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觉得自己是天才,但残酷的现实会告诉我们,我们大多只是个普通人。但普通人亦有普通人的方向,脚踏实地的走下去,前方或坎坷不平,但未尝不可抵达那座长安。
高适和李白本就是同病相怜的,他们都向往着长安,却又都不属于那座天下雄城。李白是天才,是天上谪仙人,在人间还有个富甲一方的父亲。可在那座城里,不论才华,只论出身。所以他只是商人之子的贱籍,是权贵们一时兴起的玩具。
高适不是天才,他只是个普通人。值得称道的只有他曾经辉煌过的祖上和传承下来的手艺。他的一切,都是靠着摸索和学习锤炼出来的。他为了心中的抱负,入了长安,可一个破落寒门的少年又如何融入的了长安?他连成为玩具的机会也没有。
历史上的高适,也同样是历经坎坷,大器晚成的凡人。甚至更加的沧桑。高适,字达夫。平原郡开国公,左武卫大将军高傥之孙。看起来似乎挺显赫的,但此时已经是唐代中期的盛唐了。
开元名相姚崇曾说:“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显然,此时的门荫已经很不稳固,一旦父祖身亡,如果子弟没有才能,便很容易失去门荫,以至贫寒。
高适的祖父位极人臣,但过世太早。高适的父亲直到去世,仅官至韶州长史(正六品上)。堂兄高琛虽入仕很早,却也只官至郡佐。更有趣的是高侃的后代,高适的侄子高固还被他的一个叔父卖给别人当家奴。可见渤海高氏已然衰败。高适家室衰败,想靠祖上福荫谋得入仕自然难如登天。
至于科举入仕?此时是盛唐,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口腹蜜剑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他一方面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一方面迎合玄宗开元盛世,野无遗贤的虚假繁荣。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高适也在其中。
同样的受害者还有杜预的第十三代后裔,文章四友杜审言之孙,唐太宗六世外孙杜甫。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如此显赫家室也难逃一劫。这位半生失意的诗圣自此开始了他的苦难生活。
而高适也迎来了他人生的重大转折。天宝十二年,远在长安高适碌碌半生,不甘蹉跎,几经周折来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帐下任摹中掌书记。跟随着哥舒翰进击吐蕃,拔洪济、大漠门等城,悉收九曲部落,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本该就这样做个随军文官,但他渴求了半生的机会来了。这是机会,也是灾难。安禄山反了,高仙芝、封常清守住了长安,却被唐玄宗忌惮,用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佐哥舒翰成为了大唐抵挡安禄山的最后稻草。
但此时,哥舒翰重病缠身,虽几经推辞,终不获玄宗的恩准,没奈何,他只好强打起精神,接下天下兵马副元帅。潼关天险,易守难攻。
叛军长期屯兵坚城之下进不能进退不能退,疲惫不堪,补给困难,急于展开决战,而唐军只需固守,便可坐收渔利。奈何无知的唐玄宗急功近利,逼迫哥舒翰外出迎敌,最终潼关失守,天险拱手相让。
长安门户打开,再无天险可守。高适奔长安,向唐玄宗献策,建议竭库藏召募勇士以御贼,唐玄宗不纳,匆匆西逃。
高适不离不弃,一路追赶,间道追至河池郡,谒见玄宗,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极言朝廷军政腐败。
患难鉴忠良,于八月擢谏议大夫。不就又升任淮南节度使,奉命讨伐永王李璘。自此高适结束了他失意的前半生,开启了建功立业的征程。
他或许才情不及天才之李白,地才之摩颉,人才之子美。但他的胸襟与家国情怀是三者所不能及的。
凡人并非庸人,只是需要经历更多才能超越天才罢了。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高适,他做到了。
真实?
什么是真实,谁见过,都是胡编乱造[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