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进入到电子化时代,各种磁遍布我们生活当中。简单来说,钟表富含机械零件,当金属零件受磁后,会变得相互吸引或排斥,影响机械运作状态。对于传统时计来说,不论是机械还是石英,皆视磁为洪水猛兽。机械机芯受磁会让误差值增大,严重的话甚至能导致手表停走,石英表虽说没有被磁化的问题,但却也有停走的可能。
各大品牌都在积极探索防磁和抗磁领域的创新,努力将磁力排除在时计之外。例如,欧米茄在产品系列中引入了15000高斯超强防磁技术,非常实用。
然而,在钟表业几百年的历史中,总有一些不墨守成规的人。当大部分品牌还在积极规避磁力时,一些追求独特性的品牌开始反向利用磁力,走出了不同的道路。
2009年,泰格豪雅引入了Pendulum磁力技术,该技术利用磁力的吸引和排斥原理,采用两个磁铁(四个永磁体)构成磁悬浮系统,取代了传统的摆轮游丝系统。通过磁力的相互作用,实现了“磁悬浮”摆动,而不是传统的游丝振荡。
宝玑同样也通过磁力在核心系统上做文章,2010年11月9日发布的Magnetic Pivot专利磁力摆轮系统,便是如此。
Magnetic pivot磁力摆轮轴系统由一个碳钢摆轮和设有稀土磁石的两个宝石承轴构成。其中一端的磁力大于另一端,摆轮轴心的一端与表盘下方的宝石轴承维持稳定的接触,从而保证摆轮的稳定性。
Magnetic pivot磁力摆轮轴系统将上下两个功能宝石结合强而有力的微磁石,各自与摆轮轴心的两末端相接触,可随时自动修正和调整的动态平衡系统。在受到较为强烈的冲击后,几乎可以瞬时回正,从而极大地提升了摆轮的稳定性。
简单理解来说,Magnetic pivot磁力摆轮轴相当于是磁悬浮,使得摆轮系统“悬浮”起来,降低了摩擦力带来的损耗。因为宝玑Ref.7727拥有10Hz的超高频,减小摩擦与节约动能显得格外重要,“磁悬浮”也减小了摩擦节约动能,同时超高频更需要避震,一举两得。
调速器是所有打簧表、音乐表中的必备装置。调速器可以调节打簧报时或音乐的速度,当启动打簧报时或音乐之后,调速器开始旋转,功能原理和机芯中的擒纵装置类似,将报时、音乐的动力分割,让声音节奏的快慢从始至终保持一致。传统的机械式调速器分为摇杆式和飞轮式,已经应用了上百年,几乎所有的打簧表、音乐表都使用机械式调速器。
然而,机械式调速器的问题主要是自身旋转并摩擦调速器外壁,也会产生难以消除的噪音。一般三问表启动后的“嘶嘶”或“嗡嗡”噪声就是调速器发出的。尽管各大品牌倾尽全力,也难以完全消除该机械摩擦噪音的影响。
而宝玑以新办法,解决老问题。以磁力,解决了传统调速器所面临的难题。2010年宝玑发布了7800 “La Musicale”音乐盒腕表,一举震撼了表圈。不仅是机芯的复杂度冠军绝一时,更是天籁之作。
音质纯净的秘密便在于其所搭载的磁性调速器,借助磁力完美解决了调速器噪音。以涡电流的原理运作,利用磁力解决了磨损、噪音以耗能浪费的问题,同时亦确保了高精确度。
宝玑在调速器旋转的金属臂周围安装了许多磁石,当启动音乐功能后,调速器的金属臂会在磁场环境下旋转,旋转越快磁场斥力就越强,金属臂就会被簧片拉回中心位置;旋转速度降低,磁场斥力就变弱,金属臂就会向外旋转。由此,调速器会在一个稳定的速度和空间中旋转,不会和调速器外壁产生摩擦,完全消除运行传统噪音。
该技术也在今年出现在了同集团的欧米茄1932报计时间三问之上,可见磁性调速器的巨大优势。
独立制表品牌CHRITOPHE CLARET也同样以超前的创新力,进入磁力制表领域,借由磁力操控左右两枚金属球指示时间,创造前所未见的机械表走时模式。
走时轮系分作二路,各自驱动机芯两侧安装在轨道上的磁石上下移动,金属球也会随着运动,进而指示出时与分。
CHRITOPHE CLARET巧妙利用单向磁力,让中空的金属球体漂浮表身两侧的管道中,不与表壳接触,哪怕不小心将金属球撞落,也只需要再将金属球晃到磁性区域即可。
说到磁力传动,还有个例子便是Ressence油液腕表。Ressence以纯机械结构带来了犹如智能腕表的视感。由于充满油液,让整个玻璃就好似表盘一样。
机芯肯定是要以干燥的环境运作,所以为了间隔密封油液,Ressence开发了金属隔膜将机芯与油液区域间隔开,那么机芯与显示模块的传动该怎么办呢?
他们非常巧妙的选用通过磁力进行传动,以多个微磁铁组成MAGNETIC TRANSMISSION磁力传动系统,机芯通过控制磁力进而控制表盘显示组件转动。同时,机芯则通过金属屏蔽罩包裹隔绝油液与磁场。
水下操作计时同样是一个的难题,百年灵在2008年发布了磁力按钮系统,则是巧妙的利用磁力解决了这一难题。不同于传统按把直接与机芯接触,百年灵则是通过磁力,作用于表壳内侧的金属簧片之上,从而操作机芯,进而避免进水的老大难问题,犹如“隔山打牛”。
磁力与制表业的羁绊,不会停下,更也不会离去。挑战禁忌与创新前进的相互吸引,犹如磁力的异极相吸。每一次反其道而行之,都是对墨守成规说“不一定”。而每一次的“不一定”,也许正是改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