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明朝建国之后,对人才的选拔很是重视,尤其是考中科举的这一批进士,这是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才,如何安排是件大事。
朱元璋并不急于让新进的进士到各部门任职,而是先让他们学习和观察,锻炼他们的政务处理能力,让他们前往六部九卿等衙门实习政务,名曰“观政”。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近侍衙门观政的进士就叫“庶吉士” ,而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观政的进士则称“观政进士”。
永乐时期,政策变了,从二甲进士中选出最优秀的大约60名人为庶吉士,进翰林院学习,此称为“馆选”。自此明代选出的庶吉士,不再前往中书署、承敕监等近侍衙门,仅前往翰林院学习。
由于国家最优秀的一批人才都在翰林院,所以很多重要官职都由翰林院出身的一批官员所担任。
明代的中后期有这样一个传统: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也就是说,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成为庶吉士,然后到各部重要岗位,甚至进入内阁,是所有官员中最佳仕途方案。
02
之所以前面啰啰嗦嗦讲这么多,并不是要讲明朝的官职,而是要讲今天的两位主人公:高拱和张居正。
两位天才级别的人物,在中了进士之后,被直接安排进入翰林院担任了庶吉士,而且都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这个职位是干什么的呢?一般来说是科举考试的殿试之后,榜眼和探花才被授编修,主要从事诰敕起草、史书纂修、经筵侍讲等,品级不高,仅仅正七品,与县令是一个级别,但就其未来前途来讲,至少都是六部主官的储备人才。
张居正和高拱并不是探花和榜眼,也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二人的实力可见一斑。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16岁的裕王朱载坖开邸受经,也就是开始接受帝王专享的定制化高等教育,而高拱当选为侍讲侍读,进王府入讲。高拱为人,生性耿直,敢直言,当时徐阶和严嵩两人争斗正趋于白热化,高拱却敢于不依附于任何一方,而徐阶和严嵩考虑到未来裕王可能会入主皇位,对高拱也是十分客气。
张居正进入裕王府担任裕王的侍讲侍读是得于徐阶的推荐,很显然,徐阶是在为未来做长远打算,因为张居正就是徐阶的学生。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嘉靖帝去世,裕王继位,也就是隆庆帝。嘉靖帝的遗诏由首辅徐阶负责起草,而徐阶安排张居正和自己一起完成这件事。这里需要说的是,草拟遗诏是首辅权力的巅峰,没有之一。
因为首辅在拟定遗诏的过程中,可以加入自己的意思,嘉靖、隆庆、万历、天启等帝的遗诏,概莫能外。
首辅可以在遗诏中,以已逝皇帝的口吻来办自己想办的事,甚至新任的皇帝也不得不遵守执行,此时首辅的权力打到没边了。
徐阶安排张居正与自己一起草拟遗诏,可见徐阶对张居正的重视。
03
隆庆帝继位之后,帝师的高拱和张居正的地位急剧上升,两人双双进入内阁,但高拱的地位尚在张居正之上,因为高拱担任隆庆帝的老师已经长达9年,而张居正才仅仅2年,高拱很显然与隆庆帝的关系更紧密。
高拱进入内阁之后,先是与首辅徐阶相争,徐阶在嘉靖帝时期在内阁任职15年,后又担任首辅,其又是松江府(明朝苏、松地区进士人数居全国之冠)人,实力非同一般,但仍没能在和高拱的斗争中笑到最后。
高拱此人,才华横溢,治国之手段不输于徐阶,甚至不逊于张居正。但其人眼里容不得沙子,往好了说是嫉恶如仇,往坏了说是心胸狭窄。徐阶倒了之后,重回内阁的高拱又与同是裕府旧僚的大学士陈以勤相争,陈以勤以病告退;掌都察院大学士赵贞吉是个狠角色,与高拱互相弹劾,被高拱斗垮;首辅李春芳在赵贞吉离开后,自知不是高拱对手,自己上疏请求退休。
高拱的狂,确实是有资本的,斗垮了4位内阁成员,其中两名还是首辅,这放眼大明朝的官员,也就他高拱一人做到了。
那高拱如此狂傲,隆庆帝又在做什么呢,为何放任不管呢?
隆庆帝其实就是一个压缩版本的万历帝,之所以说压缩,是因为他当皇帝时间比万历短,但他做的事跟万历帝没什么区别。隆庆帝喜欢美女,天天泡在后宫,上朝的时候没精神,也不爱发言,下面臣子讲了一大堆,他就在那里发呆,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后来,他干脆也懒得上朝,也不祭祀宗庙,每天就想着搞钱,想着法子让户部拿钱给自己花。说白了,他就是纵情声色,不问政事的一个皇帝。但隆庆的政局其实不坏,有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撑着,想坏也坏不了,其中作用最大的是高拱。
而高拱的核心资本是隆庆帝的信任。
隆庆六年(1572年)正月下旬,隆庆帝生病了,手腕上有热疮,心情不好。早上官员们上朝的时候,群臣们惊奇地发现皇帝的乘舆竟然在路中间,隆庆帝面带怒容,一群侍卫和太监都惶恐地跪在四周。
高拱、张居正与群臣看到之后,赶紧前来。
隆庆帝见高拱来了,上前用力拉住高拱的衣襟,欲言又止。高拱问隆庆帝到哪里去,隆庆帝像个小孩一般,说:“吾不还宫矣。”
高拱赶紧劝解道:“皇上不还宫,是要去哪里?望皇上还宫为是。”
隆庆帝命高拱送他回宫,在路途中给高拱腕上伤疤,并连说:“我祖宗二百年天下以至今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争奈东宫小哩!”隆庆帝每说一次一顿足,并不断地用力紧握高拱的手。
高拱见状问道:“皇上万寿无疆,何为出此言?”
朱载坖说:“有人欺负我。”
高拱赶紧宽慰道:“是何人无礼,祖宗自有重法,皇上说与臣,当依法处置。皇上病新愈,何乃发怒,恐伤圣怀。”
朱载坖沉默良久,叹道:“甚事不是内官坏了,先生你怎知道?”
在隆庆帝的强烈要求下,高拱拉着皇帝的手,将他一路送到乾清宫。隆庆帝和高拱拉着手进入到寝殿内,隆庆帝坐在榻上,仍然拉着高拱的手不松,脸上露出了眷恋之情,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隆庆帝自知得了病,心情不好,心里害怕自己命不久矣,又担心自己万一去世,太子尚小,故而莫名地发脾气。但真正能够安慰他的人只有高拱一人,他也只信任高拱,所以,高拱能够在隆庆一朝横行无阻,无人可挡,也就很好理解了。
04
高拱的霸道,还是得罪了很多人,其中就有冯保。冯保也算得上是隆庆帝的家臣,很早就进了裕王府照顾皇孙,也就是后来的万历帝。
裕王称帝之后,冯保也是受益者,地位飞升。
隆庆元年(1567年),冯保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事务。当时司礼监的最高职位掌印太监出现了空缺,依资历应该由冯保接替这个要职,而高拱推荐御用监的陈洪,冯保由此而忌恨高拱。等到陈洪被罢免后,高拱又推荐孟冲。孟冲原来执掌尚膳监,按例不应执掌司礼监。由此,冯保更加忌恨高拱。
冯保极力想要除掉高拱,但仅仅凭他,是办不到的。冯保选择了内阁成员张居正为自己的盟友。
张居正与高拱共事多年,两人之间肯定是存在情谊的,但张居正也是天之骄子,又何尝不想取而代之,张居正和冯保达成政治联盟,虽然有些出乎意料,但仔细一想,却是合情合理。
隆庆帝得病后,冯保秘密嘱咐张居正预先起草遗诏,但却被高拱看见。事情暴露的过程也戏剧:高拱和张居正二人途中偶遇张居正心腹姚旷进宫送信,高拱问此信送与何人? 姚旷不知道其主人瞒着高拱与冯保密谋,乃直言相告:“与冯公公。”于是高拱问张居正是何所言? 张居正面红耳赤、惶恐不安色,遂答:“乃遗诏事宜尔。”
高拱并没有为难张居正,而是将矛头对准了冯保。
万历帝皇登基之日,高拱就上奏疏,请求进一步巩固内阁职权,削弱司礼权。高拱的支持者给事中程文等人也分别上疏弹劾冯保,乞请皇帝即刻将冯保缉拿归案,明正法典。
高拱弹劾冯保之前,找张居正商议,当时内阁仅有他们两人,高拱自然是要看张居正的看法。张居正阳奉阴违,表面赞同与高拱弹劾冯保,私下里却把消息透露给了冯保。
冯保先下手为强,向太后诉苦,并指责高拱擅权,将皇帝不放在眼里。
隆庆帝驾崩,高拱听闻之后痛哭道: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高拱的意思是隆庆帝走得太突然,只留下一个10岁的儿子,怎么治理天下。意思表达的是对隆庆帝去世的悲痛。
冯保却悄悄给太后报告:高拱说太子是个十岁孩子,如何作得了人主?
太后听信了冯保之言,大惊之下,下诏罢免了高拱:
今有大学士高拱专政擅权,把朝廷威福都强夺自专,通不许皇帝主管,不知他要何为? 我母子三人惊惧不宁。高拱便著回籍闲住,不许停留。《明史》让皇帝和太后惊惧不已,后果自然很严重。在官场沉浮四十多年的高拱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冯保并不解气,让人诬陷高拱,说他心存不满,派人行刺年幼的万历帝。满朝文武当然不会相信这件离奇的事件,强力反对,张居正也没有必要致高拱于死地,高拱得以回籍,但因为打击太大,不久死去。
自此,大明王朝进入张居正主政的十年,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
明清史171
明清史 · 目录
上一篇困境之中的怀念下一篇将六部尚书全部下狱,背后藏着什么样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