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多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每年层出不穷的教研会用处到底有多大?
单就数学高考复习研讨会而言,有太多的想法和不理解,按道理论,开完研讨会后,借用会议短时效应,学生成绩那不就会蹭蹭的向上窜吗?实则不然,该咋样还是咋样,能上升的凤毛麟角,我们怀疑研讨会无用吗?也不尽然,毕竟从会议上还能参考一些方法来应用于教学,但总体来看,研讨会有“皇帝新装”之嫌。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可能是作秀课。台下打磨了不知多少遍,不是原生态课堂,所以你参会归来信心满满,一堂课下来信心全无,花式课堂主要是花架子,极具观赏性,不具实用性。不知道提出磨课的专家是怎么想的,磨石磨去棱角,磨人磨去脾气,磨课磨去灵感!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可能是避难课。课堂上表演的都是优等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很难有表现的机会,而我们的学习痛点恰恰就是这里,想学的内容学不到,不想学的内容嗷嗷叫。正如有的老师在试卷讲评的时候有答案侃侃而谈,无答案闭口不言。课堂上如果提问了困难生,他不与你配合默契,可能显得不好看,而教师挂在了黑板上更不好看,所以我们常见的示范课堂上都是一帆风顺赢得掌声的,而事实上呢,你的手拍的再红也掩盖不了该堂课的虚张声势!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可能是功利课。因为这样的课会发证或发钱,尤其发证评职晋升有帮助,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有人脉基础,这是最省事的获益方式。更有甚者,把示范课争取到家门口,来者都是客,把评委们安排的吃好喝好,课不好都说不过去!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可能捧赞课。尤其名家课,即便有瑕疵,也会被美化为故意而为之:巧设错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我们不能一竿子打死名家,确实有很多的一线名家课听后真的是受益匪浅,但也有少数名家只顾在天上飞来飞去,不进入一线课堂,他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有一位网友曾说过,国外有一位知名数学教育大咖,而他的儿子数学偏偏不好,这位网友的老婆正好带大咖儿子的课,找辅导老师都不敢接手。也可能其教育理论是普渡大众的,是大公无私的!
那么,真正让参会者获益的示范课会是怎样的呢?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跟屁虫课。每年高考后试题引发的许多问题都应是“跟”的目标。但实际上跟的紧不紧,跟的像不像,还是源于对试题的深度研究及新标准的理解透彻,有的示范课表面上跟的很紧,实则分道扬镳,讲着讲着就回到原来的解题技巧。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原生态课。不表演,不做作,不打磨,不提前安排学生,而是经过授课者的精心准备后直接上台,既能展示常规课堂的原汁原味,还能体现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能让学生自由释放思维。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探究课。我们常见的课多为“大头课”,教学目标、新高考要求、近几年考点分布等洋洋洒洒几百字甚至千余,而这些文字内容到底是对学生有帮助,还是带来课堂负担呢,有限的时间要做有用的事情,而这里的“有用”就是引导学生模仿探究、领悟探究,自我探究。每年高考后我们大概会感觉到平时讲的也很到位了,离试题很近但总没有触及,个中原因大概就是对于课本内容的探究浅尝则止或是“雨过地皮湿”。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去技巧课。2024年高考数学试题评析中己明确指出:打破学生机械应试的套路,打破教学中僵化、固定的训练模式,防止猜题押题,同时测试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解决各种难度问题的能力。我在前几年参加研讨会的时候,竟然还有老师以“对数单身狗,指数找基友”为自得,并且还夸大秒杀大招之功效。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去教辅课。我们不说教辅的灰色地带,单其保姆化服务就令课堂实际效果弱化。目前大都订用教辅书,以其为平台讲练评测,所上的课始终走不出教辅书的困扰。因教辅多在高考半年前己成书,其导向及试题动向明显滞后。
研讨会上的示范课应该是接地气课。这里的地气就是课本,高考命题人就是用课本和标准为依据命制的,复习时离开课本显然是“出力不讨好”。但是从课本抽取讲练测的素材难度是很大的,需要集中人力,更需要集思广益,但在这个利益为上的氛围中,又有多少人能潜心去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