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受阻,苏州:盐城不要我们要,葬哪里都可以!

观今品古 2024-08-28 13:43:19

因头条改版,增加了广告解锁功能,当广告打开后,静等5秒钟,您再伸出发财小手,点击右上角的叉号关闭,就可以继续阅读我的文章了!

前言

人们对于家乡,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情愫,无论漂泊多远,那份对家的眷恋总是如影随形。

对于乔冠华而言,盐城是他情感的寄托,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他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尽管乔冠华无数次在梦中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但现实的枷锁却让他难以成行。每当提及归乡,他总是苦笑摇头:

“一解放,我就忙......如果回去一次,不知道要给地方添多少麻烦......”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离开了人世,他的妻子章含之,决心完成他未了的心愿,带着他的骨灰来到了盐城。

却没成想,这趟归乡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与阻碍,正当一切陷入僵局之时,苏州伸出援手:“盐城不要我们要,葬哪里都可以!”

那么,乔冠华的归葬之路为何会如此坎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乔的笑“震碎议会大厦的玻璃”

提起乔冠华,人们脑海中最先浮现的,就是他在联合国大会上,仰天一笑的经典画面——“乔的笑”。

1971年10月,乔冠华在送美国特使基辛格回国的路上,两人谈笑风生,在谈及中国重返联合国这一话题时,基辛格轻描淡写地表示:

“我估计你们今年还是进不了,明年你们差不多就能进去了。”

“我看不见得吧!”

10月25日这一天,全球的目光聚焦中国,中国的声音再次响彻联合国的大厅,恢复了在联合国的所有合法权益。

随后,联合国秘书长吴丹邀请中国派出代表团出席第26届联大。

这晚,毛主席、周总理等人召集外交部的负责人开会,毛主席的目光落在乔冠华身上,指着乔冠华说道:

“让乔老爷当团长。”

(“乔老爷”源自喜剧电影《乔老爷上轿》,一经上映,逗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因此,大家就称乔冠华为“乔老爷”。)

毛主席继续说道:

“1950年,我们还是‘花果山时代’,不过那时‘玉皇大帝’ 对我们不屑一顾。

现在不同了,‘玉皇大帝’要光临‘花果山’了,不过我们这次去,不是告状,是伸张正义。

我们要灭挫超级大国之锐气,扬世界人民之威风,为所有受外来干涉、侵略之苦的国家发声。”

毛主席指出,在联合国的第一篇发言要讲出气势,要算账,让他们都看看中国人民身上的骨气。

不管是在大会上公开支持中国的也好,还是弃权的也罢,都要谅解对方的处境,要表明对国际问题的基本态度。

随后,乔冠华开始着手准备发言稿,周总理一遍遍地修改润色后,再由毛主席亲自审阅定稿。

在参加大会前,联合国有关人员专门征求了座位前标牌的意见,是写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还是PRC,还是CHINA。

乔冠华表示,用CHINA(中国)就好,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

11月15日,乔冠华梳着整齐的背头,身着藏青色中山装,步伐稳健地向“CHINA”议牌席位走去。

在接下来的四十五分钟里,他以沉稳而有力的语调,阐述了中国的立场与主张,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发言结束之际,场内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会后,各国代表纷纷上前祝贺,记者们更是将乔冠华团团围住,争相询问他的心情:“乔,你可不可以讲一讲你现在的心情?”

在这一刻,回望中国历经风雨终见彩虹的历程,乔冠华不禁心潮澎湃,仰天大笑。

记者将这一瞬间抓拍了下来,这一幕,被镜头永远定格,《纽约时报》在发表时,标题配上了“乔的笑”。

也有西方记者表示,乔冠华的这一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从此,乔冠华连续六年以中国代表的身份,活跃在联合国大会。

少小离家老未回

对于乔冠华而言,家乡盐城,是心灵深处那根最坚韧、最温柔的弦,是割舍不掉的情缘。

盐城的每一缕风、每一片叶、每一块青砖古瓦,都承载着他无尽的回忆与思念。

乔冠华十岁离开家乡,在外求学,16岁那年,被清华录取,虽与家乡渐行渐远,但他的心却永远在盐城。

进入清华后,他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地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我是一个书呆子,我无论如何也要将马克思主义读通、读懂。”

乔冠华在这的第二年,胡乔木也考入了清华,两人前后脚,都是江苏盐城的老乡,有着不错的交情。

之后两人虽天各一方,失去联系近12年,在文坛发表文章时,都不约而同地用“乔木”当笔名,成就了一段“南北二乔”的佳话。

1935年,乔冠华在与日共接头时不幸被捕,没多久就被驱逐出境,暂住在侄儿乔宗秀家。

不久之后,乔冠华前往北平,正巧遇到了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流时期,乔冠华幸运地拿到了前往德国留学的唯一名额。

其实他从日本回国后,是有机会返回家乡盐城看看的,但去海外留学是十分难得的机遇。

这后来也成为了乔冠华心中的一件憾事,每每想起,都会自责不已,不过也就此改写了他的人生之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乔冠华看着国内陷入危机,自己也无法静下来继续读书,于是果断结束了学业,投入到了抗日救亡的革命中。

回国后的乔冠华风生水起,笔耕不辍,以文字为剑,唤醒民众,激发斗志。

参与创办了《时事晚报》、《华商报》、《大众生活》等,出任《新华日报》的编为,主编《群众》周刊。

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和解放战争期间,乔冠华全身心地投入革命,因此,也没有时间回乡。

乔冠华晚年重病之际,每次在提到家乡盐城时,他总是有着深深的眷恋和遗憾。在被问及为何不回乡看看时,乔冠华总是苦笑摇头:

“一解放,我就忙......如果回去一次,不知道要给地方添多少麻烦......”

言语间,既有对未能常回家看看的自责,也有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与不舍,这份遗憾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

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带着未了的心愿离开了人世,他的妻子章含之,决定替他完成这个心愿,带着他的骨灰踏上了归乡之旅。

却没成想,这趟归乡之旅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与阻碍......

盐城提出让乔冠华“魂归故里”

乔冠华逝世后,他的骨灰在八宝山公墓里存放了三天后,便被他的夫人章含之取出。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讲究的是魂归故里、入土为安,因此,章含之便带着乔冠华的骨灰来到了盐城。

她找到有关部门,希望可以帮助解决乔冠华最后的归宿问题,没多久,章含之抵达了盐城,向省委办公厅请示。

盐城地委领导询问省委办公厅的人,该如何接待,负责的同志回答:

“既然来了,那就热情接待吧,但规格不要过高。”

“那骨灰的问题,该如何处理?”

“你们看着办。”

随后,盐城地委召开会议,会上,众人就此问题沉默良久,最后还是一位副书记打破了沉默:

“乔的问题恐怕搞不清楚,现在回来安葬恐不大适宜......”

其他的人也没有什么意见,最后以“暂不同意”定案,章含之只能含泪回去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乔冠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与“四人小组”走的很近,对周总理发表过一些不公正的批评。

乔冠华是周恩来总理一手提携起来的,事后乔冠华也是非常内疚与自责,曾当面找到周总理承认错误,总理安慰道:

“那怎么能怪你呢,那是总的形势,不要这样想,这不是你们能左右的。”

乔冠华去世后,新华社也只是发了一则40字的简讯。

那时候虽然已经是八十年代,但人们似乎还未摆脱阴影,因此,盐城做出这一举动,也不足为奇了。

但乔冠华终究还是要有个归宿的,不能一直这样,那还有哪里可去呢?章含之想到了乔冠华生前的至交李颢医生。

1985年初,章含之便来到了苏州,将这一想法告知了李颢,李颢便找到了吴县县委书记管正,转达了章含之的想法。

管正得知后,心中大为不平,在他印象中,乔冠华是一个“才子”,那时候报纸上多次出现他在联合国大会上的发言。

管正认为能代表中国人民站在世界舞台的,代表中国发言的,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的,即使他曾犯过什么错,但也不至于“死无葬身之地”。

对此,管正表示:“盐城不要我们要。太湖之滨,洞庭山上,他夫人愿葬什么地方就葬什么地方。”

在当地领导的陪同下,章含之来到了苏州吴县东山,选中了一个面临太湖的山坡。

而后,东山镇政府领导热情地接待了章含之一行人,席间,时任镇华侨公墓经理杨其林对章含之说道:

“我们是普通党员,政治的事知道的不多,只知道乔部长为我国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能安葬到我们东山来,我们老百姓很欢迎。”

章含之的泪水一瞬间夺眶而出,紧紧握住杨经理的说说道:“老杨,谢谢你,谢谢东山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心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盐城市政府提出了关于乔冠华“魂归故里”的要求。

苏州领导专门开了个会,并征求了章含之的同意,最终决定将乔冠华之墓迁移回故乡,但同时,会保留乔冠华在东山镇的墓。

2002年,上海福寿园向章含之提出了在该园建乔冠华陵墓的建议,章含之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每年去往苏州有些力不从心,便同意了。

第二年,乔冠华的铜像和墓碑在上海福寿园落成,在这雕像之下,也放着乔冠华的部分骨灰。至此,乔冠华的灵魂终于有了安魂处。

结语

不管如何,乔冠华确实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都将作为一座无形的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

参考资料

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人民文摘》

乔冠华:少小离家老未回背后的故事. 党史博览

乔冠华外交生涯的高光时刻. 党史博采

0 阅读:0

观今品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