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步枪,串起了三个不同国度的人民。摩洛哥沙漠的某户人家,父亲买了把步枪给看管羊群的孩子,要他们用步枪赶走或杀死胡狼。两个孩子拿着枪到山头上,为了测试步枪是否真能射中三公里外的目标物,对准了一台游览车开枪,却造成了意外。
一对夫妇为逃避丧子伤痛而远赴摩洛哥旅游,妻子意外遭到枪击,心急的丈夫想要找人帮忙,却被政府和一堆政治游戏给困在小镇中;在美国工作的墨西哥裔保姆因为找不到人照顾雇主的两个小孩,她为赶回墨西哥参加儿子婚礼,情急之下只好带着雇主孩子一同回到墨西哥,没想到噩梦才要开始;日本的聋哑女孩在母亲过世后,心情一直无法平复,她怨怼的认为没人喜欢她,没人将聋哑女孩当一回事,她生气、难过,却又苦无发泄管道,只好借着肉体来达到目地。
警察带枪,人民就要噤声。摩洛哥警察可以恶形恶状地盘查百姓,不听对方解释直接一拳。
枪,给了他们阶级,也拉大了隔阂。美国媒体可以随意造谣,在不了解真实状况之下,空口白话的说观光客遭到恐怖攻击,所以媒体也是武器;摩洛哥政府为惩罚美国造谣国内有恐怖分子一事,反对飞机经过领空,日本聋哑女孩因为不能言语,而被轻视与忽视。
四段故事交错发展,有摩洛哥语、英语、日语、拉丁语,甚至手语;不同的语言呈现出不同困境。受伤的妻子痛苦呻吟着,小镇的老妇人说着她听不懂的语言,点了根麻烟让她抽几口。语言于她们不再重要只需意会。而枪击事件让原本感情降到冰点的夫妇,重新面对彼此,去探索心灵的伤痛;愈合的不光是外在身体伤口更是内心创伤。
摩洛哥父亲在知道儿子意外射杀美国人后,惊慌地带着孩子逃亡。追捕的警察见到他们,二话不说,开枪射击逃亡的三人。小儿子心惊为求自保而开枪回应!
原来,说着同样的语言,如果不能用心应对,那么,即使是同样的语言,却也是遥远的距离。
日本的聋哑女孩,一直希望被聆听,但她怎么都无法把寂寞的心情传递给她喜欢的对象。人们见到她,不是漠然就是冷酷。她气急败坏以肉体来引诱不同的对象,却一再被拒。银幕上的东京,挤着满满人潮,孤寂的心却依然孤寂。墨西哥裔保姆带着两个白人小孩回国参加婚礼。她们虽然不会说拉丁语,却依然和所有人玩得开心。
语言的重要性,往往被高估。听不听的懂,不是重点,能不能敞开心胸,才是王道!有形的边界是海关,是墨西哥裔保姆被海关警察刁难的场所。她哭着说自己亲自带大两名小孩,喂他们吃早餐、午餐、晚餐,晚上睡觉时陪着他们入眠、这两个孩子就像是她自己亲生的小孩;然而十几年的陪伴,比不上法律的规定,她因为没有经过孩子父母的同意而擅自带小孩进入墨西哥更因为没有美国护照,所以被判定未来永远不准入境美国本土。
当儿子到边境迎接母亲时,她难过地哭倒在儿子的怀里,眼泪中,是不舍、无奈、失落。
而海关人员见到墨西哥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他们可能有藏毒品!他们可能要偷渡到美国。
相对于有形边界的规范,内心无形的边界,更是黑白分明而冷漠残酷。
受伤的夫妇苦等不到救护车,心急的丈夫打电话去大使馆询问,大使馆的人员说:我们决定不派救护车改派直升机过去接你们。只是摩洛哥政府对于我们宣称这个事件为恐怖攻击感到不开心,所以,他们不开放领空让我们的救援直升机过去,生命被政治摆弄丈夫的无奈凸显出不同国家之间的对立的荒谬。
聋哑女孩看到喜欢的男孩子,她对他微笑,男孩也对她回报微笑。后来对方过来搭讪,发现女孩原是聋哑人士马上怯步离开。当女孩邀请心仪的警察登堂入室,她全裸站在警察面前,再度被拒而痛哭失声。这哀伤的哭泣,不光是孤独、被拒、父亲对女儿的不解、对母亲究竟为何自杀的难以释怀、还有对爱情、拥抱的渴求。片尾全裸的女孩和父亲相拥而泣,女孩解除对父亲的心防重回拥抱对亲人的信任,在东京的夜晚温暖着彼此卸下的心防。
多线叙事的《冲击效应》、《心灵角落》和《火线交错》,故事往往复杂、人物众多,看似没有关连的彼此却总能在某个时间点中交会。
《火线交错》的剧本写的异常精彩,尤其对语言的使用,更是让人拍案叫绝。但这类型故事也常给我一个错觉,就是一段时间内,不同的人,同时经历人生的大起大落,那该是多么奇异的巧合啊?更何况这些人都同时面临人生的一大转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