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巴坎》系列文章中,我们简要提及了美帝的双循环步枪DCR,DCR是一款射频近5000发/分钟,堪比火神炮的美帝神枪,有且只有一根枪管。
△ 4900发/分钟!
受《阿巴坎》文章篇幅所限,也考虑到不能让DCR喧宾夺主,故文章没有深入介绍DCR,现单独撰文介绍之。
△ 双循环步枪,方案A和B
△ 美帝期刊和我国书籍对双循环步枪(方案A)的介绍和翻译
美帝DCR方案A的专利宣称,该发明能使步枪以约4900发/分的惊人射频,利用一根枪管实施3发点射。
该发明的动作原理非常简单:通过在单管武器中使用装有3发子弹的弹巢(旋转弹膛)实现高射频,该弹巢是一种有着3个弹膛的非对称转轮。在射击前,先将3发枪弹同时装入弹膛;射击时,火药燃气只需对自动机原动件——被称为操作杆(operating rod)的部件施加一个冲量,就能以极高射频进行点射;3发点射结束后,空弹壳会被取出,在操作杆的复进行程中,3发枪弹被装入弹膛并就位,接着可扣动扳机进行下一次高频点射。
自动机构亦颇为简洁:
△ 方案示意图
步枪的弹巢(旋转弹膛)为图中的13,弹巢外壁设有导槽17,导槽的路径是闭合的,能与自动机主动件的导柱11配合,导柱凸出于操作杆7的内侧;
操作杆实质上就是导气式步枪的活塞杆,故为自动机的主动件;
撞锤15(rammer)的前部有3个凸笋或直角件21、23和25(three tabs or right angle pieces);
A图中的8、10和12都是待装填的新一轮枪弹。
△ 方案示意图
击发1号弹时(图1b中的2),导柱位于图4的定点14处。
击发1号弹后,操作杆在燃气推力作用下向后运动,导柱首先需要走完图4的路径22(dwell area),然后才能引导弹巢滚动,走到定点16处可将2号弹调到发射位置。
击发2号弹(图2b中间的小圆,即4)后,操作杆在惯性作用下需走完图4的路径24(second dwell area),然后继续引导弹巢滚动,走到定点18处将3号弹也就是最后一发弹送至发射位置。
击发3号弹(即6)后,操作杆在惯性作用下需走完图4的路径26(period),然后继续引导弹巢滚动,使所有3个弹膛都暴露在外,以便进行退壳和进弹。之后弹巢停止滚动,操作杆则继续后坐。
自动机复进阶段,复进簧会驱动操作杆按照路径20笔直复进。在此过程中,操作杆带着撞锤15,利用三个凸笋(21、23、25)推动8、10和12枪弹进入三个弹膛。有趣的是,当新一轮枪弹入膛时,它们会将2、4、6枪弹的弹壳顶出弹膛,抛壳路径如图3a中的29所示,为前抛壳。
△ 专利对抛壳过程的描述
当导柱抵达定点28时,扭转弹簧(未显示)会将弹巢旋转归位,将新一轮枪弹定于发射位置,接着可以进行下一次点射。
在弹巢外壁的导槽中,“停留”路径(22、24、26)的作用是给弹巢一点“停留时间”,使其内的弹药被击发后,弹巢不至于那么早就开始旋转。待膛压下降到安全水平后弹巢再进行旋转,以防弹壳破裂,这有些类似于枪机框的自由行程。
DCR避免了每发射一发枪弹就要退壳和供弹一次的问题,活动件不需要运动很长的行程(一般武器都要比枪弹长),操作杆的运动速度可以降到很低。如此一来,步枪在获得了极高射频的情况下,机件的运动量却很小,因此点射期间步枪的位移量也很小,故射击密集度应该是很高的。
不知为何,总感觉DCR相当精巧、看起来很靠谱的样子。当然DCR无疑是不靠谱的,否则美帝军方早就装备DCR了,哪有M16那么多事;苏联精英也没必要在见识过DCR方案后继续大搞阿巴坎计划,直接照抄完事。
尽管DCR的点射射速极高,但并非自动步枪的射速天花板,毛子的“阿巴坎”自动枪还是压了美帝DCR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