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会有这样的电影?全明星阵容,宏大场面,重大历史题材,票房却一蹶不振,甚至被称为“炮灰片”,其制片人还要抱着必死的决心卖出自己的房子,只为救活这部看似势头不俗的电影。
是什么原因让这部电影落得如此下场?我们不得不追问,到底是时代的变迁让人们对这类题材电影不再感兴趣,还是其自身的问题让大众望而却步?
一部主题宏大却让人失望的电影1955年,新中国成立仅仅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的1052名功勋将帅们首次集体获得授衔授勋。
这一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无疑在新中国历史上划下了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作为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军的元帅、大将们无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他们戎马生涯的点点滴滴,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历程,都值得后人铭记和敬仰。
然而当一部以此为背景,星光熠熠的电影《开国将帅授衔1955》登上银幕时,却无人问津、门可罗雀。
首日仅售出19万张票的成绩,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惨的“炮灰片”。
电影上映至今,累计票房也只有寥寥77万元。
更让人窒息的是,这部电影的主创阵容可谓星光熠熠:多次扮演毛主席的老戏骨唐国强担任总导演兼主演,曾在多部主旋律片中出演各路将领的王伍福、刘劲、谷伟加盟,出演过《长津湖》和《水门桥》的李晨更是“一露面”。
除此之外,班底里还不乏徐峥、成龙、黄晓明、许晴等一线影视巨星。
不只是演员阵容强大,这部电影的背景故事本身就非常动人——新中国的开国元勋们第一次获得来之不易的荣誉,那种酣畅淋漓的骄傲与自豪感令人热血澎湃。
这样一个好题材加上明星大咖的加持,怎么就没人感兴趣呢?电影的女制片人在片子扑街后,不得不卖掉房子换取更多的排片,试图挽救这部注定悲剧的电影。
但是,问题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
主旋律电影备受冷落在《开国将帅授衔1955》面世之前,随着《长津湖》和《水门桥》的轰动效应,主旋律和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明显成为市场的宠儿。
继《长津湖》大获成功之后,这类电影的数量在短短几年内迅猛增加,每部电影的投资规模也有显著提升,制片人都想分一杯羹。
然而,好景不长。
《志愿军:雄兵出击》在同类型电影较少的时期,最终也只勉强拉到8亿票房。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出,主流价值观念的电影,已经不那么吸引观众了。
人们看主旋律电影的热情被逐渐冲淡,多部作品成绩差强人意。
其实这也很正常。
任何电影题材的市场,都会在一段时间内达到饱和状态,然后出现下滑。
这也是商业规则。
当更多投机者涌入这个看似蓬勃发展、利润丰厚的领域时,自然会加速市场的倒塌。
再加上近年来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也让电影的票房吸引力不如从前。
这就导致了主旋律电影的高峰期偏快出现,随即迎来寒冬。
在这种情况下,《开国将帅授衔1955》进军影院,显然错过了最佳的风口。
人们看过太多相似情节的电影后,新作品哪怕有着更加宏大的制作规模和精良的班底,也很难再激起观众满腔热血的澎湃情感。
当“首部”这样的宣传口号已经不能吸引观众的眼球,片方只能从星光璀璨的演员阵容中寻找救命稻草,然而票房的惨淡无力回天。
明星云集却不尽人意《开国将帅授衔1955》的主创阵容异常强大,几乎集齐了当今国产影视圈中的顶尖流量。
光看演员表,就很难想象这个片子的票房会如此惨淡。
然而仔细分析,大牌明星对电影的实际贡献却并不高。
真正的主演——扮演毛主席的唐国强,是观众熟悉且信任的老戏骨,但这类特型演员并不具备让观众自发掏钱的号召力。
成龙、黄晓明这些大V级明星的戏份其实很少,片花和海报中也鲜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的加入,对片方来说,更像是一种噱头和保险。
李晨尽管有代表作品,但近些年多在烂片中毁掉自己的形象,根本提不起观众买票的兴趣。
这样一来,影片的卖点和看点就变得极其有限:唐国强一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撑起一部商业片?而其他明星的存在,也无激起观众兴趣的实际功能。
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主旋律电影市场的变化。
观众已经对单一题材和套路化的叙事风格产生了审美疲劳,仅凭明星的加持根本无法挽回市场。
作为商业载体的电影,必须时刻关注受众群体的口味和变化,才能顺应市场需求。
如果制作方错估形势,片子注定难逃失败。
选角失误难以忽视除了大牌明星的虚头巴脑,《开国将帅授衔1955》选角的失误也有目共睹。
40多岁的李晨扮演年仅20岁的毛岸英,这样的年龄差距令人难以信服。
平时总在各种烂片中露面的谢孟伟出演重要角色王营长,更是雪上加霜。
微博上的剧照一经流出,很多网友都在吐槽这些角色的不合理之处。
其实这个问题也涉及商业片的市场属性。
主旋律电影的受众面相对窄一些,而商业大片需要兼顾各类观众群体。
片方如果不能找到戏剧人物塑造与市场诉求的平衡点,容易使影片的整体吸引力下降。
就像这样的选角问题,也许会让忠实的主旋律影迷不太在意,但对追星的年轻人来说难以接受。
两者没能取得统一,最终只能各自站队,导致内容与流量无法有机结合。
再加上时代与背景的限制,虚构和演绎的空间非常狭小,让演员们发挥的余地也不大。
种种因素导致这部电影最终沦为观众的笑谈。
制片人卖出房产换取更多的影院排片,想要救活这部注定扑街的电影,恐怕也难以奏效。
《开国将帅授衔1955》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开国将帅授衔1955》可以说悲催得有些不正常。
然而这个结果并没有让业内的所有人都感到惊讶。
主旋律电影的兴衰变迁正如周期律动一般,它的市场预期曲线恰逢拐点;过多的大牌明星不过是锦上添花,反而冲淡了电影本身应该具有的亮点。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一部电影的失败就否定这样的题材。
1955那个庄严肃穆的时刻,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而言意义非凡。
只不过电影这种商业载体,终究还是需要考量受众的喜好。
否则,再精美的制作和宣传也难逃滑铁卢的命运。
这对于那些有志影视创作者而言,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开国将帅授衔1955》的失败,更多地反映了当前国产电影整体环境和市场情况的变化。
主旋律电影在完成历史使命之后,必须及时转型;商业大片也需要在明星、剧情、流量等要素之间找到平衡。
否则,再多的物质投入和精神内涵,也难以打动这些追求个性化作品的观众。
希望电影工作者能汲取教训,不断调整创作策略,迎合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结语:《开国将帅授衔1955》票房上的惨败可以说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然而若我们静下心来审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主旋律电影市场变迁的一个缩影。
它的失败也让我们看到了影视内容创新的必要性和刚性——单一的题材和套路很难长期吸引观众,大牌明星的加持也无法改变这一趋势。
这部电影的教训值得业内人士反思。
我们不能因为商业的失利就否定其积极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市场下滑就放弃这一题材。
毕竟,那些英勇奋斗的历史画面依然令人感动和振奋。
我们需要在继承革命传统的同时,使其与新时代的审美和情感更好地结合,这可能是主旋律电影创新的关键所在。
同志,为什么主旋律影片还要盯着票房,精神是无价的,你们影片拍出来不就是要让人受教育,被感动,升华思想提高境界的嘛,目的何其伟大,怎么现实背地里还盘算着挣多少钱,盈利这套商人想法,你们这是在用💰衡量伟大精神,思想不纯粹啊,怎么教育群众。精神是无价的,你给多少钱都是错的。你应该关心的是舆论引导,有多少群众受教育!
爱国要免费教育,不要老是借着爱国敛财
有谢孟伟一个人就可以毁了一部剧!
唐国强导演的,竟然还有几十万的票房?
怪排片?哈哈哈
我是因为有黄晓明就不看的
问题不是出在题材上,是电影的质量。电影质量好了一波口碑就能把票房拉起来,质量不好看过的人只会对身边的人说不要去看
卖房就有人看了
电影院跟夲没排片
代表娱乐行业的一窝蜂现象,一出现个好题材,一窝蜂上去,用不了几年就把观众审美搞没了。创新在哪儿?
花钱看宣传广告?
想靠这个大赚一笔,想钱想疯了吧?
没有排片,想看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