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以后,孙刘联盟到底是如何破裂的?一口气看懂湘水划界!

访风聊历史 2024-10-10 03:02:46

公元215年,就在刘备刚刚打下成都,正式入主益州之后。荆州方向,孙权忽然开始发难了。

当时孙权派人,向刘备索要荆州南部的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因为之前赤壁之战刚结束的时候,孙权曾经把荆州的南郡,借给了刘备。而刘备这边,自然也不会答应。但碍于当时双方是联盟关系,所以就一直在不断找借口拖延。

所以,刘备回复孙权,说等到自己拿下凉州之后,再把荆州交给孙权。

面对刘备的拖延,孙权自然也清楚,于是他很快调集大军,准备靠武力夺取地盘。但是碍于当时镇守荆州的关羽,战斗力比较强,东吴也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打赢。

于是后来,双方就在武陵郡的益阳周围,展开了对峙。

在对峙开始之后,东吴又提出,双方都把军队放在后方,然后由主帅单独出来,进行谈判。面对东吴的邀请,关羽并没有拒绝,最后选择了孤身赴宴。

在这场谈判过程当中,双方谈的并不愉快,最后不欢而散。而原本东吴这边,曾打算谈不拢就直接杀了关羽。但最后,碍于关二爷过人的武力,东吴这边早已准备好的埋伏,还是没敢发动。

这就是关二爷‘单刀赴会’的故事。

在东汉末年这段历史上,曾经有很多特别传奇的故事。不过这些故事,很多都是杜撰的。比如说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庞统巧施连环计……这些在正史上,都是不存在的。

但唯独关二爷单刀赴会这件事,虽然听上去很扯,但确实是真的!

那么,历史上的关二爷,当时为什么会选择孤身一人,单刀赴会?原本好好的孙刘联盟,为何又会逐渐破裂?孙权为什么会突然翻脸,向刘备索要荆州呢?

这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之前孙刘两家的蜜月期说起。

赤壁之战结束以后,曹操虽然败退回了北方,但实力依然强大。为了对抗曹操,孙刘两家的联盟,非但没有破裂。此后的四年时间里,反倒是进入了一段蜜月期。

在这段蜜月期里,刘备先是南下夺取了荆南四郡,东吴则是趁机占领了荆州的南郡。不过,就在东吴占领南郡之后不久,周瑜就病逝了。

周瑜的死,导致东吴失去了最锋利的进攻一柄剑。原本东吴集团攻取南郡,是为了以南郡为跳板,继续向西攻取益州。但是周瑜去世之后,东吴内部已经没有人,能够执行这个战略方案了。

如此一来,原本东吴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南郡,就成了一块鸡肋。因为南郡这块地盘,正好在荆南四郡的北方。东吴占领南郡,等于是替刘备阻挡了曹操的进攻,在战略上非常吃亏。

恰好在这个时候,刘备集团提出,可以向东吴集团借来南郡。因为对于刘备集团来说,只有占领了南郡,他们才能继续向西,攻取益州。

在经过仔细考量之后,孙权最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当然,孙权这么做,也不是为了刘备,更多还是为了他自身。因为借了南郡之后,东吴的防守压力骤减。然后,孙权就能抽出足够多的力量,南下去取交州。反观刘备这边,因为借了南郡之后,需要更多的力量防备曹操,短时间内就无法向南扩张了。

于是最后,孙权把南郡借给了刘备。而此后一年里,孙权则是向南夺取了交州。

再往后,刘备应刘璋的要求,入蜀对抗张鲁。但是入蜀之后,刘备并没有真的去打张鲁,反倒是和刘璋撕破了脸。后来,为了夺取益州,刘备又从荆州这边,抽调了大量的人马,并且将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全部调去了益州战场。至于荆州这边,则是由关羽全权负责。

至于东吴这边,拿下了交州之后,转头就开始去和曹操较劲。公元211年,孙权转头就把自己的治所,搬到了南京地区,和曹操的地盘只隔了一条长江。公元212年,孙权又花了大力气,在南京一带,修建了石头城和濡须坞,防备曹操的进攻。

而到了公元213年,曹操再次南征,直接杀向南京一带。但这一次,孙权却依仗长江天险,以及之前好不容易修造的防御工事,正面挡住了曹操。不但俘虏了曹军数千人,而且还让数千曹军士兵,直接掉进长江淹死了。

转过年来,到了公元214年,孙权带队,进攻皖城。这个皖城,不是南阳郡的那个郡治所在,而是今天的安徽潜山一带,位于长江北岸。

到了这一步,孙权不光控制了长江以南,而且在江北拥有了一部分的地盘,控制了江淮平原的南部。进可攻,退可守,战略自主性显然更大了。

但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孙刘联盟的蜜月期,逐渐到头了。

孙刘联盟破裂的根本原因,其实就在于这一年,刘备在益州进展神速,逐渐拿下了整个益州。而东吴这边,在南下皖城之后,虽然控制了江淮平原的南部,但想继续北上,却是很难做到。因为再往北,孙权就将会直面合肥。

五年之前,赤壁之战刚刚结束的时候,孙权曾经亲自带队,打过一次合肥。但结果,孙权围城百日之后,依然拿不下合肥。如此再想打合肥,难度更大!因为在之前的几年里,曹操已经在这一带囤积了大量军队。如果孙权强攻,只会让曹操派来更多援军,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

而一旦让曹操派了更多的军队过来,那就等于是为刘备那边,减少了压力,反倒是为他人做嫁衣。

于是在这之后,东吴内部,就逐渐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是继续团结刘备,巩固孙刘联盟。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鲁肃。而另一种则要想办法,从刘备这边搞一些好处。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吕蒙。

面对这两种意见,孙权最后还是选择了后者。

没办法,合肥那边,给孙权造成的阴影实在太大了。而且一年之后,孙权将会在这一带,遭遇自己人生最大的阴影,逍遥津之战。

另外,刘备的迅速扩张,也让孙权感到不安。于是接下来,孙权就开始挖刘备的墙角了。

公元215年,孙权突然派吕蒙率领两万大军,突袭荆南四郡当中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因为当时刘备集团的主力,都在益州。而关羽当时麾下的主力,也大多在荆州北部防备曹操。

在荆州南部,刘备集团几乎没有多少力量。

于是,在吕蒙的突袭之下,桂阳郡和长沙郡,直接不战而降。

唯一一个稍作抵抗的,就是零陵郡。当时担任零陵郡太守的郝普,本来是打算坚守到底的。

但吕蒙却找来了郝普的好友,让他入城劝降。同时,吕蒙还给郝普传递了假情报,让郝普误以为零陵根本就守不住,坚守只能导致生灵涂炭。

所以最后,郝普只能出城投降,零陵郡也被吕蒙给拿下来了。

就这样,荆南四郡只剩下武陵郡,还在刘备集团的控制当中。

当时的吕蒙,为何能如此轻易拿下三个郡?为何长沙和桂阳两个郡,连抵抗都没抵抗,就直接投降了呢?

究其原因,大概有两个。

一是因为江东集团,或者说孙家自身,原本在这一带的影响力就很大。要知道,当年在诸侯联合讨董之前,孙坚本人,就是长沙郡的太守。而且,孙坚之所以担任长沙太守,就是汉灵帝派他来镇压荆南四郡作乱的盗匪。所以孙坚不光是在长沙郡影响大,在整个荆南也有很大的影响。

而从当年孙坚离开长沙,一直到吕蒙杀回来,这中间虽然隔了二十多年,但当地的很多官员,依然还和孙家有联系。至少,他们愿意认孙家这块招牌。

至于第二个原因,则是因为刘备之前为了平定益州,几乎将这一带所有的力量,全部都抽走了。

要知道,在两年之前,诸葛亮的主要工作,就是管理桂阳、零陵、长沙三郡的内政工作。赵云则是桂阳郡的太守。

长沙郡的太守,名叫廖立;零陵郡的太守,就是那个坚持不降的郝普。

对于这两个名字,估计绝大多数人都比较陌生。在《三国演义》当中,他们好像也没怎么出现过。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好奇。当时刘备治下,总共也没有几个郡。而太守这样一个关键的位置,刘备为什么不任命一个自己更信任的人,而是要让这样两个之前没啥贡献的人担任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刘备的手下,实在是没人了!

我们其实可以简单来数一下。在刘备入蜀的时候,为了稳定荆州,刘备几乎把所有荆州派的头面人物,比如黄忠、魏延、庞统等人,全都带去了益州。而后来和刘璋撕破脸之后,张飞、赵云、诸葛亮等人,全都去了益州。糜芳当时是南郡太守,糜竺当时身在益州,一直跟在刘备身边。

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刚刚成年,之前也跟着赵云、张飞等人,一起增援益州。就连早年追随刘备、但是没啥存在感的简雍和孙乾,之前也都是在刘备刚刚入蜀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入蜀了。而且这两位,主要是外交型人才,也不适合管理政务。

还有关二爷,当时关二爷则是率领重兵,驻守在南郡北部,随时防备曹操南下。

而像法正之类的益州官员,此时自然也都身在益州,不可能来荆州做太守。

这样算下来,刘备麾下所有有名有姓的人,已经全部都有岗位了,而且一个都抽不开。

所以,刘备才不得不把太守这么关键的位置,交给两个之前都没露过面的人。

同样,连太守这么关键的位置,都是如此。那么太守以下的位置,自然就更别提了。说不定当时三郡内部有些关键,干脆就是当年孙坚时代留下的!

说到底,还是刘备底子太薄,几乎无人可用。但如果再给刘备一年时间,等到刘备消化了益州的战果,他一定会迅速派法正、吴懿、李严等益州派官员,来荆州做太守。到那个时候,说不定刘备就能守住荆南四郡了。

所以,吕蒙进入长沙郡的时候,长沙太守廖立,根本就管不住下面那帮官员。二十年以前,长沙郡本就是孙坚的地盘。最后,廖立只能孤身逃走,逃回刘备那边。吕蒙进入桂阳的时候,桂阳太守赵云,根本就不在。

唯一抵抗的零陵郡,虽然太守抵抗比较坚决,但架不住下面的官员不给力。于是,当吕蒙一封假情报送过去之后,零陵太守郝普只能开城投降。

而在东吴轻易拿下三郡之后,刘备集团,终于后知后觉反应了过来。当时刘备亲率五万大军,准备回援荆州。关羽也带着自己麾下的主力,迅速南下,开始和东吴军团对峙。

东吴这边,孙权自己守在南京,防止曹操趁机南下。但他又派了鲁肃,率领一万大军,前去支援吕蒙。

就这样,最后,鲁肃和关二爷,双方在益阳一带相遇了。

那一天,当双方开始对峙之后,局面其实极度紧张。

尽管此时双方还是名义上的盟友关系,但谁都看得出来,双方的联盟已经接近破裂了,随时都可能打起来。只要关二爷和鲁肃,在这里动起手来。东吴和蜀汉两大集团,接下来只能火拼,根本就收不住。

但显然,此时双方都没做好动手的准备。

刘备那边,此时刚刚控制益州大部分地区,自身还没有稳定下来。而且,益州北部的汉中,此时并不在刘备的手里,相当于是门户大开。而孙权这边,同样也没做好撕破脸的准备。一旦曹操南下,孙权大概率挡不住。

既然双方都没准备好,那就只能谈判了。

于是很快,鲁肃提出,让关羽主动出面,双方军队都在后方至少一百步,由主将进行谈判。

而关二爷也没有任何惧怕,直接单刀赴会,前去面见鲁肃。

对于接下来双方谈判的过程,《三国演义》里面写的比较细,但正史上却没啥记载。我们只知道,包括当时鲁肃有没有安排埋伏,是否准备当场杀了关二爷,后世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不过,后世绝大多数人认为,鲁肃此时并不敢杀关二爷。

因为此时的东吴,还没有做好彻底和刘备撕破脸的准备。而一旦关二爷被抓或者被杀,这一局就无可挽回了。

当然,单刀赴会之后,关羽和鲁肃的谈判,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因为双方只是主将,并不是主公。真正能拍板的,还是孙权和刘备。

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曹操却缓解了双方的矛盾。

就在这时候,曹操忽然杀向了汉中,企图拿下张鲁。如此一来,刘备就无法继续和孙权对峙了,必须优先解决张鲁。同时,当孙权得知曹操去了汉中之后,也不愿意再打了。因为孙权更在意的,始终是向北扩张,也就是向北拿下合肥。

而当曹操率主力进攻汉中之后,合肥这边,就注定十分空虚,这就给了孙权进攻合肥的机会。所以此时的孙权,同样需要迅速撤回主力,然后集中所有力量,进攻合肥。

但孙权怎么都不会想到的是,接下来,当他真正杀到合肥的时候,等待他的,将会是一场逍遥津之战。

既然双方都不愿意就此开打,和谈就成了必然。

最终,双方都做出了让步。刘备提出,双方以湘水为界,将长沙、桂阳和江夏郡,让给孙权。这其实也谈不上是让,因为江夏郡原本大部分就都在孙权手里,而桂阳和长沙,则是刚刚不战而降,此时已经在吕蒙手里了。

而孙权这边,同样做出了让步。他将原本已经占领的零陵郡,交还给了刘备。

这就是历史上的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之后,孙刘两家都迅速撤回了军队。再之后,孙权就去打了第二场合肥之战,十万人被八百人打垮。而刘备则是再次率领主力前往汉中,和曹操打了那场汉中之战。

但显然,这次湘水划界,并没有解决双方的矛盾,反倒是留下了一堆大雷。

这就为五年之后,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埋下了伏笔。

1 阅读:70
评论列表
  • 2024-11-16 14:08

    刘备拿下四郡后,孙权派人跟刘备商量,咱们一起去打刘璋.这时候史料就出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史料记载.一个是鲁肃传记载的,刘备不同意,然后跟孙权说,如果你要打刘璋,那我就披发入山,孙权于是放弃攻打刘璋,结果刘备自己偷偷的拿下刘璋.孙权事后知道了,大骂刘备是个小人.另一个就是先主传记载,刘备听从了属下殷观的建议,同意一起攻打刘璋,但是借口四郡刚拿下,还没稳定下来,让孙权先上,孙权听后就放弃了攻打刘璋的想法.如何判断这两个史料谁对谁错,非常简单.参考三国志吴书吴范传即可.吴范传记载了一个插曲,孙权曾经派了吕岱入蜀,后来刘备损失惨重,吕岱就被孙权召回了,事后孙权还讥笑吴范,你不是说刘备能拿下益州吗,现在怎么说?通过这条小插曲就能知道,孙权不仅知道刘备入蜀,而且还派了人随刘备一起入蜀.而根据鲁肃传的记载,刘备入蜀,孙权事先是不知情的,同一本吴书,结果互相冲突,反而跟蜀书先主传记载吻合.所以你觉得是鲁肃传可信度高,还是先主传可信度高?披发入山就是归隐山林,撂挑子不干了,有点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感觉,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枭雄,你觉得刘备会说出这种幼稚的言论?这种显而易见的错误,稍微有点分辨能力的都应该明白.

    酒罢问君三语 回复:
    类似的还是卤城之战,晋书记载,司马懿俘斩万计,诸葛亮望风而逃,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甲首三千,司马懿还保营.如何判断这两条史料谁对谁错,其实也非常简单,张郃追击诸葛亮,死在木门道.木门道却在卤城东北方向.晋书记载诸葛亮望风而逃,张郃又怎么会在追击的过程中死在木门道呢?诸葛亮既然要逃,那也应该是往卤城西南方向撤,怎么还逃到卤城东北方去了呢?那可是大魏领土啊.再参考晋书自己的记载,司马懿部下跟司马懿建议,明年诸葛亮可能还要来,我们要事先做准备...你特么刚刚才干翻诸葛亮万计,诸葛亮明年又要来??意思是诸葛亮送人头还没送够,明天还要接着送?就蜀汉那小身板,被干翻万计,不得喘息修养几年?真的是漏洞百出,以至于后世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都直接参考汉晋春秋而无视晋书.还有人说事后曹魏朝廷给司马懿赏赐了,所以司马懿赢了.这也是一个误区,仔细看看三国志,曹魏打了败仗依旧赏赐的,可不是没有先例,这并不能作为司马懿打赢的证据...还有,这几年有人认为诸葛亮甲首三千是谎报军功,二人应该五五开.诸葛亮甲首三千是真是假还有待考证,但是司马懿俘斩万计肯定是晋书给司马懿遮羞了.
  • 2024-10-27 22:52

    谁打刘璋,我就被发入山[得瑟]

访风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