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生面的体验,大学生回村过年被拉去参加学子联谊

闲蛋黄 2024-02-20 09:32:19

龙年大年初一,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英墩村灵源房宗族举办了一次学子联谊会。当天共有17名大学生参加座谈会,其中包括一名本科厦大保研到北京大学的学生,以及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等高校的学生。活动组织者许先生表示,这次联谊会是灵源房宗族首次举办,联谊会的主要目的是让已考上大学的学生们将学习经验和心得分享给宗族内的尚未考上大学的学弟学妹,并激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名校。

英墩村是晋江市著名的侨村,古往今来,很多村民远赴重洋,去海外谋发展。敢闯敢拼、走出去、外向发展、见世面,这些品格已内化与根植于英墩村人的骨子里,体现在读书层面,就是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考出去,走出去,闯荡世界,开疆拓土。

在农耕时代,因为科学技术的落后,生产工具的匮乏,人类只有通过互帮互助,才能获取更多的食物,才能应对天灾的降临,才能击退野兽的袭扰。一个村落历经百年千年,而作为村落的村民可能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个村落里,从未踏出过村落百里之外。正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才是宗族文化拥有了成长的空间。

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对于农耕社会来说也为农家子弟跻身上层社会提供了机会。研究表明,清代贫苦农民子弟不仅没有条件读书,甚至连生存都很艰难,贫困农家子弟读书应考,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离开家族的支持,个人很难实现读书成才的愿望。好点的宗族大都有族产(族田),族田作为家族的经济命脉,是家族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族田作为家族的内部公共财产,为全族人的利益而服务,根据不同的用途又分为祭田、义田、学田等。祭田用于祭祀,义田用于赈灾,而学田则用于家族办学。

现在人之所以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更多的是为了自己。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自己多一种选择,“利己主义”占了上风。以往的大家族模式正在被现在的小家庭模式所替代。现在的人到了逢年过节的时候甚至连亲戚都不愿意走。以往的宗亲关系,亲戚关系正在被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所替代。

宗族不再需要用学田来奖励族内的读书人,但依然会对学习方面出色的年轻人给予资助和奖励,用奖学、助学的理念与行为鼓励为乡村社区作贡献。至于这个“学子联谊”的形式是否妥当?蛋哥看来,还是有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一、 春节假期阖家团圆,“送温暖送关怀”时间是否适宜?忙碌了一年的成年人则更喜欢打麻将、打牌、聚餐等娱乐活动;幼儿园及小学的孩子热衷于放鞭炮取乐;大学生经历了高考,顺利“上岸”,玩一下手机、打一下游戏没什么顾忌;唯独初高中的孩子们学业负担较重,假期难熬。关注与关心这个群体当然有必要,但内容和形式上不应过于拘谨和严肃。

二、不拘一格降人才。有的人或许适合搞研究读大学,有的人或许再怎么努力也考不上名牌大学。因材施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不是更好的诱导和鼓励?书中不止有颜如玉,书中不止有黄金屋,书中更有改变命运的钥匙。读书不是为了考名校,而是获得知识,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这个目标是不是更实际些?

三、是表彰还是处刑?学校有985/211或普通学校之分,但族亲之间没必要也分个三六九等。台上慷慨激昂,台下难掩尴尬(掏手机聊以自慰),或者干脆就(选择生病)不来了?这样的活动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宗族活动当然值得提倡,建议下次搞个圆桌或让大学生们都坐在一起,不光听名校学生代表发言,也可以听听其他同学的心声或者对家乡的寄语、建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为了挣钱背井离乡,天南海北漂着,甚至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一年也见不上两面。家乡逐渐成了自己梦牵魂绕,心里思念着却回不去的地方。到了下一代,他们对父辈的家乡已没了丝毫概念,只知道那是爷爷奶奶家。其实,那也是他们的家,他们真正的根。

宗族文化有益于增强乡村社区的凝聚力,传递正能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这样的活动,让更多的乡村孩子从教育中受益。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

0 阅读:38

闲蛋黄

简介:奇闻异事名人传记,传播正能量,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