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了!一个父母容易焦虑的根源:过度关注孩子

如波谈育儿 2024-05-07 02:18:38

文/兰妈谈育儿

一个父母对孩子容易焦虑的根源,原因无它,只是过度关注

有一位妈妈,是开美甲店的

新开店的那几年一直忙于经营生意,有时候甚至到半夜才回家

一想到平时太忙亏欠了孩子,她就打算在女儿生日那天准备惊喜,还专门邀请了几个最好的朋友庆生

可到了生日那天,本来答应晚19:00就回家,但临时又接了一笔大单,妈妈无奈之下就给女儿打电话说明原因

本以为女儿知道这件事情后会生气、失落,可电话那边却传来:“没事,妈妈你忙吧,不要太累”的体谅声音

听到这里,妈妈更觉得自责了

她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女儿道歉,女儿没有生气,还心疼地扶着妈妈坐下,然后拿出专门准备的蛋糕

那一刻,妈妈感动得泪流满面,更多的还是诧异

要知道,在没有开美甲店之前,她可是一位全职妈妈,每天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

小到生活起居、大到辅导作业,几乎每天都围着女儿打转

她以为,如此全心全意地付出就是为女儿好,但孩子根本理解不了用意

妈妈参与得越多,孩子反而越抗拒,还甚至对妈妈咆哮说:“你没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吗?不要每天都盯着我,你这样我压力很大的”

后来,妈妈有了自己的美甲店后精力就分走了一半,本以为对孩子会有所亏欠,没想到反而让孩子懂得心存感激了

直到坐下来细聊原因才明白,原来过去那些年妈妈所认为的“为你好”,实则是把女儿禁锢在方寸之地,失去了自由、也失去了信心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父母容易焦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孩子有多么差,而是过度关注让孩子产生了极大的压迫感,以至于他们反感、抵抗,甚至做出很多忤逆的行为…

不想在教育这条路上越来越焦虑,那家长们就要放下关注、多一些方式

比如,以下几种方法,不仅能改善焦虑,还可以让孩子重拾自信心:

01

犯错时

看破不说破

人生本来就是在试错中不断成长,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允许孩子犯错,那对孩子才是真正的残忍

有位朋友跟我分享过一段往事

读中学的时候为了方便联系,很多人都有一部手机,有些同学是捡爸爸妈妈用剩下的旧手机,有些同学的手机是他们爸爸妈妈特意新买的

只有她和同桌、还有少量的人还没有手机

可有一天,就连同桌也拿着新手机给妈妈打电话,那隔着手机传来的温柔声音,不止一次让她迷离

于是,趁着课间,她偷偷把同桌的手机关机拿走,并迅速拿回宿舍藏在一个隐秘的地方

同桌发现手机丢了之后,很快就上报给老师

在老师的组织下,也对班上的同学进行了搜查,结果没有找到

本以为这件事做得天衣无缝,没有人会知道,没想到还是被同桌发现了

被叫到办公室等待家长的过程中,她一直瑟瑟发抖,生怕母亲会因此当众羞辱一顿

没想到,一向严厉的妈妈却从包里掏出一个手机,还打趣说:“这个丫头,早就计划跟同桌买手机了要相互交换,看来这是打算制造惊喜呀”

同桌听到后,激动地跟她再次确认,一场尴尬的丢手机事件也被轻松化解了

后来,回家的路上她跟妈妈承认错误,并保证以后再也不会动歪心思、更不会做任何有辱斯文的事情

妈妈也反过来搂住她说:

“你现在这个年龄经不起诱惑,是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懂得分清楚自己的行为,从今以后还要懂得克制不该有的欲望”

自此,朋友才算是真正长大

时至今日,她依旧感激妈妈当初的“看破不说破”,保留她的尊严,也让她拥有更多成长契机

所以,聪明父母教育孩子时都懂得维护孩子,特别是在他们犯错时看破不说破

毕竟,错误的本质不是打入冷宫,而是借此面对和承担,直到彻底改变,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沮丧时

赞美式鼓励

教育本来就是一条渐行渐远的路,孩子也注定是要独自去面对他自己的风风雨雨,父母能陪伴的只是在他们需要时一如既往地支持

亲戚家有一位初为人母的妈妈,最近为了她儿子写作业的坐姿问题可是煞费苦心

每逢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她都坐在旁边不停地纠正

不是说“姿势要正”,就是说“这些字不合格,要重新写”

如果纠正了还是不起效果,她还会直接想出“头悬梁、锥刺股”的招儿

有一次,就因为一写作业就坐不住,动扭西歪、还想各种办法找事,妈妈一气之下就拿衣架把孩子给“套住”,并且还用手拉住衣钩,让孩子被禁锢得无法动弹

可结果呢,男孩被这一举动彻底惹毛了,奋力挣脱后还把作业给撕碎了

听到这里,我直接反问妈妈:“你觉得这样的方法合适吗”

她摇摇头,接着又无助地说:“那怎么办?我也是没招了”

后来,我建议她不要只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发现孩子进步的地方多一些鼓励和赞美,孩子有了信心后自然就变得更加努力了

果然,又过了一个星期,妈妈就来反馈说:“孩子最近进步很大,写作业的姿势也规范了很多”

这就是赞美式鼓励的意义

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可、被发现,孩子也不例外

我们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沮丧时发现进步,渴望被认可时不吝啬鼓励和赞美

唯有如此,他们长大后才会拥有丰盈而充实的内心力量,哪怕前方的路充满荆棘坎坷,在挫折的不断历练和成长下也能敢于直迎困难、乘风破浪

直到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03

进步时

海豹式鼓掌

良人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好的教育就是发现孩子的优点,在孩子进步时还要给予海豹式鼓掌

还有一个朋友,她幼年丧母,父亲又特别嘴碎

7岁时,和伙伴一起玩不小心摔了一跤,爸爸看到后直接打击说:“丢不丢人,都多大了,还摔跤”

9岁时成绩下降,数学只考了39分,爸爸知道后狠狠地批评一顿,还拿出去到处说:“就这39分成绩,还有什么指望,也就是把初中混完出去打工了”

11岁时上学忘记带作业,老师把这件事告诉了家长,爸爸却坚持说:“哪里是忘记带了,我看根本就是没有写”

13岁时想跟其他同学一样,买个学习机补习功课,爸爸又讽刺说:“就你?连成绩都不及格,花那个钱纯属浪费”

结果15岁那年,成绩追赶不上,朋友就自己把自己放弃了,整天趴在课桌上睡觉,老师讲课也跟听天书一样,完全听不懂

自此,她算是正式告别了求学生涯,父亲更是一脸不可思议:“怎么就读到初中就没戏了,看来真的是没有读书的料”

而多年之后,朋友也时常会感慨说:

“读中学时我真的卯足劲儿了学习,也有信心考上高中,可老爸不相信我,不管我如何努力、如何进步,他始终只记得那次39分的数学成绩,但凡那时候他多一点点鼓励,我也不至于只有初中学历呀”

不得不说,鼓励的力量很大

兰妈女儿之前也考了一次三十多分成绩,她害怕地藏起来不敢让我知道

可纸始终包不住火,发现成绩后我没有批评,而是鼓励说:“一次成绩证明不了什么,只要我们把这些错题都掌握了,那下一次肯定能考高分”

结果,三十多分、五十多分、七十多分,到现在的八十多分,每一次进步我都给予海豹式鼓掌

女儿也在我的见证下,也越来越自信、优秀了

所以,孩子是需要鼓励的,特别是进步的时候不要含蓄、更不要吝啬掌声

让孩子知道他进步了,也让孩子知道他并不差劲,那距离优秀就自然是越来越近了

04

沟通时

入目无他人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关系,应当是在沟通的时候眼中只有彼此,入目无他人,也是我们重视孩子、尊重孩子的聪明表现

特别佩服一位妈妈,她和自己的两个孩子关系很好,从来就没有经历过所谓的叛逆期

孩子遇到困难、遇到想要分享的事情,第一时间想到的都是她

这让我一直很羡慕,也试图从中找到一些育儿妙招

结果,一次通话时听到她女儿回家的声音,不知道具体说了些什么,但作为妈妈,她却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当时,她直接就告诉说:“拜拜,我要和我女儿聊天了,我们有空再聊”

我连忙提醒说“没事,不影响,我们可以一起聊天”

可她却坚持说:“不行,一心不能二用,我和孩子沟通时也要做到入目无他人,这是最基本的尊重”

听完这番话,我突然明白了:“孩子本无叛逆期,就看父母和孩子如何相处”

你和孩子沟通的时候能做到入目无他人,那孩子自然也会感受到这份重视与情谊,和父母相处时也会以同样的心态去认真对待

再看看身边和孩子争锋相对的那些亲子关系,几乎背后都站着一个唠叨、指责、打击、还有不信任孩子的父母

从一开始就跟孩子之间的关系脆弱易碎,那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强”起来,迟早都会不服地反叛

所以,父母就是缩小版的孩子,你现在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将来就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还”回来

不想做一个焦虑的父母,那从一开始就要跟孩子处好关系,正如沟通时做到入目无他人,才能真正了解孩子、成为孩子、并影响孩子

05

教育时

儿时扎针、长大交权

好的教育应当是有爱、也有约束力,如果只爱没有约束,那就是溺爱了

有一个少年,他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快五十岁了

典型的老来得子

从小到大,父母对他也简直是捧在手心里疼爱,想要什么都满足,想干什么也从来不顾后果

正因如此,他从小就嚣张跋扈、横行霸道,完全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每次在学校闯祸惹事了,都是父母出面想办法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可小祸不管、大祸根本就管不了了

读高中那年,经常旷课逃学、还把同学打伤住院,并且事后还丝毫没有歉意,还曾威胁校方说:“有本事就把我开除呀”

面对如此恶劣不改,父母不停地做思想工作,希望能好好认错、痛改前非

可少年却始终一句话:“小时候都管不了我,现在更别想了”

这就是典型的“儿时不管,长大难管”,对孩子真正的爱也应当是“儿时扎针、长大交权”

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心智发育不够成熟,他们缺乏判断对错的能力,也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

比如,孩子在家里喜欢调皮、惹是生非,其本意很有可能是吸引家长的关注

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就避免动粗教育,也能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引导和帮助

而这种爱之深、则计之深远的教育,才是我们对孩子真正的爱

希望每一个家长都能找到突破焦虑的方法,也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生活在无焦虑的轻松环境中,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那么,关于一个父母容易焦虑的根源是过度关注孩子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0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