务求次等实施者也。唯是,同人等缅维创业之艰难,深虑保守之匪易,况契照或有意外之失,人事或有变迁之虞,时事沧桑,恐违斯旨,特将四行研究所之经过情形与重要凭据勒志于石,以垂永久,庶几前事不失,后人经管有据云尔”。

掌鞋匠(1935年摄)

此一碑铭,因为是吉林靴皮铁木四行研究所立,以后即名之“吉林靴皮铁木四行研究所事纪碑”。从碑文可知,靴皮铁木四行研究所之前身,是靴皮铁木四行工艺会。东北地域,向有“行帮”之称,但“行”与“帮”却有很大不同,如称“行”者很少称“帮”,称“帮”者也绝少称“行”:木工、瓦匠、铁匠一类,向来称“行”;伐木、淘金、采参一项,多是称“帮”。其间区别,恐一则在于技术形态,再则在于劳动方式。木作、铁器之技术形态,因其历史悠久,很早即已称之行业,虽劳动形态多以一人或几人十几人方式出现,却仍类推为行中人;而伐木、淘金、采参的劳作方式,多是成帮结群的集体合作。更多因为劳动方式的不同,于是有“行”“帮”之别,随之而来的是,行业之规遂称行规,帮界之规称之帮规……

吉林城内的靴皮铁木四行,在创建祖师庙之前,应该即已相当繁盛,吉林城作为北方重镇,军事与经济地位始终为各类手工业的发展源源不竭地提供着动力。靴皮铁木四行,即制作靰鞡行、皮行、木作行、铁器行。他们分别都有自己的行会,既负责制定本行的行规,也对本行的手艺人提供权益保护。嘉庆二十一年(1816)八月创立祖师庙,建四行工艺会,实则是靴皮铁木四行建立了联合体,虽然各行崇拜的祖师不同,但都同属于百工一行。在吉林城的手工业体系里,靴皮铁木四行从业者甚众,行会又颇具实力。从嘉庆二十一年(1816)到民国十九年(1930)的百余年时间里,尽管时有争讼,毕竟庙产还在,香火犹存,并一代代有人接续其事。迨至立碑之年,将靴皮铁木四行工艺会改作研究所,又欲规划“举办平民工场及工业学校”,对“工界优秀子弟无力升学酌予补助深造”,种种举措,已经尽显其追随时代的开拓精神。创办研究所与平民工场,意在将传统手工业提升至新的水平;开办工业学校,则是为了使传统手工艺后继有人。遗憾的是,1931年秋天即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日帝占领吉林,此一代人的宏愿也就永远存写于碑铭了。

祖师庙的庙产,虽是归靴皮铁木四行所有,可是从庙中供奉的多位祖师来看,其他行如画匠、银匠、补锅匠等,应该也是在这里祭拜祖师的。追溯源流,靴皮铁木四行之中,铁木两行似出现更早,各类铁具和木器,都是生产与生活所必需。20世纪80年代,城内牛马行地方,还有多处铁匠铺,专门打制大水壶、菜刀、水桶等物。有耆老说,民国之前,这一带即是铁匠铺汇聚之地,不过,那时打制的除生活用品外,多的还是犁、镐、锄、锨、镰、铡刀、铁叉等农具和修造房屋所用的钉子、门闩一类。农耕时代,一切也必围绕农事。铁匠们的工具并不复杂:一个火炉,一个特制的大风箱,一冷一热两个铁砧子,几把钳子和形状大小各异的锤子。钳子中有用来钳夹片状器物的蛤蟆嘴钳子,做精细活的鸡嘴儿钳子,捏制带钩器物的鹰嘴钳子,以及用以锻打带刃利器的大小紧嘴钳子;铁锤则分大锤、二锤和手锤;此外还有各种形状的冲子、印戳子。上工第一件事,便是点燃大火炉,拉响风箱,在纷飞的火星中挥臂开锤……有声望的铺面会在自己锻制的犁、镐、锄、镰和铡刀上用印戳子打上印记,表示产品的信誉,也夸耀自己的技术,这也就是当时的商标宣传了。20世纪80年代末,曾在西关外柴草市地方,见一铁匠炉打制马掌钉,马走长途,须定时更换掌铁,钉掌铁须用掌钉。近两寸长的马掌钉,一端尖细,隔掌铁钉入马掌;一端呈箭镞形露于外。看那两个铁匠,一个以紧嘴钳子夹住烧得通红的铁板,另一个却以铁剪轻轻剪下坯儿,又只轻轻三五锤,便是一个掌钉。来来去去,熟练极了,恍如魔术,一会儿工夫,就打出一小筐掌钉。因此,街巷里耆老们总说:叫个匠人,手艺功夫都了不得,谁也不敢小瞧!

游走街头的木匠

木匠可能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最紧密的了。或是建造房屋,或是打制家具,有哪一家没请过木匠呢。木匠有细木匠、粗木匠之分,细木匠以打造箱柜和绘画雕刻为主,有雕梁画栋之艺;粗木匠以盖房、打制农具、车辆为主。铁匠有认铁识钢之能,一块铁一块钢,看色泽辨茬口,就知材质如何,知道该怎样蘸火怎么锻打。木匠亦有“相材”技艺,无论木料怎样老旧,也认得是何树种及其材质、年头、干湿、木纹……晓得有怎样的用途,才不会“瞎”了材料。木匠工具颇多,斧子、刨子、锛子、凿子、锯、锉、木钻、墨斗……并且每种工具都有几样,如刨子即有用来刨平刨光的长刨、短刨、光刨,可勒口的槽口刨等十余种。一个好木匠,就是一个设计师,盖房子“吊正”,一眼即可看出门框、窗框是否周正;打制箱子柜,卯榫严丝合缝,一个疙瘩疖子在他手下变得花纹美丽,在柜子上描花绣彩,比那画师更有功夫。木匠一行,规矩也多:不论什么日子,逢双都忌讳说双,传说祖师爷小名是“双”,是故遇双须说“对”或“副”;干活时不慎受伤,须立即包扎止血,不可将血滴于木料,那对主家不利,犯忌有损阴德;干完活屋内必留些木屑刨花,留待主人收拾,意谓以后常有活干;物料设计,须按规矩尺寸:凳不离三,门不离五,床不离七,棺不离八,桌不离九。凳不离三,是为凳子应取三尺三寸,寓意在座者有桃园三结义之情;门不离五,意谓五福临门;床不离七,暗喻“七”即妻子,“离七”意谓孤寡,按规矩单人床一般在二尺七寸,双人床四尺五寸七分;棺不离八,即棺木的尺寸也须有数字八,寓意见官(棺)而发;桌不离九,九即酒,暗喻桌常有酒。即使主人不知这些规矩,木匠也须说之,不能因此令主人招致不利。旧时俗语:“有赃官赃吏,没有赃手艺人。”即是说一个匠人首先品德好,做活不可使坏心眼,不能故意把活做坏,即便是互相之间曾有过节,也要精心尽意把活做好。在雇主家里,眼不贼,嘴巴严,手脚干净。常见的情景是,在雇主家中打箱子打柜,往往一干就是月余。这一个月里,雇主往往是把家都向木匠敞开,好多东西任取任拿,两相无猜……

在靴皮铁木四行之中,靴皮两行实是最具地域特色的。靴行即制作靰鞡一行。这一行的铺面,在吉林城内俗称靰鞡铺,招幌即是两只靰鞡鞋。最好的靰鞡以上等牛皮制作,也有马皮或猪皮的,但不上“讲究”,属低档货。制法是先把熟好的皮子用谷草熏成杏黄色,皮色熏好了,皮质也变软了,干湿适度,上针不抽不走,这时即可翻卷作鞋样,将鞋面抽成一圈均匀的褶儿,再用一块小皮子缝于鞋头做遮挡脚面的“靰鞡脸儿”,然后缝缀鞋跟,不须拼接裁剪,就以一块皮子做鞋头、鞋帮和鞋底。再装上系鞋带的“皮耳子”,缝上提鞋的“提把儿”,在后跟再钉两个扁钉,为的是走路抓地稳,至此,一双靰鞡就算做成了。从前俗语“有大有小,关东之宝。脸多皱纹,耳朵不少。放下不动,穿上就跑”。其中的“皱纹”即是靰鞡的“包子褶”“耳朵”便是系鞋带的“皮耳子”。靰鞡的售卖,却是论斤不论双,因为好的靰鞡都是皮质好,好皮质自然分量就重,价位也高。一双上好皮质的靰鞡,多重一斤有余,絮上乌拉草,蹚冰走雪,可穿用多年……

街头锔缸锔锅的手艺人

民国之前,吉林城内皮铺很多。老地名里,以之取名的胡同就有两条:临江门外柴草市地方,有一张皮铺胡同;福绥门里偏北,曾有臭皮胡同。臭皮之谓,是因这里有多家皮铺,皮铺鞣制皮革,须使用芒硝。鞣制过程,有一种俗说的臭皮子味儿,一条胡同因此得名。皮铺的营生,其实各不相同,一类是专门制作靰鞡,称之红皮铺;一类是制作车马皮具的白皮铺;再是专门鞣制皮张的。从城市留下的老地名,从靴皮与铁木并驾而成四行共同领有祖师庙庙产的情状,可知这两行当年是颇具实力的。直至20世纪50年代,这四行仍然不失活力,1956年,在工商业改造中,铁木两行联合成立了铁木合作社;靴皮两行成立了靰鞡合作社。到60年代,牛皮靰鞡才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

当初只道是寻常,别后方知不一样。岁月流转,当传统手工业作为一个时代逐渐消失,今天的人们才蓦然惊觉,那其实是一个传奇的时代,匠人们凭着手工的技巧,创造了诸多人间奇迹。可惜许多精湛的手艺,如今竟已随时代告别。但其间的一种精神,现在仍时时传述:

比如人们对匠人的尊重,那不就是对知识与技术的尊重么!

比如徒弟拜师的恭敬,那不就是对祖师和传统的敬畏与虔诚么!

比如匠人们在自己的产品上打下印记,那不就是对自己荣誉的爱护么!

比如木匠师傅们劳作时的种种禁忌,那不就是传统的职业道德么!

这里凝聚的,应该就是一种工匠精神吧!

当然,人们在讲说这些的时候,也还念念不忘那些传名至今的匠人……

本文选自2021年民生读本,吉林省地方志资源开发立项项目《木城往事》,作者高振环,吉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通过任何方式转载,违者必究!

0 阅读:4

昕瞳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