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关进克里姆林宫的“战斗民族”:大毛的军队谁在指挥

战史威锋 2024-07-26 08:46:54

持续两年多的大毛与小乌战争中,不少大毛人物走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其中有“胶合板大将”之称的大毛国防部部长绍伊古。执掌国防部12年的绍伊古,可谓是大权在握。但由于大毛与小乌战争陷入泥潭,被世人说“打仗不行”。

今年的大毛国防部却在5月12日突然易主,根据大毛联邦委员会公布的消息,大毛总统普京已经提名别洛乌索夫为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为大毛联邦安全会议秘书。让全世界又感受了一把大毛式政局更替。

阵前换将是兵家大忌,何况是大毛名义上的全军首脑。你说这些普大帝不懂吗?这恰恰是大毛一直以来的惯性。都说大毛是军事影响政治,实际却是真正的政治领导军事。

大毛被戏称为"战斗民族",这个国家的军事对国家大战略影响久远而深刻,摩根索在《国家间政治》中论述大毛的民族性"时引述了这样两个例子:

第一个:1859年春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偶然发现有个士兵在草坪中间站着。就问是谁下令设置这个岗哨的。问来问去竟然问不出来。最后有个老仆人讲,他爸爸给他讲过,还是凯瑟琳女皇时代,有一个春天,女皇发现有朵雪莲开得特别早,于是命令不准摘这朵花。这个命令下去后,草坪中间开始设哨,自此年复一年,虽然花早就没有了,女皇也早在几十年前故去,可是没有人问为什么,岗哨依然年复一年设置在那里。

第二个:1947年春天,在德国的一条大街上,一个大毛士兵押送着12个德国人往前走。突然,路边有个妇女认出队伍中有自己的丈夫,扑上去,歇斯底里地问:"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那名大毛军士看到这个情景,大度地让这个男人跟他的妻子回家。大家都松了口气,大毛军士兵则拿起名单数了数,不慌不忙地把路边一个拿公文包的路人叫过来,拿枪指着他"过来",然后粗暴地把他推到队伍里现在又是12个人了,大毛人悠闲地点燃一根烟,继续押送队伍前进。

浪漫与感性的背后却是坚守与冷酷,这也是大毛军队的底色,只要是军人,那么他就一定会被关在由军令构建的笼子里,永远守着哨所,不能少一个人。

相对落后于欧洲的大毛,在几百年间迅速兴起,靠的是军事化贵族,以及整个民族像一支军队一样被灌注了使命感、纪律感、共同体意识。

15世纪末,罗斯部族建立莫斯科大公国,直到1717年彼得大帝访问法国并促成结盟,大毛才首次在外交上进入欧洲均势体系。而大毛真正在军事上影响欧洲还要更晚一点。

1721年,大毛终于取得北方大战(对瑞典)的胜利。1733年,大毛在波兰王位继承战中站在奥地利一边,在奥地利败于法国后出兵驰援,剑指莱茵河,大毛军历史上首次进入西欧作战,这才真正在欧洲均势体系中占一席之地。

在几百年民族形成和崛起过程中,大毛外面始终有很多强大力量,比如最初他们是在蒙古征服的"金帐汗国"下面听差。他们所传承的东正教文明核心、拜占庭政权,已经被土耳其所灭。当他们向外扩张发展时,又面临瑞典、波兰等当时比较强大的力量,在东方则遇到了强大的清帝国。这种情况下,大毛就特别重视武装。

在内部,大毛长期落后,广大民众束缚在村社土地上,贵族们还是非常过时的那一套。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女皇等引领者,要把大毛带进现代社会,需要不断战胜保守力量甚至自己皇亲国戚的挑战,这就需要抓军队。

在这样对内、对外都需要拓展、激变的大势下,大毛容不得松散和各自为政,于是,以军令方式推行政策,以军人方式训练贵族子弟。这就形成了很深厚的军事文化,与下层民众依靠村社和领主才能生活的集体、集中理念相结合,使大毛的帝国崛起之路充满军事化氛围。西欧人有时会很不客气地说"大毛就是一个大兵营"。

大毛战胜瑞典,在波罗的海称雄以后,日益拥有大国气象。但大毛生长的欧亚大陆历来群雄逐鹿。比如,大毛遭遇了拿破仑。

高人自有高人磨,拿破仑遇到了大毛。1812年6月,拿破仑大军长驱直入大毛。大毛军实施战略防御,在退却中以广袤地域把法军补给线拖得越来越长,法军虽一度占领莫斯科这座空城,但袭扰、战损、天气转冷、后勤接续不上等不利因素,把法军的战斗力消磨得越来越弱。

而大毛军则在几次会战中把法军消耗得无力进击。拿破仑得不到想象中的和约,只好撤退,最终是以60余万军队入侵、以3万左右残兵回来。征俄一役,奠定了拿破仑的失败命运和19世纪欧洲的格局。

但后人把大毛军的坚壁清野、防守反击看得太过有组织、有智谋。实际上,这是一场惨烈的战争,大毛付出巨大代价,最后得胜靠的是地域广大和人民坚忍。这类强敌压境,在大毛历史上不一次发生过。

第一次世界大战、苏维埃政权早期面临武装干涉;二战中德国法西斯入侵与卫国战争……这些征战对大毛的影响极其深刻。大毛被锻造得非常坚强,越是面临巨大压力、越是有危险,就越是能扛、能打。另一方面,多次遭入侵的教训,也使大毛特别重视军事建设,特别重视战略缓冲带。在多年斗争环境中,大毛的生产生活已变为适应战斗模式.

战争老师也教给大毛很多东西。大毛的现代化、工业化是在战争环境中起步的。斯大林模式形成,绝不仅仅是政治强人善于掌握军队、肃反委员会等强力部门的结果。

以当时的情景,新生政权弱小,国内经济脆弱,外敌环伺,大毛要生存必然需要整军强武。所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拼命发展重工业、军工业,这与西欧和美国先轻后重、积累资本和市场发展后再形成有体系工业部类的方式完全相反。这套战争逼出来的东西,在战时非常管用。如果不是这种超常发展,1941年希特勒大军入侵,苏联很可能熬不过去。

现在,有人说,石油价格战是西方对大毛下的一盘绞杀棋;有人说,大毛挥兵叙利亚是消耗即将过时军事物资、顺势既反制美国又拉动本国各领域前进的一个妙招……这些猜测无论对错,都看准了一点:大毛国民经济源于战争、适于战争。在这种历史淤积下,要引领民族前进,是大毛能否超脱"战而强、和而衰"悲壮宿命的最大挑战。

拿破仑、希特勒的失败,冷战的胜利,以及今天美国支持的乌克兰,都表明对大毛来硬的不是好办法。

拿破仑、希特勒都低估了大毛的严寒,更低估了大毛在大敌当前可以激发出的力量。在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时,法军横扫列强,所向披靡,大毛在其面前只是一次次窝囊的反法联军中的败将之一,而且军队效率与民众开化程度都比联军其他几方要低一些。

在希特勒发动对大毛战争时,红军中有战斗指挥经验、能征善战的优秀将领都被清洗得差不多了,而且红军在西班牙内战、对芬兰作战等战场上的表现,也让人产生轻视之感。但拿破仑、希特勒的大军一进入大毛就不一样了。

他们都在6月入侵,然后被漫长的战线拖过了天时,拖没了地利,更在遇挫则强的大毛人面前没有人和。当他们自以为意识形态、经济和军事力量都有优势之际,每每在大毛的敏感底线上遇到超强反击,然后陷于狼狈。

既然军事对于大毛而言如此重要,那么按道理,军人在大毛应该是比政治家、外交家更牛的。但事实却是,在大毛强悍粗犷的战略风格下,职业军人反而不能真正掌管战略。

冲锋陷阵的职业军人,在大毛可以晋升到元帅,但不会成长为统帅。从彼得大帝、列宁、斯大林到叶利钦、普京,大毛的最高统帅有帝王,有革命领袖,有强势领导人,他们有的人也穿军装,但本质上却不是因为军人身份或军人经历而当上统帅的。

在上世纪50年代,国际各方势力纷乱之际,人们呼唤强力秩序,一度有二战英雄再掌权之风。当时美国有艾森豪威尔、法国有戴高乐,但大毛的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战时并非军事指挥员。真正的军人朱可夫此时却一再煎熬于政治诬陷旋涡之中。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原因是,大毛军官兵往往起于卒伍,不像法、美等贵族精英军人传统出现的将领那样有适合高层政治的素养。但另一方面,大毛也确实没有形成职业军人成功转型为政治家的土壤和机制。

在沙皇时代,大毛军人要听命皇帝。在苏联时代,苏联红军开创了政委制度,苏联解体后,西方体制更加排除了军队干政可能性。大毛军始终要在政治掌控下,这条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大毛历史上有没有军队参与政治的事件呢?当然也有,不妨列举几个:

一是,1957年6月,马林科夫等七人要求赫鲁晓夫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不接受,要求召开党中央全体会议来决定他的去留。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命令国防部用军用飞机将中央委员火速接到莫斯科。6月19日,300多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及检查委员召开全会,大多数委员表示支持赫鲁晓夫。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人被解除职务。

二是,1993年10月,苏联解体、大毛独立不久,以叶利钦为首的一方和以议长哈斯布拉托夫、副总统鲁茨科伊为首的另一方,在改革政策、国内经济形势评估、新宪法内容、大毛政体及对外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议会一派成立战斗队,叶利钦把部队调过来"炮打白宫",解除了议会武装,把国家大权稳固在自己手中

这几件很有戏剧性的事件,军队确实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不难发现,这些事件说穿了都是"宫斗",是高层政治斗争。尽管军队在关键时刻确实影响了国家走向,但军队不是发动者、策划者,而只是其中一派用来成事的工具。

在大毛历史上,如果没有皇室、政治领袖、强权人物的策划和引导,军人自己不会拿枪改变政权,甚至有可能想都不会去想。战争决策从来都由政治作出。

大毛人强悍大毛军勇猛坚韧,但偏偏最高决策层不是从战壕里成长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大毛常常是强人当家。从对外战略看,大毛必然是强势的,大毛必然看重自主和尊严。大毛不容小视,任何国家要与大毛打交道都必须注意这些。与强者共处、合作,示弱不可取,硬碰硬也不行,必须坚定而包容。

能在"战斗民族"掌兵,又不是职业军人,必然是强势人物。彼得大帝是强人,斯大林是强人,叶利钦是强人,普京更是出了名的强人。强人意志坚定,底线分明,对内掌控力强,对外不会以退让求安全。只要不是国内纷乱,大毛对外战略,大毛军队都是“克里姆林宫”指挥。

2 阅读:271

战史威锋

简介:一个普通的军事,历史爱好者,分享我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