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看上去就是一个特别粗鲁莽撞的人。
可是,我们都被张飞的外表给蒙蔽了,其实他不仅胆大心细,还是一个擅长打心理战的人。
曹操统一北方过后,南下进攻荆州。
荆州牧刘表去世,其子刘琮不战而降,刘备被迫向江陵逃窜,曹操率五千精骑追杀而来。
刘备行至当阳县时,遭遇曹军突袭,部队被击溃,家小被打散,身边仅存百余骑。
张飞为接应刘备家小,引二十余骑至长坂桥,阻挡曹军。
张飞知道以二十余骑抵挡数千曹军,无异于以卵击石,简直是天方夜谭。
于是,他充分利用曹操多疑的特点,教所从二十余骑都砍下树枝,拴在马尾之上,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多扬尘土,以为疑兵。
而他自己,则手持丈八蛇矛,单骑立于桥上。
赵云及刘备家小被接应过桥之后,曹兵陆续追至。
曹营众将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头大起,恐是诸葛孔明伏兵之计,皆不敢上前。
张飞的心理战术收获奇效,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曹营众将被张飞所慑,不敢轻举妄动,只好使人飞报曹操。
曹操听后,急忙上马,从阵后赶来。
此时的张飞,也并没有闲着,他一直在观察曹兵的动向。
他发现有青罗伞盖、旄钺旌旗从曹军后侧来到,料定是曹操心疑,亲自来看。
他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镇住曹军只是暂时的,只有把曹操吓退,才能彻底解决问题。
于是,他瞅准曹操,厉声大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说实话,张飞心真的很细,他生怕曹操不认识自己,还故意自报家门,企图以自己的赫赫威名震慑于他。
果不其然,曹操听见“张翼德”这个名字,心中立马慌成一批,赶紧让手下去其伞盖。
曹军众将,也尽皆股栗。
“张翼德”这个名字为什么有这么大的震慑作用呢?
曹操告诉他的手下说:“我曾听云长说过,他三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入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显而易见,曹操很害怕交战起来,张飞会直接冲过来砍掉自己的首级,心虚之下,做出了让手下撤掉其伞盖的可笑举动。
张飞见曹操撤去伞盖,知道自己的心理战术再次奏效,于是又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这一喝,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曹操更加惊惧,已渐生退兵之意。
张飞见曹操惊惧不安,又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知道曹操已想退却,只不过就差最后一道火了,便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
这一声断喝,可不得了,成为彻底压垮曹军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喊声未绝,曹操亲卫夏侯杰吓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死了。
曹操见状,再也不能自持,拉马回身便走,于是诸军众将一齐望西奔走。
曹军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就这样,曹操百万精骑被张飞一人一马给吓退了。
张飞是如何做到的?
难道仅仅是因为他声音大、长得帅吗?
当然不是。
主要是因为张飞抓住了曹操多疑和畏惧自己的特点,从而利用这些特点,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展开心理攻击,才迫使曹操心理防线崩溃,率军败逃而去。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张飞,表面上粗鲁莽撞,却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少有的擅长运用心理战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