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入关,南明抵抗,日本为何不趁机发难?

访彤说国际 2023-05-15 00:34:07

“余生于日本,思慕日本之心尤深,今处艰难之际,恳请日本以叔侄、兄弟之情待余,施予恩惠”,这段话出自《华夷变态》中郑成功写给德川幕府的求援信。《华夷变态》是晚明时期日本关于中国形势变化的报告书,彼时清军已攻破江南,弘光帝与隆武帝相继垮台,但以郑成功为首的明朝遗民依旧为恢复大明做着最后努力。

图-满清入关前形势

崇祯吊死于煤山之后,大明北方已尽数为满清占据,残存下来的官民在南京成立以弘光帝为首的南明,仅一年之后,南京被清军攻陷。此时已经接受明朝招安的海盗头子郑芝龙拥立隆武帝在福建登基,福州遂成为反清复明的大本营。

郑芝龙原为海商与海匪的复合体,控制着中日朝与东南亚的海上贸易,是十七世纪东亚地区最大的海洋势力。巅峰时期,不论荷兰、葡萄牙还是日本的商船都要取得郑芝龙的令旗才能通行海上,否则必然遭到劫掠。

凭借这样的优势,郑芝龙积累起巨额财富,同时也有了与明朝抗衡的本钱,明廷因无法剿灭郑芝龙而选择招抚,于是这位海匪首领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的朝廷命官。弘光政权垮台之后,郑芝龙成为东南地区最大的军事力量,隆武皇帝将反清的希望寄予郑氏集团身上。不过郑芝龙还有一层身份,那就是与日本的特殊关系,由于垄断海上贸易,郑芝龙与日本高层私交甚笃,就连妻子也是日本平户藩田川家的女儿。

郑芝龙与田川氏育有一子,这便是郑成功。或许是出于依仗郑氏的需要,隆武帝特意将自己的姓氏赐予郑成功,这是古代臣子能够从皇帝那里获得的极大殊荣,郑成功也因此称为“国姓爷”。当时清军在长江以南势如破竹,仅凭南明的力量实在难以恢复大明,于是郑芝龙便写信向日本借兵,幕府收到求援之后感觉事关重大,遂召集一众家老商议,赞成出兵与不赞成出兵的各执一词,但尚未商量出结果,福州就被清兵攻陷,隆武皇帝被俘,郑芝龙选择投降。

与父亲的见风使舵不同,郑成功驱逐胡虏的决心极其坚定,甚至不惜与已经降清的郑芝龙公然决裂,但郑成功也心知凭一己之力实难完成大业,于是再度遣使向日本乞师。

借兵之事在中国古已有之,比如西周末年,申侯借犬戎之兵攻破镐京,再比如唐朝借回鹘之兵平定安史之乱。不过日本面对借兵却显得模棱两可,当郑成功的书信抵达江户之后,幕府只是组织讨论,终究没有给予任何回复。

此后接连三次,日本均未给出明确答复,其中期望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658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五年。是年李定国拥立永历皇帝在西南反击,郑成功从东南发动战略配合,以求夺回南京,恢复半壁河山,为此郑氏派出庞大的代表团携书信与礼品面见幕府将军,结果依旧是大失所望。等不到日本援兵的郑成功只得独自向清军发起攻击,结果受阻于南京坚城之下,最终铩羽而归。

屡屡受挫之下,郑成功明白在陆地与八旗军队对阵已毫无胜算,于是转而投身海上并在第二年从洋人手里夺回台湾岛。在郑成功的反清进程中,日本自始至终未发一兵一卒,只是提供不少的武器和物资,战争后期郑氏军队已装备大量的武士刀和日式铠甲。

南明选择向日本借兵,也是迫不得已,李氏朝鲜肯定救不了南明。日本屡次回绝的原因也很容易理解,不划算,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德川家族的近支曾公开表示:“国家出援兵,无功则为本邦之耻,且与外国结仇;有功,却于国无益”,这样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明朝抗倭援朝,确实把日本人打怕了。满清迅速入关,进入北京,这是日本人没想到的,那个在朝鲜半岛打得日军丢盔弃甲的大明,都打不过满清,那倭军能否抵挡满洲骑兵的冲锋?

文:闫老师,北京大学 硕士 博士,专业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某高校教师,欢迎转载。

0 阅读:0

访彤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