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对贺龙遗体连鞠7躬有何寓意?薛明:是8躬,八一南昌起义!

饭团历史啊 2024-11-13 15:54:47

世人皆知周总理是个重情重义的人,却鲜有人知在贺龙元帅骨灰安放仪式上发生的这一幕:当所有人都按照礼仪三鞠躬完毕时,周总理却仍在不停地向贺龙遗像弯腰。有人说是七躬,有人说是八躬,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却藏着一段跨越近半世纪的革命友谊。当时已身患重病的周总理,为何要执意参加这场仪式?为何要多鞠那么多躬?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情厚谊?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走近这段动人心魄的往事。

一、生死相见:最后的告别

1969年6月8日深夜,北京西山军委招待所内一片寂静。值班警卫发现贺龙元帅身体状况突然恶化,立即向上级汇报。当晚深夜11点整,一辆军用救护车驶入招待所,将贺龙紧急送往301医院。

次日凌晨3时4分,在被送到医院仅仅6个小时后,这位曾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开国元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当时,他的家人都未能在床前送别。

消息很快传到了周总理办公室。尽管当时正值特殊时期,周总理还是立即指示北京卫戍区,务必要安排贺龙的家属去医院见最后一面。北京卫戍区随即派出一名参谋,火速赶往西山招待所,通知了贺龙的夫人薛明。

与此同时,卫戍区的工作人员分头行动,陆续通知了贺龙的三个女儿:贺捷生、贺鹏飞和贺晓明。当时天色尚未放亮,三姐妹接到通知后,立即从各自住处赶往医院。

在301医院的太平间内,贺龙的遗体静静地躺在那里。他的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薛明和三个女儿轻轻地走到床前,看着这位魁梧的军人最后的样子,泪水夺眶而出。

这时,一位医院的老护士走了进来。她轻声告诉薛明,就在贺龙被送来的那几个小时里,医院曾多次收到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询问贺龙的情况。周总理特别叮嘱,一定要竭尽全力救治。

虽然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但周总理始终没有忘记这位老战友。在贺龙住院期间,他多次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贺龙的病情。甚至在贺龙离世后,周总理还特别关心其家属的情况。

一个月后,邓颖超在一次偶然的场合遇到薛明,向她转述了周总理的话:"贺总去世时,恩来很难过。是他亲自打电话给黄永胜,要求安排你们去医院与遗体告别的。"这番话让薛明感动不已,也让她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周总理对贺龙的这份深厚情谊。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能够让家属见上最后一面,已经是难能可贵。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周总理在背后的默默安排。这段最后的告别,成为了贺龙家属心中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也成为了周总理与贺龙这对老战友情谊的见证。

二、六年沉冤得雪:八宝山的重聚

1975年6月初,八宝山革命公墓工作人员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为贺龙元帅举行骨灰安放仪式。这个消息很快在北京政界传开,许多老同志都表示要来参加。

仪式定在6月9日,选在礼堂1号室举行。这一天恰好是贺龙逝世六周年。军委办公厅和安葬处的工作人员提前两天就开始布置现场。贺龙的骨灰被安放在1号室的东边,西边摆放着他的遗像,四周摆满了党政军界送来的花圈。

原本,中央考虑到周总理的身体状况,并没有将他列入参加仪式的人员名单中。当时的周总理已经住进了医院,身体状况每况愈下。按照计划,由叶剑英元帅主持仪式并致悼词。

然而就在仪式开始前的半小时,八宝山突然接到通知:周总理正从医院赶来,要求将仪式推迟。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不已。要知道,当时的周总理已经虚弱到需要每天打点滴维持。

不一会儿,周总理的车队缓缓驶入八宝山。他在邓颖超的搀扶下,慢慢走下车来。六年不见,昔日那个精神矍铄的周总理已经消瘦得令人心疼,脸上布满了老年斑,左臂上戴着黑纱。

叶剑英元帅一见到周总理,立即快步迎上前去。当叶帅劝说他应该好好休息时,周总理却坚定地说:"我已经对不起贺老总了,这次我哪能不来?"

工作人员赶紧将签到簿送到周总理面前。平日里,总理的字迹飘逸潇洒,但这一次,他的手却不住地颤抖,好不容易才写完自己的名字。

叶剑英将准备好的悼词交给周总理过目。总理接过悼词后,取出眼镜仔细审阅。他对悼词进行了一些修改,特别强调要突出贺龙同志对党和人民的贡献。

这时,有人向总理报告说,北京市委的负责同志也赶来了。周总理立即说:"好,应该来,贺老总是北京市革委会第一主任。"这句话让在场的人都意识到,总理是在用这种方式肯定贺龙同志的历史功绩。

仪式开始前,周总理特意询问安排的细节,要求一切从简,但要庄重。他说:"要让大家都能看到贺老总的遗像。"工作人员按照总理的要求,将贺龙的遗像摆放在了更醒目的位置。

为了这次仪式,八宝山的工作人员还特意将礼堂的座椅重新安排,确保贺龙的亲属能坐在前排。他们也清楚地记得,这是六年来第一次为文革中去世的高级将领举行正式的骨灰安放仪式。

在场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骨灰安放仪式,更是对一位功勋卓著的革命元帅的历史地位的郑重确认。而周总理不顾病重前来参加,更让这个仪式具有了特殊的意义。

三、情深意重:休息室里的泪别

在八宝山礼堂的休息室内,周总理坐在沙发上稍作休息。这间不大的休息室里,此刻充满了沉重而庄严的气氛。总理的手仍然在微微颤抖,这不仅是因为病痛的折磨,更因为即将面对这位老战友的最后一程。

休息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贺龙的夫人薛明走了进来。看到周总理的那一刻,她快步上前。周总理艰难地站起身,拉着薛明的手说:"对不起,我来晚了。这六年来,我一直想来看看贺老总,但是......"话未说完,他的声音就哽咽了。

这时,贺龙的三个女儿也走进了休息室。周总理转向她们,仔细询问每个人的近况。当听说贺捷生在工厂当工人时,他立即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要照顾好贺老总的孩子们。"接着,他又详细询问了贺鹏飞和贺晓明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在休息室的一角,放着一本厚厚的签到簿。周总理走过去,准备签名。但是当他拿起笔时,手却止不住地发抖。这位平日里字迹刚劲有力的总理,此时却要用左手扶着右手,才能勉强写下自己的名字。站在一旁的叶剑英元帅见状,连忙上前搀扶。

签完名后,周总理转向薛明,详细询问了贺龙最后的日子。当得知贺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牵挂着党和人民时,周总理的眼眶湿润了。他对薛明说:"贺老总是好同志,历史会给他一个公正的评价。"

这时,工作人员送来了即将在仪式上宣读的悼词。周总理仔细审阅每一个字,不时用铅笔做些修改。他特别强调要在悼词中提到贺龙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卓越贡献,以及他担任国家体委主任期间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所做的努力。

在休息室的墙上,挂着一张贺龙年轻时的照片。那是在井冈山时期拍摄的,照片上的贺龙意气风发,身着军装,站在山头眺望远方。周总理注视着这张照片,向薛明讲述起当年在井冈山的往事。

临近仪式开始时,周总理突然问道:"贺老总的军装保存得还好吗?"薛明答道,那件军装一直完好地保存着。周总理点点头说:"这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好好保存。"

就在要离开休息室的时候,周总理又叮嘱随行的工作人员,要妥善安排好贺龙家属的生活,特别是要关心孩子们的学习和工作。他说:"这是党对老同志的责任。"

从休息室到礼堂的这段路并不远,但周总理走得很慢。每一步都显得极其艰难,但他始终拒绝坐轮椅。邓颖超和叶剑英一左一右搀扶着他,缓缓向礼堂走去。这短短的几十米,周总理走了将近十分钟。

四、八鞠躬:超越礼仪的致敬

在八宝山礼堂内,庄严肃穆的气氛笼罩着每一个角落。当周总理缓步走进大厅时,原本低声交谈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按照原定流程,仪式应该在上午十点准时开始,但为了等待周总理的到来,时间已经推迟了近四十分钟。

礼堂内的座椅排列整齐,前三排是贺龙的亲属和生前的老战友。在他们身后,是各个部门派来参加仪式的代表。贺龙的遗像被摆放在正中央,四周环绕着白色的菊花。骨灰盒安放在一个特制的红木托架上,托架两侧各有一名解放军战士持枪守卫。

周总理在邓颖超和叶剑英的搀扶下,走到了主持台前。按照惯例,这种仪式通常由职务最高的领导同志致悼词。但周总理坚持让叶剑英宣读悼词,自己则站在一旁静静聆听。

悼词宣读完毕后,进入了鞠躬环节。按照规定,所有人要向贺龙的遗像和骨灰三鞠躬。随着司仪的口令,全场人员开始鞠躬。然而,当第三躬结束,大家直起身时,周总理却仍然保持着弯腰的姿势。

邓颖超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但周总理仿佛没有察觉。他继续向贺龙的遗像鞠躬,一次又一次。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没有人敢出声打断这个庄重的时刻。

第四躬、第五躬、第六躬......周总理的动作虽然缓慢,但每一躬都非常郑重。他的身体因病痛而虚弱,每一次弯腰都显得极其吃力,但他仍然坚持完成了整整八个躬。

这八个躬,远远超出了正常礼仪的要求。在场的每个人都清楚地知道,这是一位老同志对另一位老同志最后的致敬。每一躬都像是在诉说一段往事,都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情谊。

最后一躬结束后,周总理的额头已经布满了汗珠。叶剑英连忙上前搀扶,但周总理仍然坚持自己站立。他转向贺龙的家属,向他们微微点头,然后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缓步走向休息室。

在场的工作人员后来回忆,这是他们参加过的最特殊的一场骨灰安放仪式。不仅因为这是文革后第一次为元帅级别的领导同志举行正式仪式,更因为周总理那感人至深的八鞠躬。

仪式结束后,八宝山的工作人员将这一幕详细记录在了工作日志中。日志中写道:" 周总理身患重病,本不该来参加仪式,但他依然坚持前来。在鞠躬环节,总理向贺龙同志遗像连鞠八躬,远超礼仪规定。这一幕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动容。"

当天下午,这个消息就在北京政界传开。很多人都在议论这八个躬的含义。有人说这是对一位功勋卓著的元帅的致敬,也有人说这是周总理对老战友的特殊告别。但无论如何解读,这个场景都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位在场者的记忆中。

五、最后一面:历史的见证

当天下午三点,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工作人员开始收拾礼堂。他们小心翼翼地整理着花圈和挽联,将贺龙元帅的遗像和骨灰转移到永久安放的位置。这时,一个意外的电话打破了例行工作的节奏:周总理要求再回来看一次贺龙同志。

工作人员立即停下手中的工作,重新布置现场。他们将刚刚收起的花圈重新摆放整齐,把贺龙的遗像擦拭得一尘不染。三点四十分,周总理的车队再次驶入八宝山。

这一次,周总理的状态明显比上午更加虚弱。他的脸色苍白,走路时的脚步也更加蹒跚。医生和护士一直跟在身边,手里拿着急救药品。但周总理坚持不坐轮椅,仍然是在邓颖超的搀扶下,一步一步走进礼堂。

在礼堂内,周总理独自站在贺龙的遗像前,久久不语。此时礼堂内只留下了几个必要的工作人员,他们都站在远处,保持着绝对的安静。透过礼堂的玻璃窗,斜阳的余晖洒在周总理消瘦的身影上。

站了约莫十分钟后,周总理转身对工作人员说:"我想看看贺老总安放的地方。"工作人员连忙带路,将他引到了安放室。这是一间朝南的房间,阳光能够透过窗户照射进来。周总理仔细查看了房间的布置,还特意确认了通风和防潮的措施。

在安放室里,周总理询问了安放规格的细节。当得知一切都按照元帅级别的最高规格执行时,他点点头表示认可。他特别叮嘱工作人员,要定期检查房间的保养情况,确保环境始终保持干净整洁。

临走前,周总理又回到了礼堂,再次站在贺龙的遗像前。这一次,他没有像上午那样鞠躬,而是将手轻轻放在胸前,向老战友致以最后的敬意。转身时,他对八宝山的负责同志说:"以后每年清明节和重阳节,你们要代表党中央来这里献花。"

就在周总理准备离开时,一名年轻的工作人员递上了当天的工作记录本,请他在上面签字。这本记录本详细记载了当天的每一个细节,包括上午那感人至深的八鞠躬。周总理接过笔,在记录本上郑重地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走出礼堂时,周总理的脚步比来时更加缓慢。他不时回头望向礼堂的方向,仿佛在和这位老战友做最后的道别。夕阳的余晖中,他的身影显得格外单薄。

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来到八宝山。半年后,他自己也长眠于此。而那本记录了这一天全部细节的工作记录本,被八宝山的工作人员妥善保存了下来,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那天下午,当周总理的车队最后一次离开八宝山时,夕阳已经西沉,暮色渐渐笼罩了整个革命公墓。

0 阅读:13

饭团历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