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22大影星”,这3位同演“荧幕高干”,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木乔简科 2024-09-27 14:38:02

提起上世纪中国电影初发展时期的影视明星,大家心中都会浮现出谁的身影?提起“荧幕高干”,谁又会是你心中的不二之选?

在那个科技尚未发达,电影背景还为黑白画面的时代,周总理大刀阔斧,召开“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标新创异,提出要评选 “属于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

由他带领挑选出的演员,被称为“二十二大电影明星”,在这几位中,有没有他的身影呢?

王心刚——中国第一美男子

提起中国电影发展初期的影视明星,一定会有人想起王心刚。

毕竟在当时就有“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这一高评价说法。

作为影视明星,王心刚的外形条件堪称完美,高耸挺拔的鼻梁、棱角分明的脸庞,再加上自身硬朗非凡的气质,在那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了许多影响深刻的形象。

而作为从话剧团出身的演员,他的演技也被大众所认可。

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反派姚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游击队政委杨晓冬、《侦察兵》中的参谋长郭锐等等。

结合两点来看,王心刚简直就是老天赏饭吃的天选演员,怪不得能被称为“中国荧幕第一军人”。

就好比下面这张图里的参谋长。因为王心刚自身眼眸深邃,所以能使角色看起来就更加威信、更加有说服力。

很难想象谁能将这一角色表现得比他还传神了。

在一部部高质量作品的雕刻下,王心刚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表演风格,他饰演的角色更加深刻更加干练,受到业内人士的一致好评。

当然,好演员的成长离不开平常积累的一点一滴。

对于外在形体的保持,王心刚坚持长跑、控制饮食,如果凌晨要拍戏,四点钟化妆,他也会在三点钟就起来跑步。

在为人处世方面,他含蓄、沉稳,出名了也不张扬自己的名气,甚至连访谈都很少参加,只是认真地钻研演戏并一直在演艺方面深耕。

就连王晓棠也是这样评价他:“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

就是这样敬业、低调、自律的生活态度,王心刚在步入中年以后,身上的气质更加稳重成熟,可以说是魅力无限。

他饰演起“高干” 的角色来,那简直是浑然天成,在大家的心中也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庞学勤——60、70年代的当红小鲜肉

人们在提起王心刚时,总是会联想起“与王心刚齐名”的另一位影视巨星——庞学勤。

因为在颜值上,两人不差上下,都是六七十年代的大帅哥,另外演技也是旗鼓相当。庞学勤还曾获“第二十三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那这么优秀的男演员是怎么被发掘,后来一炮走红的呢?

1929年5月4日,庞学勤出生在江苏省的一个小县城,家境普通,生活只能解决温饱。

但谁都难以预料,在这个家庭中长大的普通小男孩,将来竟然会被保送到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并成为家喻户晓“22大影星”之中的一员,并在此后斩获各类荣誉大奖。

不同于王心刚参与文艺骨干培训班后,又加入东北军区文工团的经历,庞学勤可是正儿八经的影视科班出身。

毕业后,他先是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演员剧团,后又担任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演员。

虽然从小到大的生活条件艰苦,但庞学勤身上却自带一种“高干气质”,而且在他刚开始参演电影的日子就初见端倪。

无论是《边寨烽火》中尽职尽责的边防军指导员。

还是《古刹钟声》中胆大心细的保卫部侦察员。

亦或是《战火的青春》大大咧咧且骁勇善战的排长雷振林,都演的惟妙惟肖。

后来采访中人们经常问他,为何当时王炎导演会力排众议,选他来饰演这一大大咧咧、骁勇善战的角色?

对此庞学勤从来都是哈哈大笑地回答:“一是说我当过兵,二是导演觉得我傲,有那股劲!”

也正是因为王炎导演的坚持,造就了这一部极具传奇色彩的伟大电影。

庞学勤青年时期饰演的角色,大多是肩负责任、敢于担当,于是角色的灵魂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感染了庞学勤的心灵。

而在中年时期,庞学勤曾前后担任长影厂演员剧团团长、长影厂党委副书记和副厂长等诸多高层职位,成为了现实里真正的“高干”。

丰富的职务经历化为经验,也为其后期的表演增色不少。

这也是为何在他之后的演艺生涯中,饰演起“高干”类角色来如此专业,如此得心应手。

或许是因为青年时期的经历和中年时期的经验,使庞学勤作为“高干专业户”,与同行相比,总是与众不同。

他更喜欢也更擅长扮演一个不固执守旧、不故步自封,而是锐意进取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人物角色。

就像《花园街五号》里的接班人干部刘钊,以及《追赶太阳的人们》里的勇于开拓的干部张南健。

可以说是,他所带来的 “高干”形象越来越独特,越来越有魅力,或许也越来越像他本人。

这些也都成为他在人们心中常留的重要原因。

张平——影视艺术界不灭的星辰

和庞学勤相似,张平也是自部队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演员,因其锐利的眉眼和硬朗的五官,他初次登演便能让人印象深刻。

凭借这些优秀的外置条件,张平经常饰演军人的形象,且将人物塑造的帅气、饱满并富有层次和内涵。

然而现实中,张平其实是一位典型的拥有不幸身世的演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青少年时期,那就是“苦”。

不幸起始于幼年。张平很小的时候,母亲病逝,因家中贫瘠,只能在亲友的帮助下,离开家,在一所义校中读完了小学。

15岁时,父亲又因中风而失去了劳动能力。自此一家七口的生活重担,全部落在了张平尚且年幼的肩膀上。

即使为生计所困,张平却依然有着自己的爱好,那就是看戏。渐渐的,他被舞台上的故事所吸引,下定决心,自己也要做一个演员。

梦想的种子在心中悄悄萌芽,张平决定要靠自己实现它。他先是组织了一个业余剧社,并不断扩建规模,后来还达到了完全可以对外演出的程度。

之后,张平又参与抗日救亡活动,接触了党,明白了“要为天下穷苦人谋求解放”的道理。

在延安演出的时候,他遇到了毛主席,毛主席告诉他:

“要做一个好演员、艺术家,一定要提高理论,深入群众,不然就会成为匠人,那就没有意思了……”

也正在这之后,毛主席成立了鲁迅艺术学院,张平成为了第一批学员。

所以,“深入群众”的理念根植在他的心中,他常赶往前线对八路军总部进行慰问演出。

因此他和八路军的首长和战士都有过近距离接触,了解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这才有机会将这些真实的形象,刻在自己的脑海当中。

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演技的思考,不断地拓宽着张平的戏路。

1963年,由张平主演的《停战以后》在国内上映,他所饰演的顾青将军沉稳干练、坚定果敢,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因此电影一经上映,广受国内外观众好评。

就是这一形象,坐实了张平在观众心中“高干专业户”的独特形象。

七八十年代以后,张平在荧幕上还塑造了一系列“高干”形象。例如《十月的风云》中的省委书记徐建、《他们在相爱》中的老干部陈浩。

有些人的演技肤浅,让人无法代入,无法共情。

可有些人仅仅靠一个眼神,一个皱眉就能让人物鲜活起来,在情绪迸发之时,会让人随着角色一起潸然泪下。

表演细节的差别,带来的效果也往往天差地别。很显然,演员张平属于后者。

为什么张平塑造的角色是那样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几十年后的今天,很多人提起他,当年那些由他饰演的角色,依旧鲜明地活跃在脑海之中,尤其说起“高干”专业户,张平依然会被人们想起?

或许是因为:苦难会磨炼演员,经验让演员成长。角色替演员表达,演员替角色说话。

尤其当角色被时间所侵染沉淀,他的魅力自然也就无人可挡了。

而童年的苦难经历,让张平在角色饰演中表达出他独一份的深邃沉着,却又能契合着角色的鲜亮光彩。

刚柔并济的表现下,展现的是一颗平和的、经由岁月认可的心。

结语

1961年,周总理提出要评选出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最后确定谢添、张平、庞学勤、王心刚、王晓棠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可以说,他们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们的成名史也是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是缩影,是见证。

即使有些人已经与世长辞,就像庞学勤和张平,可只要观众们提起“荧幕高干”,他们那些鲜活的形象一定会第一时间浮现在我们眼前,他们也会一直留在观众们的心中。

那你们最喜欢哪一位呢?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信息来源:头条百科

1 阅读:183

木乔简科

简介:最新的娱乐八卦,好看的明星穿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