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这门生意,想象力究竟有多大?

摩羯商业评论 2021-01-01 22:02:56

2020年的最后这几天,中国北方的气温让人们感觉到似乎根本没有全球变暖这回事——12月29日,北京气温骤降,北京佛爷顶气象观测站的最低气温降至-26.4℃,打破了1978年建站以来12月最低气温纪录。

佛爷顶监测到的上一个低温极值,是在2018年12月21日的-25.4℃。气温骤降,几家欢乐几家愁:已经实现以气代煤的北京,不得不应急启动了热电厂的4台燃煤机组;而喊出二次创业好几年的波司登,终于在一年胜似一年的寒潮帮助下,迎来了自身的高光时刻。

实际上,与天气强相关的行业,不仅是公共服务与消费品行业。航空、海运、物流、新能源车(自动驾驶)……这些行业赛道的头部玩家们,对天气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而这也为气象服务提供商,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较之下,中国政府开放气象观测的时间还不长,提供气象服务的头部企业也很年轻,等待它们开辟的,是一个广阔的蓝海市场。

01

刚需与蓝海

实际上,无论是对个人还是诸多行业,气象服务都是刚需。气象学的发展并非无缘无故,对于个人来说,当台风、寒潮、暴雨、高温等极端天气出现时,及时的预报预警可以让大众对剧烈的天气变化有所防备,极大的避免财产损失和保障人身安全。当然,随着气象学的发展,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目前很多企业目前都意识到气象服务对自身经营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气象信息也被企业在制定业务方案的时候纳入考量范围。像出行领域的滴滴,就曾经试图寻找影响用车市场的因素,却不成想,气象信息就是重要的一个环节。

可以看出,对于国内的气象服务提供商来说,广泛存在的企业级服务需求,才是这个赛道真正蓝海。在这方面,美国和日本的气象服务发展历史,已经给中国赛道的玩家指明了方向。

以全球第一家上市气象服务提供商——日本的WNI(Weathernews Inc)为例。其出发姿势一开始就是to B业务。WNI成立之后,赶上了冷战结束后的世界运输业大发展,企业级服务使其迅速成为了全球第一大非官方气象服务提供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WNI的企业级服务,一直扮演着WNI营收的支柱角色。根据WNI的2018财年(2018年6月1日-2019年5月31日)财报显示,其企业级服务营收99.61亿日元,占总营收的58.4%。

美国的最大民间气象服务机构——TWC(The Weather Company)的情况与WNI类似,其历史也超过20年。2016年,IBM收购了TWC的to B气象业务。数据显示,通过各种类型的气象服务,TWC在2018年实现了3.4亿美元的年营收。

WNI和TWC的发展历程与经营现状,充分展示出气象服务在企业级服务领域的广阔商业空间,足以说明气象服务在国外企业应用中的分量和地位,这也就给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中国气象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实际上,对于中国的气象服务提供商来说,这片蓝海的空间相较于国外可能更为广阔。这种广阔性是由两个因素决定的。

其一,中国的气象服务市场开放晚,并且至今仍未全面开放,该领域的想象空间非常巨大。

2015年6月1日,被业内称为“气象局27号令”的《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国家气象局开始面向全社会开放气象数据,并鼓励民营资本与气象局合作。

在27号令之后,社会多元化主体开始参与气象服务。这个开放时间点,要比美国和日本迟到两个时代。

以日本为例,早在1993年,日本气象厅就宣布,除预警以外的所有气象信息民企完全可以自行发报。同时,日本气象局旗下的日本气象协会完全变更为民营公司,气象厅彻底退出气象服务,完全交予民企。

可以说,中日目前产业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小于两国政策开放差距,多年积累的产业升级需求,会不断敦促政府加快气象数据放开和允许自建气象站的进度。在新基建的大背景下,这一进度会得到进一步加快。

其二,中国制造业傲视全球,并且很可能在后疫情时代进一步扩大优势,相关的气象服务需求也会水涨船高。

中国的GDP与美国已经非常接近,并且拥有世界最全的制造业门类。这种优势造成的结果,就是中国的航海、航空、能源、交通及物流——与天气条件强相关产业,产生了巨大的气象服务需求。而这种需求,在中国抗疫一枝独秀的后疫情时代,会进一步得到放大。

不难看出,中国的气象服务市场是典型的以刚需为基础的蓝海市场。正因为如此,百度、华为、阿里,都在近两年开始布局这一市场。

而相比于以云计算切入的巨头,墨迹天气的先发优势明显。

在27号令颁布后不久,2016年,墨迹天气凭借在C端服务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开始布局B端,并成立了企业气象服务品牌——墨迹赤必,切入企业级气象服务市场。

据墨迹天气官方介绍,目前,墨迹天气在B端企业级服务已经形成了一套可快速复制并应用于市场的打法。其通API产品及平台&系统搭建等多种方式,向多行业的企业客户提供“定制化”商业气象服务解决方案。服务的行业涵盖农业、航空、旅游、保险、车联网、高速公路、物流、体育赛事等“大”领域。而海尔智能家居、一汽大众车联网、平安、春秋航空、美团、饿了么等行业头部企业均为其企业客户。可以说,墨迹天气在B端企业级服务已初具规模。

笔者认为,在气象服务的商业化过程中,气象服务供应商要重点考量的是气象信息与各个行业融合的能力,也就是说:气象信息怎么来为行业发展服务,怎么让气象信息投入到实际应用中去。而墨迹天气在B端的“定制化”服务就是对行业的深刻理解。

02

气象服务的技术壁垒

虽然商业气象服务这一蓝海市场的前景广阔,但国内除了墨迹天气之外,参与者却都是华为、阿里、百度这样的科技巨头。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看似简单的气象服务其实有着非常高的技术壁垒。它囊括了从数据收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数据应用,一直到客户服务的整个闭环。也就是说,气象服务行业的门槛并非气象数据本身,其竞争核心是在于对气象数据的加工能力,形成的包括算法、历史气象模式、预报及时程度和预警发布速度等方面的差距。这并非是一般创业公司可以拿捏的。

正因为有如此高的科技壁垒,所以,在人工智能领域当仁不让的中国科技巨头,才从云计算领域切入到了气象服务中来。在此背景之下,处于赛道领先位置、采用“B+C”双轮驱动的墨迹天气,引起了行业极大关注。

首先,是墨迹天气的气象数据来源广。除了有来自卫星、雷达、站点采集以及中国气象信息中心的国内专业机构数据,墨迹天气还与国际专业组织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欧洲中心天气预报中心等合作,每天获得的500G量级的气象数据,广泛的气象数据源为后续的气象信息发布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早在2012 年,墨迹天气就搭建了“时景社区”,为用户提供气象信息的实时分享互动平台。墨迹天气App时景社区中,用户每天上传的数十万张天气照片,以及上万次用户天气反馈所产生的海量众包数据,可以与传统气象数据做补充。这种数据优势,是政府气象部门和海外气象巨头所没有的。

其次,是墨迹天气精于AI。在气象+AI技术的研发实力基础上,墨迹天气将众包数据与传统天气数据相结合,不断尝试利用AI等深度学习技术对这些天气数据进行研究,使墨迹天气的预测准确度和时效性大幅提高。

譬如, 墨迹天气在2015 年开发出了 2 小时“短时预报”产品,从以往专家预测提升至精细到公里级、分钟级的短时天气预报,预报的晴雨准确率超过9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这项短时预报功能不但是墨迹天气得以进军航空业的“大杀器”,更是其实现B端赋能战略、拓展气象服务千亿市场的核心能力。

2020年,墨迹天气实现了“AI后订正算法”的重大技术突破。该算法结合墨迹天气自主研发的“精细化模式预报”及“相似天气识别技术”,使得墨迹天气的气象实况数据更新频率达到分钟级别,预报时效性高于竞品的小时级更新。在预报颗粒度上,墨迹天气实现了国内预测公里级,并且可以支持全球任意经纬度定位的定点预报,不受地域空间限制。

数据上的优势和技术上的优势,让墨迹天气在切入企业级服务户迅速取得商业回报。

2018年8月,墨迹天气宣布了拿下“国内所有外卖行业订单”,为饿了么、美团、大众点评等外卖平台提供分钟级、公里级的天气信息服务。如今,美团、饿了么用户在App上查看骑手位置时,也可以看到实时的天气状况。而这一天气信息即来自墨迹天气。

2019年,墨迹天气与春秋航空达成合作,成为国内首家进驻航空领域的互联网气象服务企业,打破了航空公司的气象服务多被国外气象服务公司所垄断的局面。

今年年初,墨迹天气创始人金犁在全员信中写道,墨迹天气在2019年获得了千万量级的B端订单,未来,墨迹天气将继续“B+C”的双轮驱动模式。截止目前,墨迹天气已向百余家企业提供企业级气象服务。

03

墨迹天气的“天地人”

墨迹天气的企业级服务能取得如此高速增长,与其常年的技术积累密不可分,而这种护城河的建设,则直接来源于墨迹天气的“人和”——7亿级别的庞大用户群体,是墨迹天气独有的、珍贵的数据来源。

如果说“人和”成就了墨迹天气的先发优势,那么“天时”与“地利”,则在推动着墨迹天气继续在蓝海中领航。

最大的一个“天时”,就是上文提到的中国气象服务市场刚刚开启。此外,2022年冬奥会即将召开,这是中国气象服务领域的关键战役。墨迹天气牵头冬奥气象预报精细化的科研课题,据称,在课题成果验收成功后,墨迹天气将有望实现对关键赛区百米级的精准预测。

“地利”则是相对于WNI和TWC这样的国际气象服务巨头而言。两者的优势,是起步早于墨迹天气两个时代,但以墨迹天气为代表的中国气象服务提供商,却占有明显的地利优势。

实际上,助推WNI成功上市的关键,就是其在2003年进入中国大陆市场,首先为上海航空公司提供气象服务。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气象服务厂商科技实力的逐渐增强,在这一领域实现国产替代,甚至与WNI展开全球竞争,也是非常有可能的。墨迹天气在2019年成功签约春秋航空,就是这一趋势的明证。

04

结语

以2015年为转折点,中国本土的气象服务正在快速赶超发达国家的步伐。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测,2025年中国气象服务产业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

在如此巨大的蓝海面前,墨迹天气为代表的本土气象服务厂商,即将助力中国企业上演一场精彩的产业升级大戏。

0 阅读:1

摩羯商业评论

简介:历史纵深,空间透视,深度商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