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爸二娃下半年一年级。按照大娃上学的经验,学爸早早就准备好接受家访、让孩子学会应付入学面试之类。结果一样都没用上。新学期开始,直接通知孩子在哪个班,学位号多少之类。
正奇怪,孩子为啥就在这个班,座位号为啥是这个号。仔细了解才知道:原来是按区域分,A小区的孩子集中在1、2班,B小区的孩子集中在3、4班之类。孩子座位号,则完全是按照姓氏读音排列:姓陈的,C开头,1、2、3、4、5号之类,姓丁的,6号;姓林的、姓刘的,又往后排;姓庄的,基本上就在最后了。发现秘密后,突然有点喜感:怪不得厦门“入学一件事”提倡全部网上搞定,不让线下见面,原来是避免任何“面试择优”的嫌疑。这么安排相当于掷骰子,完全是均衡分班。
网络图
义务教育阶段,包括初中,严禁拔尖择优,这是国家政策强力推动的。这个政策也引发争议,很简单,均衡分班,不管孩子优劣,相当于一锅粥各种菜扔进去乱炖,很难提升教育质量的。相反,分层教学才更能因材施教,培优辅差。优秀的孩子等着解奥数题,习惯不好的孩子还得催缴作业,把大家绑在一个班,相当于搞大锅饭,最后都吃不饱。
有个段子是:美国前总统杜鲁门有一次跟手下说:“能不能给我找一个一只手的经济学家?”手下迷惑不解。杜鲁门抱怨:“我的所有经济顾问都爱说‘一方面(on the one hand),另一方面(on the other hand)’,他们就不能明确地给我‘一只手’?”这个段子很好地说明: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事儿,前人早就干完了。剩下的任何政策,任何选择,都是有利有弊。一个政策被强力推动,那一定是因为,如果不做,弊远远大于利。
均衡分班的弊端显而易见,但如果不这样做,放任拔尖择优、分层教学泛滥,结果是什么?一定是家长为了孩子进到尖子班,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鸡娃——毕竟没有谁愿意自家娃从小被贴“差生”标签,进入辅差班。极度内卷的结果,一定是大家为立足武林而群起练习葵花宝典,但还是分不出胜负,身上有些部位却永久丧失了。
简言之,学爸虽然觉得分层教学有利于提高质量,甚至提高学校成绩,但为了家长和孩子健康,抓阄式的均衡分班,这“一只手”还是不得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