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汽」质保体系已成为一汽-大众的“定海神针”

人汽 2022-09-21 00:27:50

作者:宋家婷

中国车市的传统旺季正在到来。赶在“金九银十”之前,一汽-大众交出了一份漂亮答卷,以8月份销量超过16万辆、同比46.2%的增幅继续领跑合资品牌车企。

加上今年上半年的半程销冠,可以说,在持续震荡的市场环境下,一汽-大众这个成绩着实不易。一如人们所见,面对多地疫情的压力与挑战,正是一汽-大众全体员工咬定全年目标不放松,争分夺秒保产能,最终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攻坚战。

不过,人们可能没有看到的是,除了“人定胜天”的毅力,一汽-大众强大的质保体系同样功不可没。甚至可以说,它也是一汽-大众30余年行业领先的重要根基之一。

日前,人汽传媒随同“2022众志同行”走访一汽-大众长春、青岛、佛山各基地,深入考察了一汽-大众完备、成熟且高效联动的质保体系,以期揭开一汽-大众长久以来稳健销量背后的秘密。

横向拉通:“预防式”质量管理

一汽-大众的质保由“一把手”亲自主抓,质保总监张博告诉我们,一汽-大众质量保证体系隶属于公司经营管理委员会下,由总经理直接管理。

一汽-大众质保总监 张博

“质量就是一把手的事,只有一把手亲自去抓质量,质保体系的运行才会更加顺畅。”张博介绍说,一汽-大众的质保所有部门都设有中方、德方负责人,分布在全国五大生产基地。

作为品质把控的核心部门,一汽-大众质保构建的是用户导向的预防式质量管理体系,目的在于快速消除用户抱怨,并对失效模式进行萃取,形成用户导向的关键特性数据库,通过数字化手段将用户诉求向前序快速传递,在全过程中开发并制定产品拦截和过程控制方案,避免缺陷流向市场,并预防问题再发生,实现质量管理螺旋上升。

这一预防式质量管理体系覆盖了售后、制造、供应商、研发等全链路,并在全价值流中贯彻和落实。简言之,从售前到售后各端口都将重心前移,从事后的救火式管理,转化为事中甚至是事前的预防控制。

一汽-大众长春大众质保部部长 范翠锋

数字化工具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汽-大众长春大众质保部部长范翠锋提到,预防式质量管理的核心是从管结果转变为管过程,这就需要对产品特性和过程要素进行100%监控和预警,保证参数能在发生变化的第一时间被发现。以目前管理要素来看,假如团队需要监控20个车型100个重点零件,每个零件预期有30个要素,每分钟监控一次,算下来每天的数据条目就是7200万条。如此惊人的数据量,传统的管理方式完全无法应对,只有通过数字化手段才能实现有效的监控和预警,目前奥迪车型的外后视镜、汽车顶棚零件等已经实现了参数自动预警。

受益于一汽-大众数字化转型,范翠锋透露,一汽-大众IT系统对质保业务的覆盖度已超过了76%,在售后、制造、供应商、研发等领域均有IT系统支撑,这也有效支撑了质量管理模式的数字化升级。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还在质量保证设立了奥迪特评审组,日常职责就是随时、随机抽查一汽-大众各地工厂的产品,一半是辅导,一半是指出问题。与此同时,该评审结果将在“质量日”上进行横向展示和拉通。

一汽-大众的“质量日”,是一汽-大众最高规格、最具影响力的质量活动之一。每年一汽-大众经营管理委员会的中德双方领导,以及所有基地的中外方总经理、质保部长都会到各个基地进行现场走访,并针对该基地全年或者半年生产质量、售后质量等领域的重点问题,进行现场汇报,对相关问题由经管会领导进行决策。

“发现问题,现场拍板”,这也是一汽-大众的特色之一,通过强有力的质量管控手段迅速解决问题。

智能转型:供应商进阶“三化”

一汽-大众持续30余年稳健加速跑,累计销量超过2000多万辆,离不开背后1000多家供应商的辛苦付出。一汽-大众在供应商甄选层面,也体现出对于零件质量的严格管控。

成立于2003年12月的长春富维汽车视镜系统有限公司,就是一汽-大众的优质供应商之一。其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要想成为一汽-大众的供应商,有一些必须跨越的栏杆:第一要具备卓越的基础生产能力;第二在规定时间内产品必须得到认可;第三过程控制必须得到认可,最终实现产品零缺陷。

而在过去十多年合作里,一汽-大众充分利用自身相关资质和试验设备,调动相关资源帮助供应商们在质量方面以客户满意为目标,通过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 “不制造、不流出”缺陷产品。

这也得益于一汽-大众质保体系制定了清晰的质量标准,对整个零部件产业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进而提升了全行业的技术水准。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用户的质量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一汽-大众也对供应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希望供应商能够成为“智能型”的企业,能和他们同步开发、并肩作战,引领未来汽车技术发展。

一汽-大众质保外保部部长、中心管理科经理 刘宝平

对此,一汽-大众质保外保部部长、中心管理科经理刘宝平说:“以往我们和供应商的关系主要是上下游的对接管理,更偏重于产品质量验证,但现在我们和供应商之间强调深入合作,共同成长,更加关注供应商生产过程的成熟度和稳定性。”

为了持续提升供应商过程管控能力,将重心由“产品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一汽-大众对供应商提出了“三化”要求,即绿化、固化和变化。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例如,一汽-大众曾经通过数字化监控系统识别出某供应商ABS烘料温度超差,这可能导致材料变形风险,通过系统的自动预警,负责人员迅速联系供应商回调温度,规避了潜在的质量问题,整个过程不超过6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供应商“三化”也是一汽-大众整个质保体系的要求,每个工厂都在承担各自的任务,并由不同材料组或者产品组的供应商去推动它,把关键的质量数据管控起来,实现数字化。

寻找平衡:传统领域不打折,软件开发加速跑

2021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翻倍增长,与之相关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之下,作为燃油车游戏规则主导者,一汽-大众在电动车领域也更加引人关注。

人汽传媒了解到,目前一汽-大众33款量产车型里,8款新能源车型分布于各个基地,其中长春主要是豪华品牌,佛山则主要生产MEB新能源平台产品。

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王伟

佛山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王伟告诉我们,自2020年起,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佛山工厂生产的主流交付产品。

这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佛山工厂的定位将逐步过渡到只生产电动车。那么,从传统的造车模式过渡到新能源汽车模式的佛山工厂,是否能够适应大大缩短的周期和全新的流程?又如何保证产品质量?

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质保部部长 张宣

答案出乎意料。佛山分公司质保部部长张宣透露,从燃油车到新能源,从原来的48个月到现在的52个月,一汽-大众佛山工厂的新产品项目周期没缩短,反而变长了。

原因有二:

一是一汽-大众在电动车赛道是新手,考虑到新能源产品在整体的安全性及系统稳定性上有着更高的要求,所需要的调试及优化时间也相应增加,以保证产品投产质量。

二是一汽-大众对于传统制造的坚持。大众集团体系从整车到零部件的验证从来没缩减过,包括零部件的验证周期。

以道路实验为例,众所周知大众在新车型认可阶段的道路测试要历时半年到一年,路况覆盖热带、寒带、风沙、高原等各种相对极端的情况,单一车型测试可能要超过15万公里,加起来可能超过1000万公里。

ID.车型同样如此。“很多新势力说靠数字化模拟,靠台架实验室。从多年市场经验来看这个模式并不可靠,我们就看真的。”张宣坦言,无论是奥迪E-tron还是大众ID.系列,一汽-大众都是实打实经过上百台实验整车来验证,各种高温、高湿、高寒的验证一个都不缩减,因而花费时间很长。

实车研发时间加长,但软件开发反而是变快的。借助中国团队在这一领域的优势,德国大众开发团队也搬到了北京,同时与中国本土的斑马、科大讯飞等科技公司合作,依托多方优势使得整车软件的更新速度加快了。

一汽-大众对电池同样持以最高标准要求。佛山外协件质保科经理熊英介绍说:一汽-大众对电池的测试,相对国标严格很多。以耐火测试为例,国标要求不能起火,大众集团则要求不能冒烟。再如防水测试,德国K13实验需要将电池不断放入水里降温再拿出来升温,来回交替变化数次,这对于电池来说要求更高。

同样的,部分国标要求同一块电池可以只做一两个电池实验项目,大众则要求同一块电池每个测试都要做一遍,也是为了加强电池的安全系数。

“传统领域不打折,软件开发加速跑”,这可以视为一汽-大众在新能源上的平衡之道。收获则是,ID.从去年至今接近7、8万辆的销量,无一例出现着火事故,故障率也远低于竞争对手。

“质量是第一生命线”。可以说,从事后应急到以用户为中心开展预防式质量管理,从燃油车的慢工细活到电动车的“一慢一快”,一汽-大众用过去30多年来的一步一个脚印印证了这句话,也正是这些扎实的脚印,成就了一汽-大众强大的质保体系。

同样,也正是得益于强大的全体系能力,一汽-大众能够迅速摆脱起起落落的疫情困扰,奋起直追捍卫了领跑地位,并在新能源赛道上宣誓“加冕”。这无疑是对一汽-大众人的实力褒奖。

0 阅读:1

人汽

简介:汽车行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