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8岁的李大爷,每年都会坚持体检,然而几个月前的一次检查,却意外查出血压偏高。幸好情况不算严重,医生建议他先从调整生活习惯入手,尤其要少吃盐,口味要清淡,还得适当运动,保持规律作息。
李大爷深知高血压的危害,回家后立刻行动起来。他放弃了原本爱吃咸的、重口味的饮食习惯,做菜时盐放得极少,甚至用酱油代替盐来调味。然而,三个月后再查血压,却发现不降反升。
李大爷困惑不解,自己明明已经很少吃盐了,血压为何还是居高不下?经过医生询问,才发现问题出在酱油上。原来,酱油也是含盐大户,摄入过多同样会影响血管健康。
一、酱油,被忽视的高钠调味品如今,吃太多盐对身体不好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做饭时也会下意识地减少放盐,但光少放盐还不够,国人的盐分摄入除了来自盐本身外,还有很多是来源于生活中的“隐形添加盐”。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及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发表在《世界卫生组织简报》的一项研究指出,国人每天摄入的钠,有三分之一是来源于包装食品,其中,从酱油和蚝油中摄入的含钠量最高。
酱油属于发酵食品,在制作过程中会加入大量食盐来抑制杂菌的生长,所以酱油其实是个“隐形盐”大户,据统计平均每10毫升的酱油中,就含有1.5—2克的盐分。
长期过量食用酱油,与吃过量食盐无差,可能会产生下面多种危害!
1、高血压
酱油中含有的食盐等成分若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引起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尤其是中老年人吃太多酱油,容易引起血压波动,尽量控制摄入。
2、肾功能不全
高钠饮食习惯会增加肾脏的压力,影响肾脏功能。
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酱油摄入过多,可能增加血液中的“坏胆固醇”水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风险。因此建议选择传统酿造、低盐酱油,并适量食用。
4、骨质疏松
摄入人体内的钠元素越多,排出的也就越多,而肾脏每排泄1000毫克钠元素的同时会带走26毫克的钙元素,时间长了就可能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5、胃黏膜损伤
经常高盐分的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增加胃黏膜病理改变及胃癌的发生风险。
二、3个关于酱油的传言,不少人被忽悠了酱油是很多家庭常见的调料,市面上酱油的种类很多,不同的酱油适合烹饪的菜品不同。网上关于酱油的负面传闻有很多,有说法称“酱油是害人油,吃多了会致癌”、“酱油中黑色素太多,吃了会加深疤痕颜色”,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1、酱油吃多了会致癌吗?
有说法称酱油是靠焦糖色素来调节颜色的,而焦糖色素会产生4-甲基咪唑,4-甲基咪唑此前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2B类致癌物,但这并不代表酱油就会致癌。
因为焦糖色素是一种合法的食品添加剂,本身是允许被添加到酱油中的,按照国家规定生产的酱油并不会危害人体健康。
2、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会变黑吗?
有说法称酱油中有黑色素,吃多了会导致人变黑。人体皮肤颜色的深浅确实与黑色素含量有关,但这里的黑色素是一种氨基酸衍生出来的生物色素,主要受遗传、年龄、激素水平、炎症、紫外线等因素的影响,而酱油中的类黑素是一种天然色素,摄入人体会被消化分解,并不会影响人体肤色。
3、有伤口吃酱油会留疤?
有说法称有伤口吃酱油会让人留疤,事实上食物颜色的深浅并不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人体伤口处皮肤颜色变黑是因为皮肤细胞受损、酪氨酸酶活性被激活,让皮肤看起来发黑而已,等到皮肤细胞修复好后黑色素会慢慢分解消失。
至于伤口会不会留疤主要与人体自身的营养状况、抗感染是否到位、创面大小等因素有关。
三、如何选出一瓶“好酱油”,注意这3点酱油作为厨房常见的一种调味品,在很多菜系中都要用到。市面上酱油的种类很多,那怎么能挑选出优质的酱油呢?
根据我国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酱油和食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公告》中指出:企业不得再生产“配制酱油”。换句话来说,标明“配制酱油”的都属于假酱油,平常就不要购买了,建议最好选择酿造酱油。
另外,在买酱油的时候留意这三个指标,学会选出一瓶好酱油!
1、看“氨基酸态氮”含量
尽量选择氨基酸态氮含量高的酱油,这种成分含量越高的酱油越好,意味着其中的氨基酸含量更高,鲜味更佳。
2、看“钠”的含量
选择酱油时尽量选择钠含量低的产品,这样更有利于健康。
3、看酱油的使用标准
酱油根据卫生指标不同可以分为佐餐酱油、烹调酱油,这两种酱油所含的菌落指数不同。一般佐餐酱油相对更为卫生,可以直接用来拌凉菜入口食用,烹调酱油则不能用来直接拌凉菜。
酱油几乎每个家庭都在用,但很多人没意识到酱油吃多了也不利于身体健康。市面上有很多品牌、种类的酱油,一定要学会如何挑选一瓶好的酱油,并正确的使用。
参考资料:
[1] 《做了这么多年饭,你真的会选酱油吗?》.中国医大一院.2022年01月25日
[2] 《科普 | 揭秘酱油那些事!哪些酱油是“假酱油”?》.中国食品药品监管杂志 .2022年06月10日
[3] 《酱油是“害人油”,吃多了会致癌?瓶子上有这4个字,赶紧放下!》.科普中国.2024年01月07日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