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催越慢,那是因为方法没用对,记得早点换掉

如波谈育儿 2024-06-08 11:25:07

文/兰妈谈育儿

“都几点了?赶紧吃完饭去上学”

“红领巾戴了没?作业呢,有没有检查”

“你是不是想气死我啊,我都提醒你多少遍了,为什么这些事情还是没有做”

这样的“争吵”,在表嫂家里几乎每隔几天就会爆发一次,严重的时候一天还能吵好几场

刚开始的时候,面对这样嘴碎的批评唠叨,侄儿昊昊还并不怎么反驳,要么坐在一旁一言不发,要么低着头看不清表情

可随着年龄逐渐增大后,昊昊的抵抗力就越来越明显了

很多时候表嫂一说话他就生气地捂住耳朵,然后用恶狠狠的眼神瞪着对面的妈妈

让他写作业,不写

让他吃饭,不吃

让他把学习桌整理一下,也不听

那种明显的“你说什么不听”、“做什么也不理”的情况下,昊昊和表嫂的关系一度降到冰点

直到一次家长会时,表嫂把这件事情说给班主任求助,老师给她的说法是:

“孩子磨蹭不是病,做什么事都喜欢拖延的孩子,其实就是想做他自己,允许这一点发生,那管理孩子身上的问题就简单多了”

确实如此,孩子磨蹭就是希望做他们自己

想多玩一会没有时间观,作业太难了不想写,或者不想听父母的唠叨而故意反抗……

这些都是孩子想根据自己的意愿行事

当我们发现孩子越催越慢、越催越反抗时,那就说明方法没用对,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身上的自觉性才能得到有效发挥

特别是以下几种错误的管教方式,记得早点换掉

01

把批评打压

以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真正自觉优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催出来的,而是激发他们热衷于某件事的内驱力

朋友小章,是一位特别聪明的全职妈妈

她曾经对我分享了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一段有趣事儿

儿子铃铛,刚读小学的时候总是背不下来课文

急火攻心的小章,每次都认为孩子就是贪玩,读课文的时候没有认真,才会一点儿记性都没有

本以为,把错误摆在眼前孩子就能避免再次出现,下一次读课文的时候也能集中注意力

可没想到,孩子根本不愿意听到这样的话

每次一说起没有好好读书时,那气得冒烟的倔脾气就上身了

就像是桌子上摆着一道不爱的蔬菜一样,你说孩子挑食,那孩子索性就借着挑食的由头彻底坐实了“不吃蔬菜”的习惯

明白这个道理后,小章就更改了管教措施:把批评打压换成拍手鼓掌的激励

这个灵感还是来自餐桌的那道蔬菜

听说,从小到大从来不吃蔬菜的铃铛,有次在亲戚家里被哄着吃了半盘子胡萝卜、和西兰花

原因是那家亲戚特别懂得夸人,他看到铃铛大大的眼睛、白白的皮肤就直夸:

“这么漂亮的眼睛,还有白嫩的皮肤,一看就知道平时没少吃胡萝卜和西兰花,听说这两道菜就是亮眼睛和补充身体水分的”

听完这些,铃铛竟然破天荒地把准备夹肉吃的动作,改为夹胡萝卜、和西兰花了

看到大家纷纷赞美他“不挑食”的好习惯后,嘴里吃蔬菜的味道就更香了

透过这件事,小章发现了灵感,孩子不想吃蔬菜的时候就夸他眼睛亮、皮肤好,让孩子了解吃蔬菜的好处后自然就能感兴趣了

孩子背不出课文的时候也是一样,每次忘词想不出来的时候,小章就用生动场景描述勾起孩子对关键词的记忆

当孩子通过场景描述能很快记起课文内容后,那兴奋地迈起欢快小碎步的开心模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对学习的热情绽放

自此,小章家里一说背课文就死气沉沉的画面就变得活跃起来,遇到忘词时也懂得通过脑补场景提高阅记程度

这就是以兴趣作为内在动力激发

正如理论知识里的杠杆原理一样,只要支点和杠杆足够给力,那就能撬起平时不容易完成的体力活

孩子学习也是一样,找到让孩子感兴趣的支点,他们就能发展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

02

把催促抱怨

换成高效的时间计划

孩子之所以越催越慢,这是受到超时效应影响

当同一件事情,受到过多、过久的唠叨刺激时,就会引起内心的不满与反抗

女儿有个玩得比较好的同学,她的妈妈找了一份卖鞋子的工作,每天中午放学都是让孩子直接去她工作的店里,吃完饭然后写作业

可后来读三年级之后,孩子说什么都不去店里了

妈妈在哪家餐馆点餐,她就去哪家吃饭,吃完饭后也是在人家的店里写作业

有一次,临时有事没时间做饭就带女儿在外面吃饭,凑巧还碰见女孩也在餐馆吃饭,一个人吃完饭后趴在桌子上看起来落寞又孤单

我们看见后,问及为什么不去妈妈店里时,孩子给出的回答是:

“我看见她就烦,明明吃完饭就准备写作业的,她一唠叨我就不想写了”

这就是所谓的超时效应

某一句话的过强、过多刺激,都会引起孩子极其不耐烦的反抗心理

曾经还听过一位妈妈吐槽

那时,她的儿子读四年级,得知学校布置的作业不是很多,也就没有天天追着问作业完成情况

可奇怪的是,孩子每天写完作业再打卡阅读就已经很晚了

看看群里的打卡时间,儿子也几乎是最晚的那一个,有时候担心太晚会吵到其他家长,妈妈还特意叮嘱让儿子回家先打卡、后写作业

结果,作业完成的时间就更晚了,经常写到深夜十一点多

妈妈带着疑问刻意观察,却发现儿子虽然每天回家后都在写作业,但写作业的过程却是没有一点计划

一会写写语文,一会写写数学,一会又把英语作业放下去上厕所,之后再吃会零食,躲在妹妹后面看看动画片……

于是,一来二去的情况下,时间一点点地流逝,孩子的作业却没有一科被正儿八经完成

这也是典型的时间观念缺乏

一个没有时间规划的孩子,稍稍遇到一点外界影响就很容易成为一盘散沙

就像“思想里的巨人,行动里的矮人”这句话,孩子不是没有宏图伟志,只不过是在思想和行动方面,更容易受到行为限制、畏难心理所困

没有开始前把一件事情想象得周密完美,等到真正行动时又畏前畏后、迟迟不见行动

这个时候催促抱怨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使他们变得更加畏惧害怕,也容易形成好吃懒做的“自欺型格”

想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那家长们就要把催促抱怨换成高效的时间计划了

比如,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九点之前为写作业时间,九点之后为休息时间,即便是作业没有写完也要收起来不能再写了

关于没有写完的作业,那就让孩子第二天自己到学校跟老师交代

这种规划内的时间束缚,可以给孩子带来一定紧迫感,也能让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更具条理性

还需要注意:

如果是低年级的孩子,可以打印一张固定的时间计划表,让孩子每天按照对应的时间养成良好作息习惯

如果是高年级孩子,就可以改用灵活的打卡制方法,孩子每天可以自由安排时间,但每天完成的作业需要在清单上做好“对勾”标记

如此,在高效的时间计划里孩子能明确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情,他们对待学习的投入也就更加积极认真了

03

把要求落实

换成行为的同化效应

孩子做事情拖拉、磨蹭,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自己的问题

有次家长会结束后,一位妈妈私底下向班主任求助

她说:

“我的孩子写作业一点都不认真,每天回家一有时间就偷着玩手机,即便是写作业也是随便糊弄一下,剩余的时间根本就沉迷于玩乐上”

“我跟她的爸爸,也不知道因为这件事唠叨过多少次,可她就是不听,说多了还直接跟我们嚷嚷”

“为了不打扰她写作业,我们看手机都是悄悄地,根本就不敢把声音开大”

听到这里,老师当时就解释说:

“孩子的写作业效率不高,通常都是注意力不集中,就像手机调成静音就不会影响到孩子吗?当然会影响了,如果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在一旁玩手机,即便是没有声音,孩子也会忍不住时不时地瞄向家长,如果家长此时的面部表情再因为手机而丰富,那孩子的心思也就跟着跑了”

仔细想想,事实上还真是如此,孩子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往往低于成年人

有这样一位爸爸,每天下班回家后都喜欢以玩游戏的方式解压

女儿跑到他身边求抱抱,每次都说:“等会,等会”

后来,孩子长大后,爸爸催她“赶紧写作业”,孩子给出的回答也是“等会,等会”

如果多玩了一会手机被发现,孩子也会直接反问“劲说我,你还是天天抱着手机不放”

爸爸给出的回答是:“我是大人,你是小孩子”

女儿继续反问:“大人怎么了,小孩子怎么了,你们大人更应该给我们小孩子做好榜样,要不然都拿不住有说服力的理由挑毛病”

不得不说,女孩的话直戳心窝,孩子的所有行为和态度,也基本上都是受到身边人群的参照影响

曾经,兰妈还参观过一个学霸的家庭

这个学霸是个男孩子,家里还有一个弟弟

爸爸呢,自己开公司,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业务,并没有天天盯着孩子成才的时间督促

可走进他们的家里,映入眼帘的却是浓浓的书香气息

首先,客厅整洁利落,飘窗摆着一架钢琴,电视柜上有一台吉他,沙发边上还设计了嵌入式书柜,里边摆满了各种名书古籍

其次,往楼上走是卧室和书房,书房是单独隔开的一间屋子,里面摆着两套学习桌椅,每一张桌子看起来都整整齐齐,没有一点凌乱的样子,就连每一本书上都做好对应的分类规划,学习时候查阅起来一目了然,看着就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后来,回家再看看家里随便乱摆乱放,就连地板的角落里都被丢着的几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习惯和环境的重要性

习惯是孩子形成学习态度的基石,而环境则具有行为上的同化影响

爸爸妈妈喜欢看书,孩子好奇书里面有什么,会忍不住跟着一起探索书内文化

如果爸爸妈妈喜欢看手机,那抬头可见的嘴角上扬,同样也会让孩子把吸引力放在手机里

所以,环境才是决定孩子学习、和写作业效率的关键

想要从根源上杜绝拖拉磨蹭,那家长就要做好行为上的同化影响

想要孩子放下手机少沉迷游戏,那在孩子面前手机就是单纯的通讯工具,除了联系就再无它用

想要孩子回家后积极写作业,那就要跟孩子在同一个时间内做出规划,比一比谁能先完成任务

想要孩子早睡早起养成良好作息,在要求孩子这么做之前,最好先把这些事情做好,也可以同时邀请孩子一起参与

那么,关于孩子越催越慢这件事的有效改善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同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43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