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件事,看完后,我的心五味杂陈。
事情是这样的,在学校门口,一位爸爸为了接女儿放学,大老远骑着三轮车赶过来。他一直在擦汗,明显累得够呛。
可是呢,女儿一上车,立马把校服遮在脸上,裹得严严实实,像是怕同学们看到似的。
爸爸看到女儿这样,也只能尴尬地笑了笑,并没有多说什么。
爸爸可能也有些伤心,但评论区,却有很多网友表示理解孩子的做法。
有网友说,她不是怕丢人,只是班上总有那么几个喜欢嘲笑人的同学,她怕遇见那些人伤她自尊。
也有网友觉得,她只是不希望自己被别的孩子排斥和刁难。
确实是,孩子在进入社交后,就会格外在意同龄人的看法。尤其是青春期时,他们会把同龄人的评价,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
女孩可能真的并不是怕“丢人”,而是真的不希望自己被同学们评头论足。
无独有偶,我也遇到过一件类似的事情。
有一次我骑电动车接女儿,她一脸失落,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妈妈,为什么洋洋爸爸、君君妈妈他们都是开车来接,就你骑电动呢?”
我呆了2秒,不知道怎么回答,只好随意说了几句敷衍过去。
事后,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孩子到了6岁以后,确实会对物质产生一定的意识,也难免会与同学们有比较。
即便他们嘴上没说,但心里可能也会有想法:
为什么别人能买,我不能买呢?
为什么穿名牌,我却穿这么廉价的衣服呢?
为什么别人家住大房子,我们家房子这么破?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引导孩子,可能就会让他产生攀比、嫉妒、自卑等心理。
所以,当孩子问“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开车,就你骑电动?”时,我们不妨这样回答,堪称教科书。
一:带孩子认识生活的真相
有些父母,遇到孩子问这种问题时,可能会有点恼怒:“你比这些干什么?要跟别人比成绩、比努力知道吧?”
孩子虽然当下闭嘴,但内心的困惑并没有消失,可能还是会滋生出羡慕、嫉妒等情绪。
我们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方承认:“对呀,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家庭开车,有的家庭骑电动,有的家只需要坐公交,每个家庭都很独特呀。”
咱们还可以拓宽孩子的视野,让他看到每个家庭的“有”和“无”:
你看,有的孩子呢,爸爸妈妈都需要上很长的班,他们很少能跟爸妈快乐地玩耍;而有的孩子呢,经常可以看到爸爸妈妈,还能时常帮爸妈干点活,承担家里责任;
有的孩子,他爸爸妈妈可能脾气不大好,他就经常挨骂,很不开心;但有的孩子,爸妈很温柔,他一想起爸爸妈妈就开心;
还有的孩子呢,他坐在汽车里,可以享受独有的快乐;有的孩子,他坐在电动车上,能享受感受大自然风和阳光的快乐;而有的孩子呢,他在公交车上,能享受听很多人说话、一路走走停停的快乐。
每个人拥有的不一样,得到的也不一样,所以,我们享受自己所拥有的快乐就好啦。
有了这样“有”和“无”的探讨,孩子就不容易钻牛角尖,而能看到事物的多面性,从而拥有健康的心态。
二:告诉孩子,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还可以告诉孩子,一切都是暂时的,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大大方方告诉孩子:
“咱们家现在是还不够富裕,没有足够的钱买车、买房,但爸爸妈妈一直在努力,也相信,只要我们一直努力下去,想要的东西就能拥有。
你若想要什么,现在努力学习,将来努力工作,也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好东西谁都想要,但我们需要付出努力去争取。只要肯踏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那未来,就一定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妈妈,为什么别人都开车,就你骑电动?”类似这样的话,孩子有问过你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