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范式解构

评史可不察 2024-07-26 08:32:57

在前两节中,笔者按照《孙子兵法》战争筹划思路,构建了孙武创造态势胜敌的理论树系。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已经完成了诸葛亮观其大略、林彪提炼式学习的任务。

但是,作为一名学究,笔者却不能止步于此。笔者期望按照“三类十四块”理论体系,将《孙子兵法》与古今中外著名军事理论进行比对,特别是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比对,以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差别,从而更好地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进行系统性继承和发扬光大。

前一节笔者将《孙子兵法》十三篇区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战争筹划,第二部分阐述力量建设,第三部分阐述创造战场态势,第四部分阐述作战指导问题。将这四部分与“三类十四块”的理论框架进行比对,可以看到,第一部分就相当于战略理论,第二部分相当于军队建设理论,第三部分相当于战术理论,第四部分相当于指导法理论。据此,按照“三类十四块”的理论框架,笔者将《孙子兵法》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范式解构。

第一,基础理论。《孙子兵法》没有探讨战争性质、战争形态、治学方法等问题,但提出了许多战争制胜规律。最典型的就是《计篇》中的“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孙武将这“七情”作为判断战争结局的重要依据,实质就是战争规律,也就是“胜之道”。

第二,战略。战争筹略部分,孙武提出了“计利以听,乃之势,以佐其外”的思想。具体措施就是“全争”,包括伐谋、伐交、伐兵、攻城。通过“全争”,在政治、经济、外交、战场作战等多个方面增强对敌优势,进而胜敌。主要内容在《计篇》和《谋攻篇》。

军政方略部分,孙武提出了“全争”思想,实质就是通过修明政治、发展经济,以及离间敌国内政,从而形成对敌的政治优势、经济优势和军事力量优势。主要体现在《形篇》。如“修道而保法”,即修明政治,保持法度,使国家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再如“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根据国土面积组织经济生产,发展军事实力,从而胜过敌人。至于离间敌国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孙子兵法》是兵书,就没有更多地涉及。

军事地缘部分,孙武提出“先至而得天下之众”的“衢地”思想。通过先获得或控制衢地(富庶地区、交通要地),大力发展生产、积蓄战争力量,控制交通要地,进而形成制权天下的态势,即衡势,从而能得到天下之众。内容在《九地篇》。

军队建设部分,孙武提出“先为不可胜”“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等思想,以形成对敌力量上的优势,笔者称之为“形势”。内容主要在《形篇》,在《计篇》《军争篇》也有涉及。

第三,战术。联军法部分,孙武提出了“衢地合交”的思想,即通过发动联盟力量,形成相互配合、相互牵制的掎角之势,即掎势。

联合法部分,孙武提出了奇正变化和“九地”思想,即利用奇正变化和九种要地使自己力量相互配合如率然之蛇,使敌力量分散、不能合。从而形成控驭战场的态势,即控势和弩势。内容在《九地篇》。

联兵法部分,孙武提出了空间上以实击虚的态势,即实势。利用地貌行军宿营布阵,利用六种地形增强力量之势,即地势。利用九种要地逼迫士卒勇敢,以及通过关爱士卒、赏罚严明以“取人”,增强部队战斗士气,即气势。利用火攻增强战力,即火势。内容涉及《虚实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

指导法部分。孙武提出了知己知彼、因利、致人、以迂为直、诡道、无形等思想,即作战指挥要了解掌握敌情,按照有利于己、积极主动、化被动为主动的原则,采取各种诡道措施,实现使敌暴露无遗、使己隐蔽无形的目的,即“无形”。通过“无形”,以创造以碫投卵的战场有利态势。相关的内容除了《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用间篇》等主要论述作战指导外,其他各篇中都涉及作战指导相关内容。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

0 阅读:1

评史可不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