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早逝影响,使得朱棣由燕王成为明太宗,为何说这样利大于弊?

宋安之 2022-04-19 18:59:25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的开国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明太祖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悲痛万分,虽然最终以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没有选择其他儿子继位,但朱标早逝的影响却在各个方面体现,最终改变了明朝的历史走向,但还好的是利大于弊。

近的来说,朱标早逝一年以后,大将蓝玉以谋反罪被杀。当然谋反只是表面原因,真正的原因在于蓝玉身为太子朱标的妻舅,是辅佐太子武将集团中的标杆人物。但朱元璋考虑到皇太孙朱允炆是第二任太子妃吕氏所出,与蓝玉没有血缘关系,又太过年轻,继位以后肯定压不住桀骜不驯的蓝玉,所以干脆将其杀之,为孙子朱允炆铺路。

远的来说,以蓝玉之死为开始,朱元璋对开国功臣大肆清洗,只为孙子朱允炆可以坐稳皇位,却不忍心对朱允炆有威胁的藩王叔叔们,也就是对自己的儿子下手,只是多方限制。

结果导致自己死后,孙子朱允炆继位以后,急匆匆地削藩,逼得叔叔燕王朱棣造反,爆发了靖难之役,结果是朱棣获胜,帝系由太子朱标的长房转移到朱棣的四房。

身为胜利者的朱棣也从燕王成为明太宗,一百多年以后由嘉靖帝改为成祖庙号,可以说太子朱标的英年早逝,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的四弟朱棣。

关于明初的这场帝系转移的斗争,很多人对此是扼腕叹息,认为若是太子朱标不死,或者建文帝朱允炆坐稳了皇位,明朝肯定不再是太祖、成祖两朝皆是“重典治国”,会以仁厚治天下,并且会一改太祖时期对官员苛刻的作风,那么明朝的历史走向肯定会更好,甚是大有可为。

不过以大历史的角度来看,朱棣逆取帝位,虽然弊端多多,但却是利大于弊,虽然朱棣的大业最终没有完成,但却是比之父亲明太祖朱元璋更进一步,比之朱标和朱允炆的守成从根本上要更好,那么这是怎么个说法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一、朱标不死,朱棣只能是燕王而非明成祖。

为什么要说太子朱标不死,朱棣就没有机会翻身,只能老老实实的当一个藩王呢?

①是名分早定,明成祖朱棣虽然雄才大略,但是他的先天条件比之太子朱标差太远了。朱标是嫡长子,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只是称吴王时,就已经是王世子,明朝开国以后便是水到渠成的升级为太子,这点朱棣是远远不及的。

②是朱元璋为太子朱标培养的武将集团可谓是相当豪华,如果他不死,这些武将也不会被清洗。

像前文提到的蓝玉,身为太子朱标的妻舅,明朝开国第二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可谓是一位狠人。在洪武后期他统领的北伐之中,可是一举击溃了北元政权,几乎成建制地摧毁了北元的统治,在洪武后期开国名将陆续凋零的情况下,蓝玉说是当时的第一战将都不为过。

朱标不死的话,别的不说,蓝玉肯定也不会死,朱棣若是造反,肯定过不了蓝玉那一关。

③是太子朱标为人友爱,是一位宽厚之人,可能在大的方面不及雄才大略的四弟朱棣,但论守成肯定是没问题,肯定是一代贤明之君。

而且他在诸王之中威望很高,像二弟秦王、五弟周王经常犯错误,每次都是朱标出面调解打掩护才没受到大的处罚。

以此来看,以朱标的能力,他肯定不会像儿子朱允炆那样急匆匆地削藩,认为藩王削不削都要反,所以无罪而削藩王,是师出无名,肯定会采取柔和的方式来削藩,或者限制藩王权力。

诸如召唤兄弟进京,坦诚相见敞开心扉的聊聊天,来个杯酒释兵权。或者像弟弟朱棣那样隐性削藩,藩王弟弟们可以继续享受经济特权,但是兵权就不要想了,想办法一一给剥夺了。只要方法到位,又在诸王之中威望很高,那么削藩肯定不会掀起什么风浪,朱棣就是想反,也是师出无名,反了也不敌大哥朱标。

所以朱标不死,朱棣只能老老实实的当藩王,想造反当皇帝,是想都不会想。

二、朱棣成为皇帝,对于明朝的弊端有哪些?

朱棣逆取帝位成为皇帝,对于明朝的发展走向改变很大,主要有两方面弊端。

①是朱元璋选择宽厚的朱允炆继承皇位,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在位时期是“重典治国”,明白这样持续久了并不好,治国还是需要松弛有度,所以想着继自己之后,是宽仁治国。

而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继续“重典治国”,对于官员依旧是苛刻待之,尤其是因为他是造反才登上皇位,是得位不正,所以对于侄子朱允炆重用的文臣很是残忍,诸如杀死方孝孺。

再加之他如同父亲朱元璋一般重用武将,是尚武轻文,所以一开始就与文臣集团是对立猜忌的,而这也是之后明朝二百多年皇帝与文臣集团多是有隔阂甚至是对立的原因。

甚至有人认为正因为明朝对官员太过苛刻,所以在明末落得一个李自成进军北京,是抵抗者寥寥无几,降者如云的局面,崇祯帝也在一片风雨飘摇之中无奈自缢以身殉国。

平心而论,明朝的确对于官员苛刻,但也不能以此作为明末官员降者如云的原因所在。对官员苛刻,所以国家养士二百余年,大难临头时士就可以见利忘义临阵脱逃,就可以转投敌方阵营,这就是对的了?

而且官员享受着特权,承担着比普通人更重的职责,怎么可以一味姑息呢,将责任追究到底其实才是正确的,这才是明朝能延续近三百年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说有问题,就在于皇帝对于不该杀的大臣却杀了,造成了人心向背。诸如明成祖杀方孝孺,明英宗冤杀于谦,嘉靖帝冤杀夏言,崇祯帝杀袁崇焕等等,造成了深远的恶劣影响,一心为国的大臣不得好死,长此以往,国有难事,谁又敢挺身而出?

②是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后,恢复了锦衣卫,又设立了东厂,建立的厂卫系统,虽然对于加强皇权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负面影响却很是恶劣。

尤其是宦官乱政严重,虽然明朝宦官不同于唐朝宦官,没有独立兵权,不至于威胁皇权,但是对皇权之下来说,宦官的危害太大了,对于政治的清明,往往不是匡正,而是加深政治上的黑暗,是明朝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面。

三、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比之其父明太祖朱元璋是更进一步,他成为皇帝是利大于弊。

从大历史角度来看,明太祖朱元璋布衣出身,落魄时甚至一度乞讨为生,却历时15年而已,打下了偌大的天下,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北伐,建立了明朝,这样的能力在历代开国皇帝之中也是佼佼者,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

但是朱元璋在明朝开国以后,整体来说是采取了保守主义,甚至可说是消极的锁国主义,对于元朝全盛之天下,朱元璋也曾想继承恢复,但随着徐达远征失败以后,便是放弃,选择固守长城一线。

朱棣就不同了,他比其父朱元璋更富有开拓精神。他在位22年,是大规模开疆拓土,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还对南海地区进行积极经营。

往北来说,他五征蒙古,想要肃清漠北一劳永逸,一度打得对方只能靠着机动性避战。在汉人天子之中,再三越过沙漠如此御驾亲征者,只有明成祖朱棣一人而已。往南来说,他将父亲朱元璋定下的不征之国之安南平复。

朱棣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成为中规中矩的继承者,而是想要成为第二位元世祖忽必烈,要建立世界性帝国。而这样的好处是显而易见,诸如在朱元璋定下的锁国主义祖制下,交通贸易受到严重的限制,如果将疆域扩大,那么限制便会大大减少,贸易会畅通无阻。

虽然朱棣最后没有成功,但无疑他是比父亲朱元璋更进了一步,将明朝疆域快速推至巅峰,为后世子孙留下更大更深的战略空间。

并且在此背景下,朱棣迁都北京更是解决了一个问题,那便是如果削藩,九大塞王守边的模式肯定会被废除,只能依靠武将御边,那么北方边境很容易出现武将拥兵自重情况。不削藩,藩王对皇权的确有威胁,而朱棣迁都,就完美解决了这个问题,天子填补了被剥夺兵权的塞王的位置,是天子亲守边。

因此从大历史角度来看,朱棣的如此作为,朱允炆这个失败皇帝肯定是拍马不及,即使大哥朱标再世成为皇帝,也不具有这样的开拓精神,即使守成有为,但是在大局观上,在出发点上也是远远不及四弟朱棣,所以朱棣从燕王成为明成祖,对明朝来说是利大于弊。

可惜的是明朝16帝之中,明成祖朱棣这样的皇帝太与众不同,如同鹤立鸡群一般,如同一个离经叛道者一般,对于父亲朱元璋定下的消极锁国主义祖制,他是勇于纠正,勇于改变。

但是他之后的皇帝并没有继承他的开拓精神,又退回到了太祖时期保守主义时代,俨然成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忠实继任者。并且是一代不如一代,没有继续成祖时期的开拓,也没有如同先祖朱元璋那般稳坐天下,一直止步不前不说,还弃置了成祖时的基业,使得明朝的疆域在成祖时期达到巅峰以后,便是迅速缩水,这巅峰来的快,去的也快。

可以说保守的朱元璋,在开国以后,就以祖制为后世子孙定下一个不可逾越的框架,也只有四子朱棣敢于面对祖制,敢于改变,甚至可以跳出来,但他最终没有成功,而后世皇帝可没有那般魄力,最终只能在框架之中被束缚。

有着朱元璋留下的这个基础在,不论是朱标还是朱允炆,他们即使可以守成有为,但绝没有朱棣这般开疆拓土的大魄力,给后人留下更大更深的战略空间。至于他们之后更不用说,肯定也如朱棣的后人一般,被束缚在祖制之内罢了,甚至因为没有太大战略空间,还不如朱棣一系。

而明成祖朱棣的大业,没有最终完成,没有继承者,开疆扩土背后的独辟蹊径,也终于被人遗忘。人们只记得他是一个造反者,认为他好的人,说他雄才大略,认为他不好的人,说他残暴不仁穷兵黩武,却忘记他还是一个敢于挑战祖制的“离经叛道”者,并且差点成功,为后世谋下了更大的广阔天地,为明朝能延续近三百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专注于中国大历史,更多独特视角,原创文章请持续关注~

0 阅读:352

宋安之

简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