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白起打了一辈子仗,只是16级大良造,嫪毐却是最高爵20级列侯

岁月静好的梦 2024-12-09 17:43:11

秦始皇之所以能够统一天下,除了他自己的雄才大略之外,还离不开秦国历代国君的励精图治。

这便是“奋六世之余烈”,而这“六世”的开端,以商鞅变法尤为重要。客观上讲,商鞅变法为强秦夯实了基础。

而秦国军队的战斗力之所以这么强,除了改良后的武器装备外,还和商鞅制定的“军功制”有很大的关系。

根据商鞅变法中的内容,秦国的军功制一共划分为了20个等级,从低到高分别为:

公士、上造、簪袅、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列侯)

这个军功制的确定,让底层士兵看到了脱离原来阶层的希望。不仅读书改变命运,打仗杀敌也同样能够改变命运。

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秦朝最强的将领、打胜仗最多的将领,所对应的爵位应该是最高的。

而秦朝最著名的将领,应该非白起莫属。查阅资料后我们发现,白起一生从未有过败绩,军功才仅为16级的大良造。

本以为这是秦国的功爵晋升制度的门槛高,可横向对比发现,嫪毐竟然是最高级别,即为20级的彻侯。

这究竟是为什么?嫪毐究竟又对秦国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竟然功勋等级比白起还要高?

在深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要明白,在秦国想要通过功劳来进行封侯拜相,并不是只有积累军功这一条路子。

第一条路,可以通过“谋士之功”来进行积累战功。细究一下也对,如果只靠战场杀敌,那么对于谋士来说简直太不公平了。

秦国最具有代表性的谋士,应该数得上范雎了。范雎在秦昭襄王时期,担任秦国的相。

秦武王去世之后,嬴稷在赵燕两国的护送之下,来到秦国继任国君。在其继任之初,并没有秦王的实权。

当时秦国朝纲由“大秦宣太后”、魏冉等人掌控,一直到秦昭襄王年满二十,才真正将大秦这家马车的指挥鞭拿在手中。

秦昭襄王掌权之后,听从了范雎的建议,将宣太后、魏冉等贵族权臣的权力全部罢免,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取得秦国的实际控制权后,秦昭襄王拜范雎为相,并采取范雎的“远交近攻”战略,奠定了“始皇统一六国”的基础。

作为秦昭襄王最大的谋臣,范雎直接荣获20级功勋,成为彻侯,足以见得谋士的晋升途径,甚至比靠军功还要简单。

当然,这也归功于范雎的能力强,但白起在秦国屡次打败邻国的战斗中,同样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甚至要比范雎的贡献还要大。

所以说除了积累军功之外,其他方面功劳的大小,全靠国君一个人说了算的,因为这些功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第二条路便是“事功赐爵”。众所周知,商鞅变法的时候,将秦国百姓按照“籍”,划分为专业领域人员。

通俗一点来讲,这片区域的人只能世代种田,那片区域的人只能世代打仗等。

如果只有军功的话,那对于从事其他工作的百姓就有些不公平了。只有打仗能积累功劳,人家种地就看不到希望了?

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商鞅同样做出了规定:百姓可以用种地的粮食、冶炼出来的铜铁等,来换取军功。

《商君书 靳令篇》 : 民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

这样一来,那些只能世代种地、世代打铁等其他行业的百姓,也能够看到自己后代“封侯拜相”的希望。

多种地、多产粮,宁可少吃一口,也要多上缴给秦国。为啥?因为这已经不单单是粮食了,而是通往侯爵的阶梯。

第三条路,则是每个朝代都非常正常的现象,那就是皇帝封爵。最常见的便是皇子的年龄稍微大些,就会被封侯赐爵。

这些皇子有啥功劳吗?并没有。老百姓会因此有怨言吗?并不会。谁让人家投胎投的好呢?所有人对这种情况都是莫衷一是的。

为什么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呢?看看魏冉,人家的姐姐是宣太后,仗着姐姐的身份,人家也弄了个侯爵玩玩。

什么军功不军功的,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儿?凭啥?就凭我是秦昭襄王的舅舅。

这些情况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家里但凡出来一个皇帝的近臣宠妃,整个家族都直接起飞。

大秦宣太后一共有两个弟弟,一个是魏冉,一手提拔起来了白起,另一个便是华阳君,两个弟弟全部成为秦国重臣。

我们在来看看白起,戎马一生无一败绩,大大小小战争保持全胜,战国时期死亡的士兵,更有一般人是丧命于白起之手。

如此的赫赫军功,依旧在16级的大良造上停滞不前,甚至还比不过一个嫪毐。

《史记·十二本纪·秦始皇本纪》: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

嫪毐的身份大家想必都清楚,靠着跟赵姬的关系,竟然将赫赫军功的白起踩在脚下,不得不令人感叹。

信息来源:《史记》《资治通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