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宗胜将军是湖南人,他二十四岁参加红军,曾长期在红三军团服役,参加了两次反“围剿”斗争,立下了不少战功。1934年下旬,他跟随大部队开启之长征之旅,1935年初,他在进入贵州境内后,因为误饮污水继而引发疟疾,一时上吐下泻、高热不退,无法继续赶路前行,于是上级首长便暂时将他安置到贵州一户老乡家中养病、休息。
大概半个月后,杨宗胜的病情有所好转,已经能下地走路了,于是归队心切的他不顾老乡的劝阻,拄着一根拐杖昼夜不停的向北行进,最终在贵州和四川交界地带成功追上大部队,重新回归红色阵营。抗战爆发后,他在八路军冀中军区担任后勤部副部长,1941年,他又被调回延安学习,并参与了“整风运动”。
解放战争时,杨宗胜在西北野战军后勤部担任军需处长,主管粮食、弹药的筹措与运输工作。西野的根据地位于荒凉、贫瘠的黄土高原上,此地物产极少,老百姓种的粮食仅仅只够自给自足,实在养不起庞大的解放军部队。这让杨宗胜很是苦恼,为了解决部队的吃穿问题,他只能在党中央的协调下,向邻近的归绥革命根据地和晋西北革命根据地求援,最终在兄弟单位的支援下,勉强维持了西野的基本军需供给。
到了1948年,华北军区开始大规模援助西北野战军,西野的物资困境这才迎刃而解,各部队随即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强大士气和战斗力,一举解放大西北,歼灭所有反动派势力。建国后,杨宗胜转往西南军区后勤部工作。
1949年11月,他在盘查国民党军遗留下来的物资时,发现有些仓库竟空空如也,这顿时引起了他的怀疑,于是他立即提审前国民党军后勤部门的官兵,最终从对方口中得知了一个极为关键的消息,那便是国民党军在败亡之前,曾故意将一批物资藏匿在深山之中。杨宗胜随后带人进山找寻,结果发现了不少枪支弹药、粮食、被服,这些东西后来全都被充为公用,邓公得知此事后,还专门表彰了杨宗胜,称他胆大心细,是个好同志!
1954年,杨将军被调到总后勤部担任马政局长,任期内,他主持修建了好几座军马场,累积豢养了数万头优良马匹,这些牲畜既可以作为坐骑使用,也能承担一部分运输工作,可谓一举两得。1955年大授衔之时,杨宗胜觉得自己革命资历深厚、劳苦功高,至少也应该当个中将,而中央军委在经过综合评定后,决定授予少将军衔,并随赠三枚荣誉勋章。可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就在授衔仪式举行前夕,有人突然写信举报杨宗胜存在原则性错误,请求党中央予以严惩。
原来,就在1949年下旬,安徽省委土改工作队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在大别山广泛开展土地运动,严厉打击地主、乡绅,将其家产、田产全部抄没,均分给穷苦老百姓。但有一位地主在抗战期间曾大力资助过杨宗胜,为民族独立事业做出了一些贡献,也算是革命的功勋之臣,而且他也不反对土改,只是希望能将祖宅保留下来,毕竟这是祖上传下来的“遗产”,蕴含着别样的感情。
可土改工作队却并不打算通融这个地主,仍坚持要没收他的祖宅,无奈之下,该地主只好写信给杨宗胜,请他帮忙斡旋一下。杨宗胜是个念及旧情的人,他二话不说便给安徽土改工作队打了一个电话,为地主说了一些好话。此事后来被视为杨宗胜的“黑历史”,并在1955年被当众提了出来,由此引发了一阵舆论风波,中央军委为了维护党规党纪,不得不取消杨宗胜的少将军衔,改授他大校军衔。
不过杨宗胜并未因此自怨自艾,他很快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到革命工作中,积极为国家建设事业添砖加瓦。1956年,他被调到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任职,随后的十余年间,他扎根西部,带领解放军官兵们辛勤劳作,开垦出了上万亩良田,一举解决了新疆粮食短缺的问题,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福祉。
60年代初,新疆爆发了一场剧烈的政治运动,数万新疆老百姓在外部势力的蛊惑下,离开天山家园,转而迁徙到中亚居住。杨宗胜原本打算出兵拦截这些人,但党中央却指示他大胆放行,不要过多干涉,于是杨宗胜便眼睁睁看着这些人叛国而去。70年代末,杨将军离休,1981年,他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