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6月6日,一个年逾古稀的老兵杨凤鸣,拄着拐杖,步行十多里,只为到隔壁村参加一个老农的葬礼。这位逝去的老农,名叫仵德厚,生前是名不显赫的将军。他的葬礼吸引了将军后人的参与,连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都特地送来了“民族英雄”四个字的牌匾。这位老农究竟是怎样的英雄?他的人生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波澜壮阔?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在1938年的春季夜晚,正值战火纷飞之际,国民党军的30师88旅176团的3营营长仵德厚面对着自己的40名勇士,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绝。在他激昂的号召下,这些士兵爆发出雷霆般的回应:“不怕!不怕!”当时日军已经部分突破了台儿庄的防线,局势紧急到了极点。此时此刻仵德厚决定组建一支敢死队,亲自领导这支小队,誓言要将潜入台儿庄的日军一网打尽。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陕西以其沃野千里和地理优势历史上多次成为帝王之都。特别是明清时代,随着民间贸易的蓬勃发展,许多陕西人抓住机遇,纷纷投身于商业活动,促成了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1910年,仵德厚出生于泾阳的一个商人家庭,这是一个因商业繁荣小有名气的家庭。由于家庭条件优渥,仵德厚自幼便接受了优质的私塾教育。他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一直以来都是学习成绩的佼佼者,14岁时便顶尖成绩考入初中。
正值他升入初中不久,国内战乱频起,军阀割据,原本安稳的商业生态受到巨大冲击,仵德厚的家庭也为幸免于难,家境迅速衰败。面对家庭的逆境,仵德厚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决定边工作边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陕西第三师范学校,还通过兼职教书等方式,为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
学校里的革命思潮日益高涨,成熟的仵德厚开始深刻反思:自己努力求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希望能够学以致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吗?在这样动乱的年代,仵德厚感受到单凭学问难以为继,他必须要有更直接的行动。于是在师范学校的最后一年,他决定响应时代的呼唤,毅然选择了投笔从戎,加入了冯玉祥将军的部队,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军中生活虽艰苦,但仵德厚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在随军训练及数次实战中,他凭借卓越的战术理解和勇敢的表现,迅速从一名普通士兵晋升为上尉营长。这一转变标志着他军事生涯的新高峰即将到来,仵德厚也准备在接下来的岁月中,续写他的军事传奇。
在仵德厚的指挥下,他的部队在多个战役中表现出色,尤其是在房山战役中,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守了4057高地超过十天。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仵德厚不幸被子弹击中左手,情况危急。
医生建议截肢,但他坚决拒绝,选择了较为保守的治疗方法,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责任——还需挥剑杀敌。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仵德厚的手最终奇迹般地得以保住。
这种无畏的精神为他赢得了“仵疯子”的称号,这是对他勇往直前、不惧牺牲的最高赞誉。他的名声随着他参与的台儿庄战役、娘子关保卫战和武汉保卫战等多次重大战役中的杰出表现而日益显赫。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再次联合对抗外侮。仵德厚担任营长的他,在战场上表现出了难以匹敌的勇气和智慧。他领导的部队在阻止日军迅速南侵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他自己,始终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前线作战。
在台儿庄战役中,仵德厚展现了出众的军事才能。台儿庄战役因其激烈程度和战略意义被誉为抗战的转折点。当时日军在短时间内连续攻占了南京和济南,并企图通过南北夹击的方式快速攻占徐州,以此切断中国军队的北南联系。
中国守军在台儿庄构筑了坚固的防线,以阻挡日军的侵袭。日军不惜使用重炮对防线进行猛烈轰炸,城墙很快出现了缺口。战斗变成了残酷的拉锯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仵德厚作为增援部队的指挥官,发现台儿庄已接近全面失守,城内守军难以持续组织有效防御。经过仔细的战术评估,他决定利用夜幕降临视线不佳的条件,发动突袭。他精心挑选了39名士兵,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他们装备了大刀和刺刀,口袋里塞满了手榴弹,准备进行绝地反击。
战斗爆发时,台儿庄的天空瞬间被枪声和爆炸声充斥。日军虽有先进武器和有利地形的支持,一直对中国军队施加压力。但在仵德厚的带领下,敢死队员们在昏暗的夜色中穿过密集的火力网,勇敢地抵达了城墙下。
到达城墙下后,他们立刻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近战。手中无枪则以肉搏会敌;有刀则挥刀直入,刀刺是他们手中最锋利的武器。士兵们战斗到最后,刀柄都沾满了血迹,即便武器从手中滑落,他们的战斗意志仍旧高昂。
得知敢死队突破的消息后,守在城内的中国守军也开始了全力反攻。一边用火炮吸引敌人注意,一边用冷兵器密集突袭,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战斗持续了一段时间后,仵德厚率领的敢死队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他和另外两人幸存。
台儿庄战役的英勇表现最终打动了国民党高层,李宗仁将军亲自率军赶到台儿庄,终于彻底清除了日军,保住了这座城池。台儿庄之战因此成为了抗日战争中一次意义重大的胜利,为中国军队后续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的士气和经验。
战争结束后仵德厚被国民党政府赋予了无数荣誉,他的英名也频频出现在各大报纸的头条上,在解放战争爆发时,命运却让他走向了另一条道路。
1948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深入,我军决定对太原发起决定性攻击,历时六个月的激战后,终于在付出重大牺牲后成功解放了这座城市。当时担任师长的仵德厚,在解放军将领面前坚定地表示:“生死有命,随你们处置。”最终,他被俘并判处了十年有期徒刑,从高高在上的师长沦为阶下囚。
在狱中的初期,仵德厚坚决拒绝接受思想改造,一直希望着国民党的反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未见国民党反攻的希望,他开始逐渐接受新政权的教育,并逐步改变了自己的思想。
1959年释放后,仵德厚没有完全获得自由,而是被安排在太原一个农场继续进行劳动改造,直至1975年政策转变,才正式结束了长达25年的劳改生涯,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的仵德厚,终于踏回了久违的故乡。年届六十五的他,发现家乡已然改变,面目全非。
回到这片熟悉而又陌生的土地上,仵德厚重新开始了他的农耕生活。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饲养了羊群,还亲手耕种田地,甚至一度经营了一家小型砖厂,他的生活与普通农民无异,默默无闻地在土地上劳作,直到生命的暮年。
随着政策的逐步放宽,地方政府开始重视抗战老兵的贡献,对仵德厚的历史角色进行了重新评价。鉴于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卓越表现,他被授予每月300多元的补助金。这笔钱虽然不足以改变他的生活条件,但对仵德厚而言,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对他牺牲和奉献的社会认可和心理慰藉。这份定期的补助成了他晚年的一种荣誉和尊重的象征。
2004年,凤凰卫视一次寻找抗战老兵的报道意外将仵德厚的故事带入公众视野。这位默默无闻的老兵突然成了众多华人心中的英雄。尽管许多人试图捐款资助,仵德厚始终坚持拒绝,他认为自己生活虽简朴,但已足够。他坚称,与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相比,自己没有理由接受额外的恩惠。
仵德厚的晚年虽然平静,但他始终保持着军人的精神,坚持每日晨练,直到身体实在不允许为止。他的故事成了一代人的精神遗产,他的坚持和牺牲,成为后人铭记的勇气与忠诚的象征。
在2005年,仵德厚已步入高龄95岁,他的身影虽显蹒跚,但依旧充满了尊严和力量。照片中他依靠着拐杖,戴着老花镜,由亲密的家人搀扶着行走,他的身旁是充满活力的曾孙,一个小男孩,天真无邪地笑着。仵德厚的妻子,苏志敬,曾是知书达理的大家闺秀,不幸在仵德厚囚禁期间病逝,未曾等到他的归来。
仵德厚的儿子,仵秀,以及儿媳蔡慧芳,都在照片中与老人并肩站立。他们居住在陕西的家乡,那里保存着老式的砖瓦房。仵德厚的生活异常简朴,几十年如一日,他总是穿着朴素,与邻里和睦相处。村里的人们尊敬他,但鲜少有人知道他曾是国民党的一位勇敢的师长,曾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历经磨难。
晚年的仵德厚享受着宁静与平和。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他坐在自家门前的椅子上,面朝着温暖的阳光。尽管生活过得平淡,但偶尔也有知情人士和媒体前来探访,记录和表达对这位抗日老兵的敬意和关怀。
2007年,已是97岁高龄的仵德厚在医院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尽管生命垂危,他依旧想要与前来采访的记者交流。记者紧握着他的手,尽管仵德厚努力开口,但他的声音已弱不可闻。这位曾经的战士,面对生命的终结,依然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
🍜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