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巴尔扎克的《幻灭》:病态的社会、扭曲的人性和悲情的命运

颜威说历史 2024-04-17 16:49:45
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人物,代表作《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驴皮记》《幻灭》。他是法国文坛中地位最高的人物,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

我们多数都知道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驴皮记》等,但实际上《幻灭》才是巴尔扎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体现出了巴尔扎克的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以及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幻灭》

《幻灭》写于1843年,当时的法国处于在动荡不安之中。小说通过青年诗人吕西安在巴黎奋斗拼杀的人生经历,描绘出了一幅当时法国社会的金钱图,揭示出那个追名逐利、唯利是图的腐朽落后社会。

吕西安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药剂师。父亲死后,家庭生活只是依靠母亲和妹妹打零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

这样的家庭环境意味着吕西安根本不可能进入上流社会,但吕西安不甘心命运。他富有上进心,不甘久居人下,幻想出人头地,渴望有朝一日爬进上流社会。

而他之所以如此的高傲首先在于他拥有一副姣好的容貌,这令人羡慕的外表成为这位年轻人踏入上流社会的有利优势,因为在当时社会,青年男子漂亮的外貌往往是那些百无聊赖的贵妇们渔猎的目标。

其次,吕西安才华横溢。他在中学时代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的“聪明才智比得第一流人物”。他才21岁在家乡安吉兰末就享有诗人的声名。正因为如此,在当地号称“王后”德·巴日东太太对他着迷。

吕西安对德·巴日东太太的感情是否真情,暂且不论,但他的根本动机,他只是想通过德·巴日东太太得到提拔而已,以期飞黄腾达。随后他与德·巴日东太太一起到巴黎,开始他虚无缥缈的贵族理想的人生追逐。

接着吕西安在巴黎开始了他大起大落人生之路,故事的最后,吕西安连安葬情人的费用都拿不出来,自己回家的路费都是情人的女佣出卖身体的钱。

正如巴尔扎克所说的,吕西安最终得到的只是一个幻灭的结局,人生的幻灭,理想的幻灭。所以说巴尔扎克塑造的吕西安这个人物形象,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那个时代变迁时期具有普遍意义的年轻人的自画像。

聪明却没有恒心,自命不凡甚至自负,敏感自私,自信却又自卑,有梦想却又急功近利,不能安贫乐道,渴慕虚荣,贪图享乐。

“在煊红的光亮下,无数扬眉怒目、狰狞可怖的人形被强烈地烘托出来,比真的面貌还要有神奇,有活力,有生气;在这群里蠕动着一片肮脏的人形甲虫,它们生长在腐败的物质里,到处爬、钻、咬、啃。在这些东西上面,则是一片光怪陆离的幻景,有金钱、科学、艺术、光荣和权力所缔造的成功的梦境,一场广阔无垠,惊心动魄的噩梦。”

那么,吕西安的人生悲剧与其说是自己性格造成的,倒不如说是那个时代造就的。当金钱和名利凌驾于良心和道德之上,成为一个时代成功的量化标准时,只能说是这是时代和身处于这个时代可怜人们的病态和悲剧,而时代的精神洪荒更是强化了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异化。

病态的社会、扭曲的人性和悲情的命运

那是一个荒诞的时代,病态的社会,金钱成为一切,主宰了一切。大革命之后,法国就一直处在专制和自由、人治和法治的对决中。现代文明在法国反反复复,反复难产。反映出人民的选择和个体的命运。

拿破仑帝国标志着法国进入到了专制的巅峰时刻,整个社会权力高度垄断,野心膨胀,统治凌驾于法律、制度之上,不受任何限制、制约、约束和监督。权大于法,法律沦为统治的工具。

大革命宣传的什么自由、法治、平等根本没有实现,法国大革命之后,仍然是一个充满了不平等、等级的社会。民众饱受剥削、压迫和奴役。

金钱又强化了专制,金钱使得社会变得更加简单和理性,人们一切都只需要金钱来计算即可,有利益的事情就做,没有利益的事情就不做。朋友之间,亲人之间,亲戚之间,情人之间,都沦为了简单的金钱关系,亲情、爱情、友情都不如金钱来得实际。

整个社会变得越来越荒诞、可笑,病态,而每个人灵魂被金钱腐蚀,人性扭曲,道德沦丧,命运弄人,每个人都成了大时代的牺牲品,上演了一幕幕悲情人生。

本文参考文献:

巴尔扎克.《幻灭》

唐百林.幻影重重、希冀不灭——《幻灭》中国现代启示录

心灵的挣扎与人性的拷问——巴尔扎克《幻灭》中吕西安形象分析

0 阅读:8

颜威说历史

简介:故事说人物,人物说人性,人性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