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将领起义,靠乞讨走完长征,1952年毛主席视察河南:你去哪了

这这这哈哈 2024-11-26 11:31:08

国军将领起义,靠乞讨走完长征,1952年毛主席视察河南:你去哪了

1952年秋日,毛主席视察河南开封。走下专列的那一刻,他在人群中一眼就认出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多年不见,你离开井冈山后去哪里了?"毛主席激动地问道。这位被毛主席一眼认出的将军,正是开国中将毕占云。谁能想到,这位意气风发的开国将领,曾是国民党的营长,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曾经靠着乞讨,只身一人走完了长征路。那么,是什么样的际遇让一个国民党将领毅然选择了起义?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又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转折?

一、从贫苦少年到国民党营长

1903年,毕占云出生在四川广安县禄市乡甘溪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命运对他并不眷顾,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无奈之下只得投靠伯父伯母家生活。伯父家境同样贫寒,一家人勉强度日。为了不给伯父家增添负担,年幼的毕占云便开始给当地地主做工。

每天天不亮,毕占云就要起床放牛。放牛归来后,还要割草、担水、劈柴。一天下来,地主家也只给他一碗稀粥,有时连菜都没有。饥饿的感觉时常伴随着他,但这些艰苦的经历却锻炼了他坚韧的性格。

1922年,19岁的毕占云为了摆脱贫困的生活,决定参军。他先是加入了四川军阀杨森的部队。在军阀部队里,毕占云表现出色,很快就当上了排长。1926年,随着北伐战争的展开,毕占云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在北伐战争中,毕占云屡立战功。他带领部队在湘赣边界与敌军作战,凭借着过硬的军事素养和指挥才能,多次取得胜利。1927年初,毕占云被提拔为新八军第三师第八团第二营的营长,成为了一名国民党军队的营级军官。

这时的毕占云已经对军事指挥颇有心得。他在训练士兵时特别注重实战演练,经常亲自示范射击姿势和战术动作。在他的带领下,第二营的战斗力在师里一直名列前茅。

然而,随着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爆发,国民党内部的政治氛围开始发生剧变。毕占云所在的部队也开始进行"清党"。作为一名出身贫苦的军官,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军队中官兵等级森严、欺压百姓的现象,这与他参军时期望的理想大相径庭。

更让他困惑的是,他发现那些被打击的共产党人大多都是关心民生、爱护百姓的好同志。特别是他手下的两名共产党员连长,平日里不仅训练部队认真负责,对待士兵更是关怀备至。这些经历让毕占云开始对国民党的做法产生怀疑。

在这段时期,毕占云经常带领部队在湘赣边区活动。通过与当地百姓的接触,他逐渐了解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那里的红军不仅纪律严明,而且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这与他所在的国民党军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二、投奔红军:一场生死抉择

1928年初,毕占云带领部队在湘赣边区剿匪时,与红军发生了数次遭遇。在一次战斗中,他的部队包围了一支红军小分队。当他准备下令进攻时,红军指战员却主动放下武器,向他们喊话:"我们都是劳苦大众的子弟,何必自相残杀?"这番话让毕占云陷入沉思。

那天晚上,红军趁夜色派人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详细说明了共产党的政策主张。通过这封信,毕占云第一次系统地了解到共产党的革命理想。接下来的几天里,他暗中派人打探红军的情况,得知井冈山的红军不仅纪律严明,还实行减租减息,深得百姓拥护。

1928年4月的一个夜晚,毕占云做出了重大决定。他召集了营里最信任的几名连排长,商量起义事宜。然而就在这时,师部突然派人传达命令,要求第二营立即向井冈山进发,参与对红军的新一轮"围剿"。

形势危急,毕占云当机立断。他立即召集全营官兵,宣布起义投奔红军。令人意外的是,当天晚上竟有300多名官兵响应号召,带着武器装备跟随他向井冈山进发。这支队伍中,既有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也有刚入伍不久的新兵。

起义部队连夜向井冈山挺进。为了避开国民党军队的追捕,他们选择了人迹罕至的山路前进。四月的山区夜里寒气逼人,队伍走走停停,终于在天亮前接近了井冈山根据地。

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国民党军得知消息后派出精锐部队追击,在一处险要的山口处追上了起义部队。双方展开激烈交火,毕占云指挥部队据守险要,组织突围。在这场遭遇战中,起义部队损失惨重,许多跟随他多年的战友壮烈牺牲。

经过一天一夜的艰苦战斗,毕占云带领剩余的100多名官兵终于突出重围,到达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毛泽东亲自接见了这支起义部队。考虑到毕占云的军事才能和带兵经验,红军决定让他担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的参谋长。

在井冈山时期,毕占云积极参与红军的改造。他把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学到的军事知识系统地传授给红军战士,同时也虚心学习红军的游击战术。在他的努力下,第十二师的战斗力显著提升,多次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然而,1928年底的一次战斗中,毕占云不幸与部队失散。由于当时形势危急,他无法找到自己的部队。就这样,一个人踏上了漫长的寻找红军的征程。这一走,就是整整六年。

三、乞讨为生:六年漫漫寻找红军路

1928年冬,在失散后的头几个月里,毕占云始终在湘赣边界活动,试图寻找红军的踪迹。但由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日益猛烈,红军不得不频繁转移,这让寻找的难度大大增加。没有经费,没有联络方式,身无分文的他只能靠沿途乞讨维持生计。

为了避免暴露身份,毕占云将军装脱下,换上破旧的农民衣服。他经常白天在村庄乞讨,夜晚则在荒山野外借宿。在一次乞讨时,他遇到了一位同情革命的老大爷,老人告诉他红军已经转移到了更远的地方。这个消息让毕占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红军。

1929年春天,毕占云跋涉到了江西赣南地区。当地百姓告诉他,红军曾在这里活动过,但已经向西转移。他只好继续向西行进。途中,他曾在一个叫做大余的小镇停留了几天。当地一位开茶馆的老板见他面善,让他在店里帮工,得以暂时填饱肚子。

然而,国民党特务的搜查一直没有停止。一天晚上,几名特务突然闯入茶馆搜查可疑人员。毕占云不得不连夜离开,再次踏上流浪的道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走过赣南、闽西的countless个乡村,但始终未能寻找到红军的踪迹。

1930年至1933年间,毕占云辗转于江西、福建、广东三省。这期间,他曾在一个山区私塾当过几个月的助教,也在农户家里帮工干活。但每当听说红军的消息,他就会立即动身前往。有时刚到一个地方,就得知红军已经转移,只能继续追寻。

在这段漫长的寻找过程中,毕占云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有一次,他在赣南山区被土匪抓住,幸亏机智地谎称自己是个哑巴乞丐,才得以逃脱。还有一次,他因发高烧昏倒在路边,是一位赶牲口的老汉将他救起,送到了村医那里治疗。

1934年初,毕占云终于得到确切消息:红军主力已经开始长征。这个消息让他立即做出决定:跟随红军的足迹前进。就这样,他开始了一个人的长征。没有地图,没有指南针,全靠打听消息和路边百姓指引,一步一步向西北方向艰难前行。

沿途,他经过了湘西的崇山峻岭,过了贵州的乌江天险,穿越了四川的大草原。每到一处,他都要打听红军的消息。有时,他能从当地百姓口中得知红军曾经过的痕迹;有时,他也会遇到同样在寻找红军的革命同志。

1934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在四川北部的一个小镇上,毕占云遇到了一支在转移的红军小分队。当他说出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后,这支小分队立即将他护送到了红军主力部队。就这样,经过整整六年的寻找,毕占云终于重新回到了革命队伍中。

四、重返战场:在新四军屡建战功

1934年重返红军后,毕占云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由于他在国民党军队的经历和丰富的军事经验,组织安排他担任红四方面军某部的参谋长。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的指挥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毕占云奉命调往新四军。到达目的地后,他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五支队参谋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为部队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作战计划。

1938年春,新四军第五支队在江苏泰州地区展开抗日游击战。毕占云根据当地地形特点,提出了"依托水网,灵活机动"的战术建议。在一次伏击战中,他指挥部队利用运河水网优势,成功歼灭了一支日军小分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1939年夏,第五支队在盐城地区开展群众工作时,遭遇日军"扫荡"。面对优势敌人,毕占云建议采取"化整为零"的战术。他将部队分成若干小组,隐藏在各个村庄中。当日军大举搜索时,这些小组就化整为零,借助群众掩护转移;当日军撤退时,又迅速集中起来,对敌人发动突然袭击。这一战术收到显著效果,不仅保存了部队实力,还给敌人造成了重大损失。

1940年初,新四军决定在苏北地区建立抗日根据地。毕占云被任命为苏北军区参谋长,负责制定根据地建设和防御计划。他提出了"依托群众,就地建设"的思路,在各县建立民兵组织,形成军民一体的防御体系。

同年秋天,日军对苏北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毕占云根据地形特点,制定了"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作战方案。他命令部队在要道设伏,引诱日军分批进入伏击圈。这一战术取得重大胜利,共歼灭日军300余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

1941年皖南事变后,毕占云随新四军主力转移到淮北地区。在这里,他担任了淮北军区副司令员,负责指挥部队对日作战。他特别重视发动群众,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情报网络,为军事行动提供准确情报。

1942年春,日军对淮北根据地发动"铁壁合围"。毕占云临危受命,负责指挥突围战斗。他采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战术,在正面佯攻的同时,指挥主力部队从敌人薄弱环节突围。这次行动不仅成功突破了日军包围,还保存了根据地的有生力量。

1943年至1945年间,毕占云继续在淮北地区指挥抗日作战。他创造性地提出"海上游击战"的战术,组织部队利用沿海地区的特点,打击日军运输线。这一战术不仅给敌人造成重大损失,还为根据地筹集了大量物资。

抗战胜利后,毕占云继续在解放战争中建功立业。他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位从国民党营长到红军将领的革命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五、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到生命最后一刻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毕占云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1950年春,他主持制定了华东地区的军事设施改造计划,将许多旧时期的军事设施改造成为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建筑。

1951年,毕占云被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在任职期间,他特别重视部队的正规化建设。他亲自带队到基层部队调研,为部队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在他的推动下,南京军区的部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多次在全军比武中获得优异成绩。

1953年,毕占云担任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参与制定了全军统一的训练大纲,为部队建设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还根据自己多年的作战经验,编写了《战术训练手册》,这本手册后来成为部队训练的重要参考资料。

1955年,毕占云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他被任命为军事学院教育长。在军事学院期间,他积极推动教学改革,提出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他组织编写了一系列教材,这些教材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经验,对提高军官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1957年,毕占云调任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在这个岗位上,他致力于推动部队训练的科学化、现代化。他提出了"以实战为目标"的训练理念,强调训练必须贴近实战需要。在他的推动下,全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战化训练。

1959年,毕占云担任总参谋部军训部部长。这一时期,他重点抓了部队的专业技术训练。他组织制定了各兵种的专业训练标准,使部队的专业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他还特别重视新式武器装备的训练工作,为部队装备现代化做出了贡献。

1962年,已经年过花甲的毕占云依然坚持工作在第一线。这一年,他主持制定了《军事训练条例》,这部条例成为指导部队训练的重要依据。他还多次深入基层部队,检查指导训练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1964年春天,毕占云在一次下基层检查工作时突发疾病。送医后被诊断为肺部感染,但他仍坚持在病床上处理公务。他将自己多年的军事经验整理成文字资料,交给战友们继续完善。

1964年5月,毕占云因病情恶化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在住院期间,他仍然关心部队建设,不时询问训练情况,提出指导意见。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还在为部队建设操心。

1964年6月15日,毕占云在北京逝世,终年63岁。他的一生,从国民党军官到红军将领,从井冈山到延安,从解放战争到建设新中国,始终保持着一名军人的坚毅和担当。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壮丽诗篇。

0 阅读:48

这这这哈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