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弥留之际的邓稼先问妻子许鹿希:30年后还有人记得我吗?

老阿七说史 2024-11-22 13:20:47

1986年,这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我国新的核发展计划也在这里出现,几乎奠定了未来10年20年内的我国科技发展方向,但没有人想到,那份核试验发展规划,却是在邓稼先离别前的几个月才出现的。

生病也没有阻止邓稼先进行研究的步伐,然而在生命终点的时候,邓稼先却说了这样一句话,令无数人深思。

邓稼先临终遗言,受到核辐射患癌

1986年,病床上的邓稼先已经奄奄一息,“稼先,这些年值不值得?”许鹿希低声问道,语气轻得像怕惊扰了他最后的时光。

邓稼先微微睁开眼,眼神中透着一点光亮。他缓缓开口:“值……值的。”声音断断续续,却带着一种坚定。

病房里只有仪器的滴滴声,和许鹿希的手指微微颤抖的声音。那一刻,她知道,邓稼先并不是在说自己,而是在说他用生命守护的事业——中国核武器的未来。

邓稼先的癌症并非偶然,他不是普通的癌症患者,而是因为长年接触核辐射导致的直肠癌。核辐射无处不在,他早就知道会有这样的后果。

每一次试验,每一次计算,他都站在离危险最近的地方。他曾经亲自走进核试验场,靠近爆炸后的核心区域,甚至在全身防护不足的情况下,直接用肉眼观察数据设备,他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他从未退后半步。

这种长期的高辐射环境,最终摧毁了他的身体,癌细胞蔓延得极快,痛苦的化疗让他的身体几乎没有一天是完整的。

他瘦得皮包骨头,连说话都断断续续。但即使这样,他还是坚持要了解核试验的进度,甚至躺在病床上研究下一步计划。许鹿希无数次红着眼劝他休息,他却总是轻轻摇头:“时间不够了。”

看着消瘦的邓稼先,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陷入了被通知后,尤其是听到邓稼先那句,他隐姓埋名了30年,那么在同样的30年后,还会有人记得他们这些“默默无闻的人吗,这是肯定的答案,也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答案,不过等海鲜没时间纠结这么多,他还要撰写新的核发展报告。

邓稼先与妻子感情深厚

1953年,邓稼先牵着许鹿希的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那一年,他29岁,刚从美国留学归国不久,是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没有人会想到,这对年轻夫妻的爱情,将成为一段充满隐忍与等待的传奇。

后来,1958年,邓稼先突然对她说:“我要出差了。”他说得轻描淡写,但许鹿希从他的眼神里,看出了不寻常的意味。

“到底是什么任务?”她追问,“危险吗?”

他只是轻轻拥抱了她,说了一句:“相信我。”那一刻,许鹿希心里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安,但她点了点头,选择了信任。

邓稼先轻轻拉开家门,他回头望了一眼熟睡的妻子许鹿希,又看了看桌上还没收拾的碗筷,最终没有说一句告别。

门缓缓关上,清晨凉薄的风迎面而来。那是他最后一次以普通人的身份离开家,从此,他的名字从公开的记录中彻底消失。

他去了哪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单位没有档案,同事没有交代,他的妻子甚至连一句“去做什么”的解释都没得到。一天、一个月、一年,杳无音讯。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许鹿希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直到1986年,当她赶到病房时,邓稼先已经瘦得几乎脱了形,他的脸上满是病痛的痕迹,但看到她的那一刻,他的眼神却亮了起来。

邓稼先隐姓埋名研究原子弹

那时邓稼先在西北戈壁的荒凉深处,一望无际的黄沙,烈日高悬,风沙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他站在一片空地上,脚下是没有任何基础设施的荒漠,耳边只有风声。他明白,这就是自己未来要生活工作的地方了——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从这里起步。

每天,他们用手工计算海量的数据,计算纸叠得像小山一样高。遇到数据错误,他们只能一遍遍推导,直到深夜。

核试验后,设备出现异常,需要有人进入爆炸后的核心区域检查。空气中弥漫着强烈的放射性气味,没人敢轻易靠近,邓稼先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我去。”

西北戈壁的这些日子,对邓稼先来说,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考验,他的体重肉眼可见地减轻,眼睛布满血丝,声音也变得沙哑,1964年,我国的国防重器蘑菇蛋终于出现,一阵轰鸣声在远处传来。

然而,这些辉煌的成果,是用什么换来的呢,几十年后,解密的文件才告诉我们,邓稼先和他的团队长期接触核辐射,多数人都患上了不同程度的疾病。邓稼先自己,也因为这些年的高辐射暴露,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杨振宁看望邓稼先,两友重逢,却是在离别

1986年,医院的病房里,杨振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面前的邓稼先瘦得几乎脱了形,皮肤苍白,骨头几乎要撑破皮肤,眼窝深陷得像两个黑洞,曾经那个意气风发的好友,如今像一颗风中摇曳的蜡烛,摇摇欲坠。

邓稼先缓缓睁开眼睛,看到杨振宁,脸上露出一丝虚弱的笑容。他用尽力气抬了抬手,示意杨振宁坐下,杨振宁走到床边,握住他的手,那双手冰凉瘦削,像一根枯枝。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邓稼先布满斑点的手上,那是长期接触核辐射的痕迹。

那一天,他们聊了很久,从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到核试验的艰难岁月,再到如今的重逢与离别。邓稼先的声音越来越弱,眼神逐渐涣散,但始终保持着微笑,他知道,自己没有多少时间了,但他并不遗憾。

几天后,邓稼先永远闭上了眼睛,杨振宁站在灵堂前,久久注视着他的遗像,脑海中回响的,始终是那句:“如果我不上,谁上?”

1 阅读:43

老阿七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