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朝鲜战场上曾经发生过一场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180师在第五次战役中遭美军合围,几乎全军覆没,与180师毗邻的15军其实也经历了同样的危机,甚至一度有被全军包围的风险。
让15军脱险的,是秦基伟的果断决策和巧妙指挥,这场生死关头的突围故事,不仅体现了15军的强硬作风,也展现了志愿军面对绝境时的智慧和毅力。
秦基伟带着15军入朝的时候,情况并不乐观,15军是第二野战军的部队,虽经历了解放战争,但相较于其他主力部队,硬仗打得不算多,尤其是第五次战役开始时,美军掌握了绝对的制空权,大批战机对15军的行军构成了严重威胁,美军飞机频繁轰炸,连带着山间的道路也被摧毁。
一次次空袭让15军的推进变得缓慢,急性子的彭德怀屡次催促,电报接连不断,要求部队“火速就位”,但地形狭窄,道路崎岖,再加上缺乏有效通讯设备,秦基伟只能眼睁睁看着时间流逝,十分焦急。
面对这样的局面,秦基伟决定主动出击,用行动打破困局,他抓住15军刚装备苏式高射机枪的机会,命令部队对美军飞机进行反击。
秦基伟清楚,单靠地面部队很难击落高空飞行的战机,但如果能将敌机逼入高空,就能有效减少低空轰炸的威胁,高射机枪连和步枪、冲锋枪配合出击,不断击落或击退敌机,果然,随着行军速度的加快,15军最终抵达预定位置。
第五次战役开始后,15军迅速投入战斗,尽管地面作战取得了短暂的胜利,比如消灭了美军“菲律宾营”,并突破汉滩川建立桥头堡,但很快,形势急转直下。
美军不是以往那种毫无秩序的溃逃,而是有计划地撤退,同时布下圈套,美军的大规模反击让志愿军部队措手不及,而15军此时与180师毗邻作战,形势格外凶险。
就在此时,秦基伟展现出了他过人的判断力,当发现美军的反击有向15军阵地扩大的趋势后,他果断命令部队迅速调整阵地,放弃低效的突击战术,转而巩固防御。
在与兵团司令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选择提前撤出危险区域,为15军赢得了生存的机会,尽管撤退被部分人批评为“暴露了180师的侧翼”,但从当时的战场情况看,这是确保15军不被围歼的唯一选择。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0师的命运,由于通信中断,180师最终深陷美军包围圈,相比之下,15军不仅避免了被围歼,还在随后的撤退过程中坚守芝浦里阵地,抗住了美军的十昼夜猛攻,最终以歼敌5700人的战果突围而出。
15军的成功脱险,除了得益于秦基伟的临场指挥,还离不开他在日常训练中为部队打下的扎实基础,秦基伟始终强调纪律性和灵活性,特别是在危急情况下,部队需要听从命令、快速行动。
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倾尽所有资源,试图夺取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这两个山头位置极其重要,一旦失守,美军将占据整个五圣山,威胁志愿军中线防线的稳定。
为了应对美军的强攻,秦基伟提出了“坑道防御”的方案,将部队深藏于山体内部,既减少伤亡又保存力量,在敌军炮火最猛烈的时候,志愿军以坑道为依托,坚持防守,成功打退美军数百次进攻。
坑道战术的成功,源于秦基伟的未雨绸缪,早在接防五圣山地区时,他就要求十五军废弃开掘式工事,转而修筑坑道,这些坑道不仅可以容纳大批士兵,还配备了生活设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防御体系。
事实证明,这一决定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便敌军每天投掷数十万发炮弹,也无法摧毁这座“地下堡垒”。
除了防御得当,秦基伟还灵活指挥炮兵和步兵协同作战,他强调火力集中使用,用有限的“喀秋莎”火箭炮精准打击美军目标,与此同时,夜间反击成为志愿军的标志性战术,每次反击都给敌人造成巨大杀伤。最终,经过43天的艰苦鏖战,15军成功坚守阵地,以歼敌12800余人的战绩为战役画上句号。
回顾15军在朝鲜战场的表现,从第五次战役的突围到上甘岭战役的坚守,无不展现出这支部队从年轻到成熟的成长轨迹,而秦基伟作为这支部队的核心指挥官,不仅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真谛。
15军的成功则是志愿军智慧与意志的集中体现,在那个以弱抗强的战场上,这支部队用鲜血和牺牲,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对此,您怎么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