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亚运会中电竞作为正式竞赛项目亮相,门票高达千元一张还供不应求,与此同时9月初才落下帷幕的KPL夏季赛在社交媒体也引起多轮热议。
与电竞的火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电竞综艺始终处于“破圈难”的尴尬境地。作为一个发展将近10年,且与当下年轻群体偏好吻合、又有游戏大厂支持的新品类,资金和艺人组局方面都有优势的电竞综艺为什么始终属于小众中的小众?
最近冷眼抽时间,对出现过的电竞综艺做了较为细致的复盘,希望通过《冷不丁》和大家交流一下,电竞与电竞综艺为什么在接受度方面呈现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作为一种竞技类节目,竞综又是否能从已经成功的品类中借鉴并为己所用?
竞综九载,圈内自High
首先我们还是来梳理一下电竞综艺发展的时间。
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电子竞技成为我国正式开展的第99个体育项目。与此同时,央视体育频道推出了游戏竞技类节目——《电子竞技世界》,该节目以比赛解说、名人访谈为主,算是不少80、90后的电竞启蒙。
不止央视,千禧年期间许多地方电视台都开设了游戏节目,如旅游卫视的《游戏东西》、北京电视台的《游戏任我行》、成都经济电视台的《玩家》、陕西电视台的《游戏攻略》等。与《电子竞技世界》类似,这一时期的游戏类节目以资讯类为主,更像是电视版的《大众软件》。
伴随着《游戏东西》《电子竞技世界》等节目停播,游戏节目转为收费,渐渐淡出观众视线。直到2014年,《加油!DotA》的出现。
这是一档由游戏大厂完美世界与付费频道游戏风云打造的“dota”类真人秀,制作团队是《中国梦之声》的执行团队,嘉宾阵容也有诚意:金牌教练DC,王牌解说海涛,职业经理Ruru和冠军选手单车。
节目的模式,就是电竞版“好声音”,由四位嘉宾带领4支战队20位学员去争夺走向职业赛场、拿下签约的机会。
《加油!DotA》是内地首个以真人秀方式呈现电子竞技的节目,也被视为电竞综艺的起点。这档节目在玩家圈子内评价不错,但“dota”对普通观众而言过于小众,且2014年电竞本身还未破圈,所以节目没能掀起多少水花,自然也没了后续制作的可能。
2015年底,腾讯游戏的《王者荣耀》公测,并迅速凭借着社交性优势席卷全国,上至超一线下至小县城的年轻群体几乎都被这款游戏捕获,左手腾讯游戏、右手腾讯视频的腾讯,很自然地动起了做《王者荣耀》电竞综艺的心思。
2017年《集结吧!王者》播出,包括田亮、李诞、吴昕在内的20位明星组队打《王者》,胜者会在《王者荣耀》联赛KPL总决赛的舞台上进行表演赛;
同年年底腾讯视频又推出《王者出击》,Angelababy、陈赫、林志玲、贾玲带队,明星Cosplay成游戏中的角色,进行真人对战。
遗憾的是,这两档节目不仅影响力低,观众反馈也较差,最多的评价是“不知所云”。
2018年伴随着IG夺冠,“电竞”彻底从玩家圈子打入主流,电竞选手的饭圈疯狂程度不亚于明星,竞粉的数量急剧增加,电竞综艺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英雄联盟》《和平精英》等都成为竞综取材的对象。
从内容方面来看,竞综可以被分为三类。
第一类偏娱乐性,以“比赛实训”为卖点,奖励手段或为某某电竞比赛的冠军头衔,或能获得与名人组队的机会。根据选手身份不同,娱乐性的竞综又可细分为电竞+明星、电竞+素人两类,前者以《战至巅峰》为代表,后者的代表综艺是《超越吧!英雄》。
在其他节目中,明星是引流的利器,在竞综这里却失了灵。从邀约阵容来看《战至巅峰》码的盘子很大,上一季有杨幂这一季有Angelababy,但这档节目的影响力也仅仅是比其他竞综好一点而已,远远谈不上破圈。
第二类打严肃牌,如访谈类的《马上有酒局》、纪实类的《中国电竞人物志》和演讲类的《竞然如此》等。
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及嘉宾,多为电竞圈内人,或选手教练或俱乐部老板投资人等,聊的内容深且专业,更偏重于“圈内人特供”,这种有点硬核的内容就连竞粉接受起来都有点难度。
第三类是各电竞俱乐部自制的节目,时长较短,内容以记录选手日常或俱乐部兄弟情为主,属于封闭训练期的“补充物料”。这类节目虽然制作不算精良且经费也有限,但竞粉买账。不过这类节目有粉丝特供属性,不属于重点讨论范畴。
纵观竞综九年的发展历程,各个竞综瞄准的目标人群不同,卖点也不同,但最终命运大同小异,除明星粉丝以外,就连电竞受众都不太关注,更难吸引到普通综艺观众群体。
那么有大厂大制作护航,又有国民电竞IP为基础的竞综为什么难破圈呢?
电竞破圈难,如何能破局
必须明确的是,电竞本身是有吸引力的,特别是这几年许多电竞选手有明星化的趋势,证明它具备强传播力,那么电竞综艺为什么没能达到“1+1>2”的效果?不妨将电竞综艺拆解开来,逐个分析。
与其他综艺一样,电竞综艺也有“三要素”——人物、目的和方式。
先说人物,即给谁看——电竞迷或普通观众。
一般来说,以某种圈层文化作为基础的综艺,会依靠核心用户带动非核心用户的方式来提高声量,最终实现破圈。
但电竞或者说游戏圈很特殊,主机、网游和手游群体间存在鄙视链,不同厂商的用户群也互相看不起。更重要的是,游戏圈对文娱圈一直不感冒,想走竞粉带动普通用户的路线,很难。
所以,希望制作者可以再思考一下,竞粉和普通观众谁才是更有潜力的目标受众。电竞综艺想破圈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抓一头”可能比同时讨好两类人,效果要更好一点。
明确了人物,再说目的,即为什么要看,竞综能够提供给观众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从“竞粉为何爱竞人”的角度找到答案。伴随着电竞出圈,电竞选手也成了全民偶像的存在,他们的粉丝中许多人对电竞本身兴趣不大,也看不太懂选手炫目的操作与复杂的比赛规则。他们之所以喜欢竞人,是因为看到了“人的故事”。
电竞本身就很像是热血少年漫,选手的一次次比赛则像漫画中的打怪升级,是一种长线的、有成长性的故事线。“人的故事”,能成为竞综抓住普通观众的抓手,而且现在观众都喜欢“无剧本”的真实感,高压的赛场和快节奏的比赛能激发人真实的反应,恰好符合观众对“真”的需求。
最后是方式,也就是怎么看,电竞综艺要如何呈现。
抛开2014-2018那几年的摸索时期,当下竞综主流,是通过真实比赛+真人秀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前不久完播的《战至巅峰》看点之一就是还原真实赛场,请来专业解说对明星选手的对决进行解读。
这么做乍一看很专业,但回到“给谁看”的角度,普通观众真的想看这些专业性的东西吗?未必。电竞是比赛项目,它有复杂的规则及较高的理解门槛,冷眼自己一期不落地追完了《战至巅峰》两季,至今还有很多弄不懂的名词。
但不懂名词甚至看不懂比赛规则,妨碍普通观众看“人的故事”吗?不会。对于比赛,普通观众只知道谁输谁赢就够了,吸引他们追下去的,是真人秀部分中选手表现出的低落彷徨、坚定热血,也就是情绪。
情绪没有理解门槛,容易代入自我,而且更具传播优势。
举个例子,当观众向朋友安利竞综时,是“某某选手操作超神,他用了A技能接B技能,又跑到下路草丛埋伏,最终实现极限一换四”还是“某某选手的表现太好哭了,队友都倒了,他眼眶都红了但操作没乱,最后翻盘”更容易让人接受?
不妨让我们思路打开,冷眼想带着大家换个方式看竞综:
都是竞技类比赛,竞综和秀综其实是有相似之处,竞综的比赛就像是秀综的舞台,那我们是不是可以参考秀综的表现方式呢?
以素人练习生为主角的101系选秀播出即火,不是因为选手实力多强,而是真人秀故事线塑造得好。节目会把大量篇幅留给选手私下的相处、在练习室合训的碰撞、包括单人内心的挣扎等。
每一期舞台之前,都有真人秀部分做情绪铺垫,而舞台表演是引爆观众情绪的那个点。
竞综的问题是比赛和真人秀都想要,甚至比赛的分量还要重过真人秀一些,对于“外行看热闹”的普通观众而言,这种分量安排反而适得其反。就像前文所说,因圈层文化问题,电竞迷很难去认可一档综艺节目所做的电竞比赛,更别说主动传播了。与其如此,倒不如照顾普通观众的口味,重人轻比赛,重故事轻科普,不要再把大段的篇幅留给科普术语和规则了。
比如《战至巅峰2》热热闹闹打了十期,冷眼印象最深的却是黄子韬又哭又笑、左立因为队友不听指挥怒吼、张大大在分组时考虑两位女生自尊心说我们不分开等与“情绪”有关的内容。
电竞综艺难做是事实,就连隔壁韩国也没有哪档高国民度的电竞综艺出现。但从节目评分来看,至少当下的电竞综艺已经走出了明星都带不动的低分泥淖,观众也能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体会到电竞的热血与残酷。
或许对于“发育中”的电竞综艺来说,缺的不是技术,而是转变想问题的思路。鱼与熊掌不可得兼,与其做电竞迷觉得太浅,普通观众又看不懂,两头都不讨好的硬核节目,倒不如锚定一头,用合适的方式讲适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