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引发叔侄大战,常帮皇帝倒忙,历史真实中的黄子澄

纵横点 2024-10-05 21:24:26

《山河月明》的剧情高潮部分是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明惠帝朱允炆继位;他继位的一开始,就着手削藩,连续向五位叔叔动手,而燕王朱棣也不得不装疯,求得一时的保全,这削藩之策正是齐泰、黄子澄等人的建议,也由此引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让朱棣和朱允炆这对叔侄走向了对立面,更是让无数将士为之马革裹尸,让无数百姓为之生灵涂炭。

那么历史上建议朱允炆削藩的大臣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是怎样的人呢?带着这些疑问,就让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力主削藩的大臣黄子澄吧。

《山河月明》里的黄子澄

黄子澄,是江西人,他的名字是黄湜,子澄是他的字,因为流传其字比较多,所以爱好历史的人很多只知道黄子澄,却不知道黄湜,其实这是同一个人。

读书勤奋 金榜题名

黄子澄其实是一个饱读诗书之人,十分聪颖,也是一个读书非常用功的人,甚至他的书房都用了“勤斋”的名字,可见他很明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道理,对于儒家经典还有诗词歌赋,黄子澄都很擅长,而且他的诗文造诣还很高,根据记载,黄子澄像曹植一样,有七步成诗的功力,他往往可文思泉涌,略加思索就能写出一首好诗。

洪武十八年,会试第一。由编修进修撰,伴读东宫,累迁太常寺卿。

《山河月明》里的明太祖朱元璋

在洪武年间,朱元璋重开科举,目的是更好地为朝廷延揽人才,而黄子澄就是通过科举考试崭露头脚的人;在《山河月明》里就清晰交代了他曾金榜题名,得中进士,名列会试第一的史实;在洪武十八年的时候,黄子澄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出人头地,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黄子澄的表现都很优异,只是到了殿试环节才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他本来是进士第一名,但明太祖朱元璋在问黄子澄年龄的时候,黄子澄心理素质一般的毛病表现了出来,他一开始说自己三十四岁,当朱元璋再问他是哪年出生的时候,他竟然紧张的说不出话来,这一点让朱元璋不太认可,就把他本来状元的身份改为探花,黄子澄因为一时的健忘,错失了皇帝钦点的状元这一重要荣誉。

东宫伴读 常议削藩

惠帝为皇太孙时,尝坐东角门谓子澄曰:“诸王尊属拥重兵,多不法,奈何?”对曰:“诸王护卫兵,才足自守。倘有变,临以六师,其谁能支?汉七国非不强,卒底亡灭。大小强弱势不同,而顺逆之理异也。”太孙是其言。

《山河月明》里的少年朱允炆

但这不影响他的仕途之路,他从翰林编修开始到后来一直做到翰林学士这样类似于丞相的职位,可谓平步青云,官运亨通,而且他还曾伴读东宫,与皇太孙朱允炆培养了很深厚的感情;根据历史记载,他在伴读的时候,就常常提及削藩之事,而且当朱允炆担忧叔叔们手握重兵可能发生兵变的时候,也是黄子澄宽慰了朱允炆,他认为朝廷的军队更强大,但要做好监视工作,并以西汉时期的“吴楚七国之乱”为例,说明朝廷更强,藩王较弱,朝廷一定会胜利的道理,由此黄子澄也获得了朱允炆的高度信任。

剪除羽翼 直指燕藩

《山河月明》剧照

结果在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刚刚登基,黄子澄就跟齐泰谋划“削藩”之事。当时的齐泰建议一开始就对燕王朱棣动手,除掉后患,而黄子澄却认为朱棣是诸王中最年长也最有实力的,又没有行不法之事,过早削去燕藩会打草惊蛇,黄子澄认为应该“柿子挑软的捏”,把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岷王这些不法的藩王之位先削去更恰当,而且黄子澄认为周王朱橚是燕王的同母弟,先把除燕王之外最年长也是嫡出的周王控制起来,这无异于翦除朱棣的羽翼,其收到的效果会更好,建文帝朱允炆觉得黄子澄的建议很有道理,就先后对五王进行了削藩,而且尝到了甜头,其结果比较顺利。

《山河月明》里的黄子澄

黄子澄曾观察燕王朱棣很久,也深切知道燕王的厉害,于是跟齐泰一起给朱允炆上奏,建议皇帝调走燕王所掌控的精锐部队,而且还派出专门的军队,安排专门的官员,去监视燕王朱棣;为了赢得更好的准备,朱棣曾假装病了一场,这也成功地让朱允炆君臣信以为真。

在《山河月明》里,曾演到朱允炆只允许燕王三个儿子进京吊唁皇祖父朱元璋,而不允许朱棣进城;而真实历史中,是朱棣预料到如果在父皇的忌日去南京,会被扣留,因此他才装病,同时派出了燕世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代替自己吊唁父皇,他想以送去人质的表现,来表明自己对父皇吊唁之事的重视和对朱允炆当政的忠诚,并表明自己没有谋反的想法。

《山河月明》里的黄子澄和齐泰

黄子澄曰:不可。事觉则彼先发有名,且得为备;莫若遣归,使坦怀无疑也。遂遣归。寻悔,遣人追之不及。

当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进入京城之后,齐泰的建议是扣押做人质,三兄弟的舅父也是徐达长子的魏国公徐辉祖也建议扣留这三个外甥,免得放虎归山,遗患无穷;而黄子澄这个时候又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释放燕王的这三个儿子,不要让燕王有所警觉,要麻痹他,然后朝廷多做准备,做好应对以后再行削藩;在权衡利弊以后,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主意,把自己的三个堂弟都放回了燕王身边,虽然事后他想明白后悔了,但已经无法追回三人。

举荐主将 靖

《山河月明》剧照

朱棣的三个儿子都顺利回到了他的身边,而他自身的准备也顺利完成,于是朱棣便发起了历史上有名的“靖难之役”,而且打出了“清君侧”的旗号,要诛杀的就是黄子澄、齐泰等“奸臣”;朱允炆见状便派出了老将耿炳文应战,但其三十万大军都被燕军所击败;这个时候黄子澄建议朱允炆重用曹国公李景隆为将,李景隆到任后,打得更差劲,把几十万军队都带上了万劫不复之路,而朱棣这个时候也给侄子朱允炆去了书信,谴责黄子澄和齐泰这两位“奸臣”,朱允炆看到燕军兵锋很盛,为了平息众怒,就把黄子澄和齐泰一起免职了。

《山河月明》里的朱允炆

帝急召景隆还,赦不诛。子澄恸哭,请正其罪。帝不听。子澄拊膺曰:“大事去矣,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山河月明》里的李景隆

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为主将,是极其失败的,绝对是看走眼了,事后他又请建文帝朱允炆追究李景隆的责任,但朱允炆并没有那样做;迫于形势后来反而把黄子澄免职了,但朱允炆也觉得没有特别可靠的能商量事的大臣,便在私下里还跟黄子澄与齐泰谋划,当盛庸在东昌之战取得胜利后,建文帝甚至还恢复了黄子澄和齐泰的官位,于夹河之战失败以后,他又免去了黄子澄和齐泰的职位,真是有点反复,视朝政若儿戏。

坚贞不屈 遭磔而死

靖难之役打了四年之久,到第四年燕军已经逼近南京,眼看胜利在望,朱允炆也知道大势已去,他便想跟叔叔朱棣谈和,为此还把黄子澄和齐泰贬到了外地,以表示和谈的诚意,但同时他又命令黄子澄和齐泰两个人继续秘密招募士兵来勤王。

南京在不久以后就被朱棣率军攻破了,本来朱允炆还打算把黄子澄召回商量事情,结果黄子澄还没回去,南京就被攻占,而建文帝朱允炆也不知所踪;但黄子澄却秉承着“忠臣不事二主”的理念,他继续组织义兵打算对抗朱棣,结果被人告发了,他也因此被捕。

《山河月明》里的朱棣

子澄至,成祖亲诘之。抗辩不屈,磔死。

黄子澄被抓到以后,是朱棣亲自审问他的,毕竟此人是自己发动“靖难之役”后最想诛杀的“奸臣”,但黄子澄却继续抗争,坚贞不屈,与朱棣针锋相对,这彻底把朱棣给激怒了,那就新仇旧恨一起算,果断的把黄子澄斩杀了,而且用的是凌迟之刑。

株连九族 女眷受侮

永乐十一年正月十一日,本司邓诚等于右顺门里口奏,有奸恶齐泰的姐并两个外甥媳妇,又有黄子澄妹四个妇人,每一日一夜,二十条汉子守着,年小的都怀有身孕,除夕生了小龟子,又有一个三岁的女儿。奉钦:‘小的长到大,便是摇钱树儿。’

《山河月明》里的黄子澄

黄子澄被斩以后,他的家人也受到了残酷的株连,可以说是祸及九族;朱棣对于黄子澄的怨恨可谓无以复加,直接杀了一百多口人,并且把四百多人充军;而黄子澄家里的女眷更是被判为世代官妓,遭到了惨绝人寰的凌辱,黄子澄的妹妹等家中女眷被卖到教坊司,她们每天遭受的是二十多人的侮辱,生下的孩子还要继续充当官妓,真是十分可怜;但令人庆幸的是,根据记载,时任苏州知府姚善曾有先见之明的帮黄子澄的四个儿子改名换姓,助他们逃过这场大劫难,让他们死里逃生,算是为黄子澄留下了血脉,而其子孙在正德年间还曾中过进士,对于忠臣黄子澄而言,这也算莫大的告慰了。

后世平反 获得美谥

虽齐泰、黄子澄等轻率寡谋,方孝孺识见迂阔,未足辅助少主;然迹其尊主锄强之心,实堪共谅。及大势已去,犹且募旅图存、抗词抵斥;虽殒身湛族,百折不回,洵为无惭名教者。——乾隆帝

黄子澄,是一位忠君爱国的良臣,他建议朱允炆削藩,却没有很好的应对朱棣之起兵,无论是他一开始建议暂缓削燕藩,还是他力主放回燕王的三个儿子,乃至举荐李景隆为将,而后看起来都有点不合时宜,也有点帮倒忙;但是他为江山社稷着想,希望有一个更稳定而长久的天下,这也是他的初衷所在,更是他令人敬佩的地方。

《山河月明》里的黄子澄

如公节义振义秋,不负科名第一流。

晁错计纾忧更切,景隆荐误恨难收。

一朝鼎镬君臣薄,异代蒸尝奸宄羞。

最是伤心株连处,还多十族入双眸。

正德年间,黄子澄被平反;乾隆年间,又追谥其为“忠悫”,一代忠臣由此获得了他应有的声誉和客观的评价,而他的事迹也就这样一直流传了下来。

说好一段历史,讲好一个故事,原创历史文章,请多多关注和支持吧,谢谢!

0 阅读:79

纵横点

简介:人文历史寻迹,古典名著解读,影视传奇回味,尽在纵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