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问,上海是如何从一个小渔村在百年前发展为空前繁荣的国际都市呢?小君觉得契机还在于当年洋人的大量入境,并不约而同相中这个风水宝地。
当西洋人在上海建立起了一个个租界时,对于国人来说是不可磨灭的屈辱,然而对彼时的上海却也是个契机。毕竟在西洋人的地界,日本人也不得不低头。这便使得在我中华飘摇乱世中,至少还有一块相对安全的孤岛。
西洋人在为上海提供庇护的同时,也为上海带来了西方世界的法制和自由理念,更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很快,上海便冲上了全球五大都市之一,更是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而这一切,最明显的便是体现在上海的茶馆中。
作为大都市的上海,可谓是万商云集,而茶馆便成了商人们商谈的最佳场所。毕竟刚兴盛的上海,咖啡馆作为新生事物,没有扎根上海久矣的老茶馆来的有势力,更便利。
当老上海的茶馆,以“吃将茶”为黑白两道提供纠纷调停场子的同时,它更是当时交易娱乐场所和信息集散地。
被日本人称为“魔都”的上海,其魔性体现在茶馆上,则是上海的茶馆也分三教九流,各有地界,往来商谈的商人们自觉地上门自个地茶馆,即不搭界,也不不玩跨界。而不同行当地商人们上茶馆也各有自个的时间,彼此即便有交错也丝毫不会相互干扰。就好比那精密仪器,往来时辰,早已精准安排妥当,偶有踏错门槛的朋友,必然是行外人。
据传,当年在上海茶馆界势力数一数二的“青莲阁”便是营造商的场子。所谓营造商大概就是如今的建筑业,但是建筑业中也有不同的领域行当。当时的“青莲阁”势大,单独个行业也难得起包场,便各有自己的时间场地的分配。
打个比方上半日二楼的砖灰企业开个洽谈会,那么下半日便有建材商家在三楼开茶话会。据说为此,茶馆还特地设置了“往来登记处”,是不是像极了如今的商务场地的外包订场呢?
在老上海,类似的场所还有许多的,就比如当年的开发商总爱上福州路的“长乐楼”;而汽车零配件行业的商人常去的是“品芳楼”;做木材生意的老板们跑得多是“萝春阁”,各行各业安排得妥妥当当,就如同上海这台商业机器中一个个零配件,各有安置的所在,各归各位便便能顺畅运转。
可见在百年前,这“魔都”的神奇魔力在一座座茶馆中便得窥一斑了。
只不过老上海的茶馆不单单将各个行业安排得妥妥当当,还可商谈娱乐两不误,若您还有想去了解更多关于老上海茶馆的故事,不妨关注小君,我们下回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