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光》最初发表于1922年7月10日上海《东方杂志》第19卷第13号,后收录在鲁迅的《呐喊》文集中。
这个故事是鲁迅以自己童年经历为蓝本而创作的,鲁迅读书的时候,有一位叫周子京的教书先生,读书人。周子京因为文章过于低劣而被批饬不准应试。
有一次,一个老女佣喝醉酒走进他的书 房,坐在太师椅上,忽然叫嚷起来:“眼前有一道白光。”周子京以为真的是祖先埋财宝的地下放射出亮光来了,就急急忙忙放学,让学生回家,而从外面带来人连夜挖掘。因此闪了腰骨,还是一无所有。过了四五年,他终因精神病严重,用剪刀戳破喉管,投水自杀。
而在鲁迅的《白光》中,他并没有完全照搬,而是对这类人进行了一种提炼,描绘出他们的共性。
小说《白光》的故事主角叫陈士成,他是一个参加了十几次科举考试但没有成功的读书人。这一次,科举考试失败后,他很失落,似乎被太阳晒得头晕了。回到私塾后,他将在那儿等他的学童打发回去。
待邻居都上床入睡后,屋里院里十分清静。这时,他突然想起他的孩提时代和祖母,那时每到夜间纳凉的时候,祖母总要给他讲一些故事。她讲起过这屋子下面埋着无数的银子,要是谁循着地上闪起的白光走,谁就能找到银子。
陈士成在绝望中被一个念头攫住了。这也许不是第一回了。如果能找到这些银子,这样,即使县考落榜,他还是能成为一个体面而富有的人。于是他拿了一把锄头,在前几次掘过留有痕迹的地上挖了起来,挖着挖着,他觉得挖到了什么,原来那是块带有牙齿的下巴骨,正冲着他笑。
他慌慌张张跑到院子里,院子上方正悬着一轮白白的圆月。第二天早上,有人在城外十五里的湖里看见一具浮尸,他就是陈士成。
故事的最后,陈士成因为外出寻找财宝而去世,也许,陈士成到死的一刻也没有明白。也许他明白了,看清了历史的真相,看清了专制社会的真相,看清了权力的真相,看清了统治的真相。
但不管他有没有明白,有没有看清,但也于事无补了,因为他已经绝望了。而导致他的绝望,与其说是他个人的原因,倒不如说是社会的原因,是那个荒诞社会导致的。
荒诞社会中,读书人的依附与悲哀在鲁迅那个时代,在那个社会中,读书人的唯一出路就是出仕。“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所以千百年来,读书人都把考上科举,出仕当成自己的终极理想,梦想,他们梦想着依靠读书,当了秀才,去乡试,然后青云直上,直到“出将入相,封王拜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乡试前陈士成对自己的前程就是这样畅想的:“绅士们既然千方百计的来攀亲,人们又都像看见神明似的敬畏”。
这是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所有读书人的出路和梦想,那么,为什么每个读书人都是这种梦想,因为社会。
因为在那个专制的社会中,权力主导一切,权力主导资源的分配。而权力在哪?在君主。君主拥有所有权力,且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凌驾于一切法律、制度之上,最终裁决权。说的话就是圣旨,每个人必须遵守和执行,朝廷和社会的治理完全在言语之间,取决于君主。
君主通过自上而下层层任命官吏的方式来完成权力的确定和统治,也就是说官吏权力来源于上级,来源于君主。所以说谁能接近君主,谁就有权?君主才是权力的中心。中心一层层向外,形成一个权力和等级景观图。
因此,在专制社会中,要想获得资源,获得财富,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必须要有权力。如何才能有权,接近君主,如何才能接近君主,伺候君主,科举取士。考上科举,就有了被任命的机会,能够获得官吏职位,这就有权了。
这就是专制社会中的依附关系,读书人只能依附于专制统治,他们才能实现梦想,获得权力,拥有资源,包括财富等等。但这条路太难了,千军万马,每个人都想攀附,都像依附,竞争的惨烈可想而知。所以陈士成考了十几次都没有成功,最终他绝望了,绝望后的他只能寄托于神明,幻想靠着挖掘财宝而实现人生的梦想。实在可悲,悲哀啊!
鲁迅就是看到读书人的悲哀,于是借助陈士成来揭示出专制社会的荒诞,权力高度垄断、排他、封闭,导致社会的荒诞,读书人为了获得权力,他们上演了一幕幕荒诞的闹剧。这闹剧何时休呢?鲁迅没说,我们也不知道。
本文参考文献:
鲁迅.《呐喊·白光》
沃春霞.浅谈鲁迅小说《白光》的情节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