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长明灯》创作于1925年2月28日,最初连载于3月5日至8日的北京《民国日报副刊》中,后收录于小说集《彷徨》中。
《长明灯》跟鲁迅的另外两篇文章《狂人日记》《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样,都是通过像疯子、傻子、狂人这样有违既定的行为法则与社会制度,举止无法得到大部分人的理解甚至会遭到反对的人。至于为什么要用这些人物形象,说明当时社会已经异化,异化到已经不能用正常人物来进行书写和揭露了,只有像疯子、傻子和狂人这样的人才能惊醒那些“沉睡”的民众。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被众人指称为疯子的人,他想要熄灭吉光屯社庙中的长明灯。但此举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因为此灯是梁武帝点起的,屯民们认为灯一旦熄灭,吉光屯就会变海,屯民就会变泥鳅,这盏灯维系着整个吉光屯的生死存亡,而吉光屯“似乎就是天下”。
所以,当他突发奇想要熄灭这盏长明灯后自然遭到众人的反对,而执意要弄熄长明灯的他自然也就是全屯人的敌人,且是违背常理的疯癫敌人。
当然,在得知他有这样的疯癫行为后,民众最开始的建议是送他到县官处,企图诉诸官权惩处这个违反礼法的“不肖子孙”,结果行不通。随后有人提出用老法子哄骗他,甚至说“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
但以上方案对于他来说,都不管用。在众人数次阻挠后,他改变主意,决计放火烧掉整个社庙,于是根据吉光屯长老式人物四爷和郭老娃的定议,他被关押进了社庙西厢房,他要熄灯、放火的呼号最终变成了孩童口中戏谑的歌谣。
在《长明灯》中,这个被称为“疯子”的他在专制权力的压制下,不但没能完成熄灯或放火的宏愿,就连基本的行动自由都被剥夺,成为一个人人喊打的异端。更可悲之处在于,他被镇压之日,即是他被遗忘之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在禁锢中喊着:“我放火!”
那么,“疯子”是疯子吗?一盏灯为什么这么难吹灭?因为“灯”背后的象征意义——统治的根基,象征着专制权力。
吹不灭的长明灯,走不出的专制命运长明灯是长明的,它有着祖辈相传的历史,有着庇佑一方的神秘色彩,它一日燃着,就有一日的绝对权威在,就有一日的天理和祖命在,吉光屯便一日不会灭亡。也就是说,长明灯象征着专制权力。
一盏长明灯维系着整个权力体系,它的稳固即是传统封建专制的稳固。熄灯之后,吉光屯变海与否,是愚昧屯民们担忧的事,而吉光屯的权力根基被动摇,则是乡绅长老们所畏惧的事了。因而在异端兴起之时,镇压他的不仅是掌权者,还有维护掌权者的被统治者,他便成为整个权力体系镇压的对象。
这就是为什么他要被当成疯子,因为对于民众来说已经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成为统治的象征,熄灭灯就是反抗权力,挑战权威,挑战统治,这是不能容忍的事情,必须将其扼杀在摇篮之中,方法先是利诱、哄骗,利诱哄骗不成就恐吓,最后是野蛮、暴力的对待了。
当然,仅仅只是这层面的理解,根本不能彻底来理解鲁迅的文章,如果仅仅只是这样理解你也太小看鲁迅了。鲁迅写这篇小说其实还有一个背景,那就是“溥仪出宫事件”。
这个事情给鲁迅极大的震撼,当时距离大革命已经十几年了,但国民眷恋逊清废帝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即便清王朝早已被推翻,但清王朝的本质依然活在人们心中,那就是君主专制统治。
因为清王朝之后,总有人在怀念过去的社会、过去的制度、过去的人和事,总想上演各种复辟闹剧,总想回到那个君主专制的时代。在鲁迅看来,专制挥之不去就如同长明灯一样,永不熄灭。
更让鲁迅震惊的是,回到过去有着深厚的民众基础,因为清王朝之后,社会持续动荡。混乱的时局、动荡的社会,让老百姓就迫切希望出来一个强势人物出来力挽狂澜,荡平各路势力,给他们一个和平安稳的环境。这种乱世实在太苦了,比做奴隶的日子还不如,还不如坐稳奴隶的日子。
老百姓迫切希望有一个人出来,哪怕这个是君主也要,只要能够厘清各种奴隶规则,让人们能够安安稳稳做奴隶、奴才就行了,因为老百姓期望的是一个稳定的环境,即便这个环境备受奴役、剥削、压迫,也无所谓。只要能安稳的生活,过自己的小日子,不用挨饿受冻,不用整日担惊受怕。
这就是民众简单真实的想法,所以,民众也难以容忍像“疯子”这样的人来破坏这安定的环境。面对异端,为了保护长明灯,屯民与四爷之流合谋,要置“疯子”于死地。可以透视出当时社会的保守、愚昧、麻木和陈腐以及专制制度的强大。
让人同情的是,“疯子”企图唤醒民众,却被不理解,还被当成疯子。觉醒的个人试图唤醒或启蒙愚昧的庸众,改造他们的意识,却往往被庸众拒绝理解与接受,并视他们为必须镇压或除去的疯子。以至于连鲁迅自己都感慨:“难道所谓国民性者,真是这样地难以改变的么?”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彷徨·长明灯》
李不言.长明灯熄,光明方至——鲁迅《长明灯》读后感
以为会这样!结果还是那样!
点到死的灯,燃烧的肉[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