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明】刘基
东陵侯[1]既废,过司马季主[2]而卜焉。季主曰:“君侯[3]何卜也?”东陵侯曰:“久卧者思起,久蛰者思启,久懑者思嚏。吾闻之:‘蓄极则泄,閟极则达,热极则风,壅极则通。一冬一春,靡屈不伸;一起一伏,无往不复。’仆窃有疑,愿受教焉。”季主曰:“若是,则君侯已喻之矣,又何卜为?”东陵侯曰:“仆未究其奥也,愿先生卒教之。”
季主乃言曰:“呜呼!天道何亲?惟德之亲;鬼神何灵?因人而灵。夫蓍,枯草也;龟,枯骨也[4]:物也。人,灵于物者也,何不自听而听于物乎?且君侯何不思昔者也!有昔者必有今日。是故碎瓦颓垣,昔日之歌楼舞馆也;荒榛断梗,昔日之琼蕤[5]玉树也;露蛬[6]风蝉,昔日之凤笙龙笛也;鬼磷萤火,昔日之金釭[7]华烛也;秋荼[8]春荠,昔日之象白驼峰[9]也;丹枫白荻,昔日之蜀锦齐纨也。昔日之所无,今日有之不为过;昔日之所有,今日无之不为不足。是故一昼一夜,华开者谢;一秋一春,物故者新;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
注释:
[1]东陵侯:召(一作邵)平,汉初人。秦时受封东陵侯,秦亡后种瓜于长安城东。[2]司马季主:汉初楚国人,曾游长安,卖卜于东市。有才学,通经术,贾谊等往访,为其所难。 [3]君侯:古称列侯为君侯。 [4]“夫蓍”四句:蓍(shī师),占吉凶用的一种草。龟,指龟甲。古时占吉凶,筮用蓍草,卜用龟甲。 [5]蕤(ruí):草木花下垂貌,此喻花草。 [6]蛬(qióng穷):同“蛩”,蟋蟀。 [7]釭(gāng缸):灯。 [8]荼(tú涂):苦菜。 [9]象白驼峰:象白,指象脂。驼峰,骆驼背上隆起的肉峰。古人以为食品之珍品。
赏析:
这是《郁离子·天道》中的一篇,它通过寓言的形式,设为问答之辞,表达了鬼神何灵、变化不居的进步思想,阐述了一切事物无不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观点。刘基“慷慨有大节,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明史》本传),对元末统治集团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郁离子》是他弃官归隐时的创作,思想上受到农民起义的影响,往往通过他所勾勒的艺术形象,从不同的侧面对元末的暴政和世风,展开了深刻的批判。这里所勾勒的两个艺术形象,选择了暴秦覆灭后流落长安以种瓜为生的东陵侯召(邵)平为模特儿,以占卜之术闻名汉初的司马季主为核心人物,明确地指出“天道无亲,惟德之亲”,就寄寓了元末的反动政权也必然要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其现实性和针对性是非常明显的。
一切事物无不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是一个深邃的抽象的哲理。作者在尺幅之中,运用人们所习见的对比鲜明的形象,第一步说明一切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第二步说明它们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深入浅出,言近旨远,既以逻辑力量撞击读者的心扉,又以艺术力量打动读者的感情,一步一步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推理、去探索事物互相转化的规律,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东陵侯所罗列的九种现象,把事物运动、变化的抽象哲理,变为具体的形象的事物,自然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如睡久了想起来,呆久了想出去,闷久了想打个喷嚏,停蓄过多就要宣泄,郁积过度就要发抒,天太炎热了就会刮风,路阻塞了就要开通,没有委屈的东西长期不得伸展,没有直立的东西永远不会倒伏。这些都是人们所共有的生活经验,所习见的自然现象,用来说明一切事物都在运动着,变化着,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位置上,不可能永远僵死在一种形态中。停滞了,僵死了,生命也就结束了。透过这些现象,人们自然容易从哲理的光辉中,思想的火花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但开掘到这里,还没有阐明一切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的辩证观点,所以作者又借司马季主之口,列举了六对互相转化的事物,来阐明过去的显赫必然要转化成为今天的衰败这个睿智的哲理。谁不知道:今天的碎瓦颓垣,就是过去的歌楼舞榭;今天长满荒草枯枝的原野,就是过去生长琼花玉树的园林;今天露蛬风蝉哀鸣的地方,就是过去凤笙龙笛演奏的场所;今天闪烁着鬼磷萤火的荒原,就是过去金灯生辉、华烛碍月的大厦;今天吃秋荼春荠的穷汉,就是过去吃象白驼峰者的后裔;今天长满了丹枫白荻的寒郊,就是过去生产蜀锦齐纨的闹市。然而“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一切事物都在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律。所以过去没有的,今天有了不为过;过去有过的,今天丧失了也很正常。那么,推而广之,一个政权,由兴盛走向衰落,甚至被异己的力量取而代之,也值不得大惊小怪,因为它是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这显然是为新兴的革命力量的成长壮大在呐喊,在鸣锣开道,在提供理论的根据,因而是进步的,是积极的。
这篇文章以整齐的句式,铿锵的音韵,通过人物的对话,一层深入一层地阐明一个深邃而抽象的哲理,取譬浅近,论辩犀利;不但思想深沉,而且辞藻华丽,有情,有理,有味,闪耀着哲理的光辉。清人刘熙载说得好:“文章无论奇正,皆取明理。”又说:“论事叙事,皆以穷尽事理为先。”(《艺概·文概》)本文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息,就在于它能“明理”,能以“穷尽事理为先”。读了它,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屈原的《卜居》。《卜居》也是设为屈原和詹尹的一问一答,一连由屈原提出“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等十六个疑问,向詹尹请教,詹尹则以“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作答。这里也是设为东陵侯与司马季主的问答形式,首先由东陵侯提出“未究其奥”的一些问题,向司马季主请教,司马季主也是以“君侯亦知之矣,何以卜为”作答。艺术的构思,篇章的设计,极其相似,而读者却不认为它是模拟,是屈赋的影子,因为它是从现实的生活出发,而又能提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给人极其深刻的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