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这件事情就当做一张牌攥在手里。”——刘巧英
01 全剧活的最清醒的人这话是刘巧珍的大姐刘巧英和小妹刘巧玲说的,而事情自然就是她当年偷听到的自己公公让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的事情。
她没有揭露,反而自己藏了好些年,以防自己公公哪天想拿捏自己,她手里有个筹码能反击。
藏了四年,却告诉了自己刚进门的妯娌,也就是自己的亲妹妹。
原因是她婆家丈夫有三个兄弟,老二读书去了上海有出息,但是大城市里结婚花销也大,老公公希望留在家里没读书在干活赚钱的两个兄弟能出钱资助一些。
刘巧英自然是不乐意的,这钱借出去那多半是要不回来,所以她说我去找爹借,到时候有了钱你再还,这样,自家老爷子知道,老公公自然不好意思不还钱了。
可是刚进门的妹妹刘巧玲两口子却都没心眼,因为嫁的不够情愿,所以巧玲不想管,而且她心里也是支持想办法让双星留在上海的,自己出不去,能出钱让别人出去也是好的,所以已经答应了出钱。
于是,刘巧英借口回家拿钱,便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妹妹刘巧玲,目的是希望妹妹能多长个心眼,为了以后的小家日子好混,别傻乎乎的。
看到这段,大家都说大姐刘巧英是全剧的人间清醒,活的最通透的人。
这点的确不可否认,在一开始她是极力反对刘巧珍和高加林在一块的,明确的表示,你们不是一路人,高加林出不去,你干农活受累,高加林出去了,甩了你早晚的事儿。
02 这清醒的人是不是有点目光短浅?现在生活里,很多人都说,不要嫁给兄弟多的男人,妯娌之间相处好不容易。
刘巧英婆家有三个兄弟,她嫁给的是老大。
老二人家有出息去了上海读书,是家里的门面,公公婆婆想一碗水端平不太现实,这样的家庭,肯定是老二花钱更多,甚至还需要不上学赚钱的大哥三弟来拿钱供他读书。
如果兄弟没结婚,没生娃,可能还挺乐意,但是一结婚,过上自己的日子,多数人是不太乐意的,除非被供养的人很会来事儿,或者兄弟之间年龄差特别大,又或者出息很大让投资的人能看到大的希望回报。
可显然,高双星不属于让刘巧英甘愿投资的那种人。
所以,高双星结婚缺钱,刘巧英的小家便不愿意再出钱了,毕竟这钱很可能打水漂,但是又不好太无情,所以人家说我回家找我爹拿钱,这钱过了明路,不能是一笔糊涂账,这已然是一种很聪明的做法了。
但是,某种程度上,这事儿也有点目光短浅,高双星虽然没什么大出息,但是留在大上海是他们家能力最大的人了,农村人都想去大城市发展,她自己没希望了,但是,她还有孩子,和高双星打好关系,以后孩子长大,高双星这个二叔帮衬起来是不是更上心?
毕竟她现在不愿多出钱,高双星媳妇儿以后人家也可能不愿意让高双星浪费人脉啊。
03 很现实,知道抓住眼前最大利益,但是也有点自私对于在村子里的婚姻,她知道什么是最好的,一如自己嫁给村长的儿子,劝巧珍嫁给马栓,让巧玲嫁给村长的三儿子。
她这样的选择,在村子里女人选丈夫,大概已经是他们那个圈子里能选择的最好的了。
巧珍的事儿,她这个做大姐的劝的于情于理,但是,对于去巧玲,她是不是还是目光短浅,甚至有点自私了?
的确,村长那个三儿子和巧玲青梅竹马,娶巧玲也一直都迫不及待,对巧玲也是真不错,选丈夫,这大概是个不错的人了。
但是,总觉得她这个做姐姐的去劝说巧玲别再复读高考,直接嫁人,个人不喜欢,她是扼杀了巧玲的梦想啊。
在那个年代,女人本来就难,人家高加林是男人家里还全面支持,所以敢闯出去,巧玲却只能通过上大学走出去缓冲,可这个机会却被剥夺了,也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哀吧。
对于结婚,如果巧玲自己也乐意的不行,那也是一桩美事,但是巧玲那么哭着求着说自己要复读呀,家里是有条件的,却没人支持她,结了婚的巧珍如果不是孩子命在旦夕缺钱,是要出钱的,但是巧英这个条件还不错的大姐,却不愿出钱,反而让妹妹结婚吧,还是和自己做妯娌。
尤其是在她知道公公偏心老二,还让高双星顶替高双林的前提之下,这样的家庭,她自己离不开了,却还要把自己的妹妹拉进来。
说起来是亲上加亲,她当然也不会害巧玲,但是,多一个亲妹妹妯娌,自然比多一个别人家的不好掌控的女子嫁进来做妯娌肯定日子更顺心。
说她自私,大概有点过分,毕竟这是她认知里为自己妹妹选择的最好的退路了,所以人还是要多读书,但,其实像刘巧英这样,尽自己最大努力,在自己圈子里抓住对自己最有利的,其实,也很聪明,毕竟破圈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