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许多行业和企业可能会面临经营困难和裁员风险。而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地位,往往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营状态。
这些单位的编制通常具有较长的聘用期限,除非出现特殊情况,否则入职人员一般不会面临失业的风险。此外,这些单位往往有较为完善的薪酬福利体系,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活保障。
这种稳定性和福利性对于许多求职者来说,尤其是那些追求稳定生活和职业发展的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成为了许多人追求的职业选择。
我们光看看每年有多少人考编,就能知道这些岗位有多热,“国考”的报名人数近260万人,其他各省的省考也不遑多让。
但是,现在各地正在兴起的事业单位精简潮却给考编潮当头一棒。
在4月12日,河南省开始启动事业机构改革。
根据改革方案,省直事业机构按不低于50%的比例进行精简,事业编制按不低于30%的比例进行精简,财政拨款事业编制精简比例不低于10%。这一系列的精简措施将有效减少冗余机构,降低行政成本,使政府运作更加高效。
同时,改革方案还明确提出,原则上不再保留科级和事业编制16名以下的事业单位。这意味着规模较小、职能较弱的事业单位将面临整合或撤销。
其他省份也有类似的精简事业单位的案例。
例如,江苏省的一些地区在改革试点中,对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领域的事业单位进行了撤销,将其职能交由市场承担。同时,借助智能化项目提升改造及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了事业单位编制的核减。
再如,广东省也在近期出台了机构改革方案,其中涉及事业单位的改革和精简。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优化事业单位结构、提高服务效率等。
此外,四川省也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通过招聘编外人员等方式,对事业单位的人员结构进行了调整。
当然,对事业单位进行精简,需要细致筹划、逐步推进,在确定孰先孰后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哪些人员首当其冲?对于那些编外人员,特别是那些没有与单位签订合同、不属于劳务派遣范围的人员,是首先需要进行严格清理和规范的。这些人员可能通过非正规渠道进入单位,他们的存在不仅不符合规定,还可能给单位带来潜在的风险。因此,这些人员在精简潮中是要首先被清退的。那些非核心职能部门的公务员,涉及一些辅助性、服务性的工作,对于整个机构的运转并非至关重要,也会是精简的目标。这些部门可能。还有那些长期病假或挂职的人员,不仅占用了宝贵的编制资源,还给单位带来额外的负担,也需要对之进行严格的审核和处理。这一轮对于事业单位的精简,不是空穴来风,和有些地方的公交车停运,有些地方的公务员发不出工资的底层逻辑完全一样——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土地财政是地方政府的最重要的“财源”,地方政府要靠土地财政来投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应对各类支出,如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当然也包括公务员的工资。尽管这种过度依赖会导致房价被拉高,进而对居民的生活成本和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但是由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开发商没钱拿地,从而导致土地财政收入大幅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了应对财政收入短缺风险而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精简事业单位的岗位。土地财政这把双刃剑,何时才能被真正用好?
怎么说呐,现在很多人回老家了,但不久后又会被逼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