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好的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凌晨三点的急诊室永远是生死较量的战场。走廊的白炽灯惨白得刺眼,消毒水的气味混合着紧张的氛围,让人透不过气。
"医生,我爸这次真的不行了,您一定要救救他啊!"50岁的李芳握着我的手,哭得泣不成声。病床上躺着的是她66岁的父亲老李,此时已经陷入深度昏迷,心电监护仪发出的"滴滴"声在寂静的急诊室内显得格外刺耳。
作为一名从医20余年的神经内科医生,面对这样的场景,我深深叹了口气。记忆不由自主地回到一个月前,老李还坐在我的诊室里,神采奕奕地说:"大夫,您看我这血压又降下来了,是不是可以停药了?"
老李是位退休高中物理教师,为人刚直,性格倔强。这样的人往往有一个通病:仗着自己知识渊博,总觉得医生的建议不够"科学"。他患高血压已有十年,却始终把这个"小毛病"当作家常便饭。每次血压超标,他都会反复测量,直到看到理想数值才罢休。
"老李血压不是您想测多少次就能改变的,一天测量超过7次反而会影响判断啊。"我记得自己不止一次这样劝导过他,"您是教物理的,应该明白,数据要有代表性,过度频繁的测量反而会干扰真实结果。"
可惜老李总是笑着摆手:"张大夫,您太紧张了。我这人心态好,血压高一点没关系的。再说了,我每次都能测出正常值来。"
这种麻痹大意的态度,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那个雨天的清晨,老李在晨练时突然感到剧烈头痛,左边身体发麻,说话含糊不清。等家人发现异常送医时,已经错过了溶栓治疗的黄金4.5小时。
急诊影像检查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区域大面积脑梗死,血压高达200/110mmHg。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在场的医护人员都倒吸一口冷气。
"您父亲平时有没有按时服药?血压记录有保存吗?"我一边查看检查结果,一边询问李芳。
"我爸总觉得药吃多了伤身体,经常自作主张停药或者减药。"李芳擦着眼泪说,"血压计他倒是天天把玩,不满意就反复测,一天能测七八次。只要看到低的数值,就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
李芳递给我一本血压记录本,翻开一看,里面的数据让我心头一紧:同一天的血压值竟然相差悬殊,有时相差达50mmHg以上。这样的记录根本无法真实反映血压的控制情况。
这样的病例,在我20多年的从医生涯中见过太多。很多患者都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血压高一点没关系,觉得没症状就可以不吃药,担心降压药会伤肾伤肝。更有甚者,像老李这样反复测量,直到测出自己想要的数值。
高血压就像一个潜伏的杀手,它无声无息地损害着全身的血管。当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到了危险的边缘。正如老李这样,长期血压控制不佳,最终导致脑血管意外。
专业医学数据显示,血压每升高20/10mmHg,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就会翻倍。持续的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血栓形成风险。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血压控制不当往往会导致致命性的后果。
在重症监护室里,我们全力以赴救治老李。开通静脉通路、控制血压、神经保护、预防并发症......整个医疗团队都在与时间赛跑。可遗憾的是,由于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再加上之前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的多个器官损害,老李最终还是离开了人世。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位老病号张大爷。他今年90岁,同样是高血压患者,但态度却截然不同。每天早晨固定时间测量一次血压,坚持记录,按时服药,从不擅自改变用药方案。即使血压达标,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生活习惯。
"老张,您这血压控制得真好。"每次复诊,我都会由衷地赞叹。
张大爷总是笑着说:"我这是被前车之鉴吓怕了。我那老伴就是不当回事,总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结果60岁就走了。我可不能重蹈覆辙啊。"
血压监测确实重要,但科学的监测方法更为关键。美国心脏协会建议,居家监测血压应选择固定时间,比如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各测量一次。测量时应保持安静休息5分钟,取坐位,背部有依靠,双脚平放地面,测量臂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
过度频繁的测量不仅会加重心理负担,还会产生误导。血压本身就会随着时间、情绪、体位等因素发生生理性波动,正确的做法是在固定时间段测量并保持记录。如果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咨询,切不可自行决定停药或改药。
我常对患者说:"管理好血压,就像照顾一盆花,需要持之以恒的耐心和科学的方法。"除了规范服药,良好的生活方式也不可或缺:控制饮食中的钠盐摄入,保持适度运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
研究表明,每天摄入盐分超过6克,就会显著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而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能够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帮助控制血压。心理因素同样不容忽视,压力和焦虑都会导致血压波动。
老李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对待高血压必须谨慎,切莫存有侥幸心理。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容不得半点马虎。我希望每一位高血压患者都能引以为戒,科学对待自己的身体,莫让遗憾重演。
看着李芳收拾父亲的遗物,我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老李能够重视医嘱,规范监测血压,按时服药,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悲剧。生命不能重来,健康更要珍惜。
那本从未好好使用过的血压记录本,成了最后的遗憾。李芳翻开扉页,那里歪歪扭扭地写着一行字:"爸,这是您60岁生日时我送的礼物,希望您能天天记录,健康长寿。"
作为一名医生,我深知: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而预防胜于治疗的道理永远不会过时。面对高血压这个常见病,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过分恐慌。科学的认知,规范的管理,才是长寿的秘诀。
愿每个人都能珍爱生命,科学保健,让健康相伴终身。也希望老李的故事能够警醒更多人: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和侥幸。生命可贵,愿我们都能好好珍惜。
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
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文中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身体不适应及时寻求医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