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乔伊
为什么我说,MG MULAN的野心,是打造全球畅销车?
似乎如果5年前我们来聊这个话题,可能还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如今,时代变了,这个话题也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支撑。
今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214万辆,同比增长75.7%。如果这个势头持续,中国今年有望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
要知道,这所代表的并不仅仅只是出口数量形成的优势,更代表着中国汽车的标准已经可以看齐甚至引领全球汽车市场的制造标准。毕竟,汽车工业是一个以规模化取胜的工业体系,而更大的工业规模,必然拥有更大的标准制定话语权。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不久之前,就传出德国著名汽车品牌奥迪,要收购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智己汽车电动化平台的消息。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个信息还未证实。但,如果结合我国作为如今整体新能源市场引领者,以及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现实地位来看,这样的消息已变得令人“无比信服”。
毕竟,当下再来聊汽车技术,无论是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辅助技术,乃至人机交互技术,任谁都无法忽视中国汽车品牌的存在了。
显然,这就是MG品牌发力,使MULAN成为一款全球畅销车型的最大倚仗。
当然,这样的目标并不只靠整体市场的大趋势实现,而是必须依靠自身的硬实力。这样的实力当中,产品力一定为先。同时,结合MG品牌在全球的布局、上汽乘用车所赋予其的体系实力,进行综合考量,才是更立体、更全面、更细致地讨论这个问题的正确方向。
产品力,目标定得更高
MG如果希望MULAN将目标定在全球化这个高度之上,首先肯定是在产品力层面,打造一款真正技术领先的车型。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
对于MULAN这款车型而言,MG的整体打造思路,似乎看起来并不新鲜,依然是我们能够轻松理解的“好看、好开、实用、安全”。
但一个非常重要的点在于,这些看似简单的描述,需要面向的是全球消费者,需要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地区消费者对一款车共同的期待。
于是,在这些大标签之下,MG对MULAN所做的努力细致得多。
比如,MG为MULAN营造更灵动、更具力量感的整体设计语言。这些设计理念,看似与以往的产品设计描述差别不大。
但如果你真的深入理解就会发现不论是车身的线条、车顶的大面积天窗,乃至车尾镂空双幅气动悬浮尾翼等设计,都已经是突破了旧时代的整体设计语言与思维。底层逻辑没有变,但整体的细节与表现手法,则早已来到了新能源时代。
这,显然是MG,乃至上汽乘用车在新能源领域超过20多年积累沉淀,为MULAN赋能的优势。
改变不止如此,更重要的是MULAN在车辆电动性能以及运动驾控表现领域,所表现出的整体实力。
比如,MULAN全系标配的五连杆独立后悬架,使得车辆在舒适性和操控性方面皆优于该级别主流配置的扭力梁式非独立悬架。
比如,上汽独创的LBS躺式电芯搭配纯电平台短前悬的高效布局,用4287mm的紧凑车长,造就了2705mm的越级轴距。更重要的是,这套高效的布局,能够更好地平衡电动车电池压缩空间所产生的矛盾,从而挖掘出足以媲美中级车的宽阔乘坐、使用空间。
再比如,依靠上汽“零燃科技”加持下的上汽“魔方电池”,MULAN轻松地通过了动力电池更为严苛的“双针刺实验”;使用更严选的环保材料打造欧标呵护内舱,则让MULAN满足了欧盟REACH有害物控制法规,让甲醛含量低于国家标准6倍。
显然,就目前而言,不断将这些技术指标的标定值推向一个更高峰,是每个新造车厂牌、老造车集团都极力想要更进一步实现的目标。因而,我们看到依靠着这些技术成果,MULAN在实际的细分市场中,可以有足够的底气直面同样身处于此的,完全由德国研发的大众ID.3,更显优势。
ID.3并不只是MULAN唯一的参照物。它要做的,首先是做好自身,将所有的产品维度尽可能变得更强,从而能够凭借出色的产品力,去追赶、超越所有同台竞争的产品,并在全球市场内,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全球化,让产品走得更远
有了足够参与竞争,并取得领先的产品力,MULAN就有了实现全球畅销车型这一目标的最重要基础。同样重要的是,重量级的产品,首先是能够赋能品牌的。其实,在MULAN之前,一直专注打造技术的MG,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于海外市场渠道的铺设与打造。
在今年上半年的汽车出口浪潮中,上汽集团无疑是最抢眼的一家整车制造企业。其旗下的多个品牌累计向海外出口了超过53万辆汽车产品,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就是MG。
MG品牌在今年上半年,累计出口了37万辆车,同比增长40%,更是占到了上汽总出口量的一大半。更亮眼的是,在与竞争对手的比拼中,旗下的重量级产品——MULAN,在销售表现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据全球权威的汽车行业信息咨询机构JATO发布数据显示,上汽MG旗下纯电动车型MG MULAN(海外车型名:MG4 EV)在欧洲屡传捷报。2023年1-5月在英国电动汽车市场获得细分市场销量冠军,同期英国总销量超越大众ID.3、特斯拉Model 3等车型;在新能源渗透率快速提升的西班牙市场,MG MULAN是今年1-5月销量最高的电动两厢车;在整个欧洲市场,MG MULAN 2023年1-5月蝉联中国电车欧洲销冠。
对于MG,对于MULAN而言,这样的出口数据,以及市场表现已经与我们认知中的传统中国货以价格换取市场,以数量抵消质量的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已然升级成真正依靠强大的产品力,去赢取属于自己的市场与口碑。
比如,在上文聊到的产品力之外,面对欧洲市场对安全的独有标准,MULAN实现了欧洲安全五星的评级,打造出了一款真正好看、好开、且十分安全的产品。而依托这样的产品力,在价格上,MG还真正实现了合理的定价机制。
比如,MG MULAN(海外车型名:MG4 EV)在英国售价折合约25万元人民币,几乎是国内的一倍。而相较于国内的补贴升级,则使得国内消费者购车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从而实现以比海外更低的价格,获得全球同品质产品。
这对于中国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福利。而在更高的品牌层面,乃至整个产业层面来看,这种依据不同市场的现实情况,灵活定价,而非仅仅以低价去赢得市场的整体销售策略是一种含金量很高的智慧。
这种定价体系的出现,一方面体现出MG对于MULAN产品品质有了足够的信心;另一方面,则表明在技术的支撑下,中国品牌已经敢于在价格之外,与全球汽车品牌打响全新的市场争夺战。
体系力,规模带来良性循环
除了对于技术的自信,以及放弃以价格换取市场的传统打法之外,如今MG和MULAN还面临一个全新的问题,那就是新旧能源汽车产品的竞争已经进入了2.0时代,售价开始呈现交叉覆盖的局面。
以往,电动车的制造,受限于电池包的售价、各种科技配置堆料所产生的成本,以及想走高端路线则必须高定价等各种因素制约。这与经济型车的售价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天然差异的(小、微型电动车除外)。而这样的天然鸿沟,显然对于电动车想要获取更大市场份额,有非常大的影响。
在此背景之下,油电同价的话题,开始被真正关注。
众所周知,汽车是一个靠规模效应取胜的产业。对于依然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的小厂牌、新厂牌而言,想要实现油电同价,其实就意味着自身要承受更多的损失,即便硬着头皮去顶,也不可持久。
在这一点上,MULAN却拥有天然的优势。仅仅从上汽乘用车的体系角度来看。这样一个庞大的,超过百万级生产能力的巨无霸企业,能够为MG,包括MULAN车型,带来绝大部分的核心自研能力,以及强大的供应商体系支持。
比如,在近些年的上汽体系中,不断投入研发的,就包括了电池包的技术、电池的技术、芯片的技术、跨域融合的技术、高精地图的技术,甚至灯光的技术。这些技术的自研,首先要满足的,就是上汽旗下产品的搭载与使用。
与此同时,在外部供应商层面,更大的采购量,除了能够带来更低的成本之外,也能够保证以更稳定的质量标准获得零部件。这些好处,最终都能够体现在用户买车的价格上,以及车辆日常使用的品质上。
最终,体系力助力MULAN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赢得更大的优势,并为产品持续注入活力。
这几乎是所有造车企业渴望获得的优势,但并非谁都能有这样的规模效应去支撑理想。
结尾
依靠足够强的多维度产品力,全球化销售体系的不断成熟,以及背后强大的规模效应支撑,MULAN在成为全球畅销车的路上,已经跨越了许多障碍。
而如今,MG为了让更多消费者能够开上MULAN这款好车,官方更是推出了2.4万元的现金钜惠。限时提供11.58万元起步的销售价格,下单更可获得万元的权益礼包。
整体而言,这种压倒性的产品优势与价格优势,将真正搅动以往内燃机车依然占据主流的10万+价格区间细分市场,并让MULAN最终成为改变市场格局与形态的一条活力十足的鲶鱼。
上汽用心造好车,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