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百病皆生于懒也!
一百多年前,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教导孩子时说出了这番至理名言。
2009年,一件骇人听闻的奇事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河南信阳的朱堂乡——23岁的小伙子杨锁懒死在了家中!
屋内空荡荡的,到处都是他生前生活的痕迹。
于是杨锁的离开便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一个二十岁出头,手脚健全的年轻人,怎么会被“饿死”在家?
自杨锁呱呱坠地之日起,他的母亲便全身心投入于照料他,日常生活围绕着儿子展开,不再涉足其他劳作。
杨锁聪慧伶俐,很快便学会了开口说话,这让杨锁的父母倍感欣慰。
无论何时何地,他们都愿意将儿子背在背上,与亲友分享这份喜悦,夸耀自己的宝贝。
然而,这种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却让杨锁直到两三岁仍未能学会走路。
转眼间,杨锁到了该上学的年纪。尽管此时的他仍旧依赖父母的怀抱,未能学会自行行走,但入学已是不可避免的事实。
面对这一情况,杨锁的母亲忧心忡忡。
经过一番商议,夫妻俩决定采取轮换的方式,共同负责接送儿子上下学。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立步行前往学校,唯有杨锁例外,他总是由父母背负着前行,这一情景不免引来了同龄人的好奇与议论。
当来到杨锁13岁这年,他仍然和一个娃娃一样,吃饭要父母喂,除此之外,也还有很多事情都要父母帮助。
这个时候,杨锁的父母也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好像被他们宠爱得有些过分了,可是突然来到的意外,让这一切都为时已晚。
杨锁的父亲突然病倒,到医院后被检查出癌症晚期,这一结果令杨锁的母亲感到震惊,可杨锁却像若无其事一样在一旁玩耍。
丧夫之后,杨锁之母独力支撑残局,身兼重任,既要辛勤劳作,又要迁就杨锁,其健康状况随之每况愈下。
无奈之下,只得试着让杨锁承担些家务琐事,然而,早已习惯慵懒生活的他非但不予理会,反而对母亲施以暴力的殴打。
日复一日,无所事事的杨锁致使母亲长期操劳过度,终于在十八岁那年,疾病无情地带走了母亲。
幸而,其堂兄杨德玉伸出援手,接纳了孤苦无依的杨锁。
杨德玉在镇上建筑队谋生,试图带领杨锁一同工作,期望通过劳动改变其现状。
然而,抵达工地后,酷热天气让杨锁望而却步,未做片刻停留,径自返家。
村民再次出手相助,推荐杨锁至当地餐馆担任服务员。
谁知,入职后他非但未履行职责,反而要求他人服侍,最终遭雇主遣送回家。
面对就业失败,杨锁无奈变卖家产,换取短期温饱。
最终,竟沦落到村中乞讨,逐户求助,以求填饱肚子。
村民赠送的食物,包括新鲜肉菜,被悬挂在杨锁居所的屋檐下。
然而,他懒得出屋领取,致使美食腐烂废弃。
衣物污秽不堪时,他弃之不顾,另觅新衣替换。
饱餐一顿后,往往陷入长时间沉睡,有时连续昏睡一至两天。
寒冬时节,连排泄需求都令杨锁不愿踏出房门,于是在室内挖掘坑洞,以解决生理需要。
为了取暖,他不惜焚毁家中所有家具。
日积月累,杨锁居住环境一片狼藉,仅存几件破旧衣物散落在地,空气中弥漫着刺鼻恶臭。
2009年的冬季异常严寒,多日不见侄子踪影的杨德玉,决定前往探望,并携带衣物与食品。
推开大门,扑鼻而来的是令人窒息的异味,映入眼帘的,是杨锁浑身脏污,静默地蜷缩于角落,纹丝不动。
近身查看,发现他全身僵硬冰冷,呼吸已绝。
事后调查证实,杨锁竟因饥饿而逝。
堂哥透露,他是八个兄弟中最英俊、聪颖却又最懒惰的一员。
一个身材魁梧、四肢健全的年轻人,竟活活饿死,这听起来近乎荒诞不经。
杨锁的悲剧人生带来的教训亦是沉痛的。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绝对不能一味地溺爱、偏爱,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溺爱,或许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柔的伤害。
真的爱自己的子女,就应该将他们看作独立、拥有选择权的人,而不是让他们活在你的选择之下。
如果一个人连选择权都没有,都在按别人的意愿生活,那还是他自己的生命吗?
还好呼吸是自动的,不然懒得呼吸就原地嗝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