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就像一位世外高人,为我们拨开人生迷雾,抚平内心不忿,消除焦虑情绪。
林语堂曾说:“看过《道徳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然后是自我嘲笑;最后才醒悟这才是最实用的教训。”
《道德经》虽然篇幅短,却包含了许多做人做事的哲理。
但想要将其中的道理融会贯通,就需要我们反复读、反复悟。
久而久之,我们会慢慢发现:它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人生道理,而是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指南。
当我们遇到无法走出的困境时,不妨读读书中的8个思维,也许会让你受益一生。
对立统一思维,遇事不喜不悲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福”与“祸”是相对立的,但有福才有祸、福祸可转化。
福中孕育着祸,祸中潜藏着福。
这便是“对立统一”思维,万事万物皆可转换。
有个人的马跑丢了,人们都去安慰他,他却说:“也许是福呢?”
过了一段时间,那跑丢的马回来了,还带回好多马。人们都来祝贺他,他说:“也许是祸呢?”
没过多久,他的儿子骑马时,摔下马,腿断了。这时,他又说:“也许是好事呢?”
没想到,一年后,国家战乱,需征兵,上了战场的男儿都死了,只有他的儿子腿瘸,没上战场,活了下来。
这就是著名的“塞翁失马”。
大学者马寅初曾说:“顺时淡然,逆时坦然。”
人活一世,总有祸福,但那只是一时,没必要太过在乎。
面对祸福,我们应不骄不躁,不受外物影响,永远保持平常心。
不争思维,方能无往不利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相争。”
这告诉我们:不争,天下反而没有能与之相争的了。
这种“不争思维”,能避免双方争夺、两败俱伤的局面。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河蚌在岸边开口取暖,一只鹬落在它旁边咬它,河蚌立刻合起蚌,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如果一直不下雨,你就等着干死。”河蚌也对鹬说:“如果你一直取不出嘴,你就等着饿死。”
两个谁都不肯认输,这时经过的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
这就是“鹬蚌相争”,互相伤害,双方都不得利。
有些人认为只有争,才能得到想要的,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总有争不过之时。
倒不如学会不争,远离爱争之人,专注提升自己,积蓄实力。
学会不争,方能无往不利。
逆向思维,困难化繁为简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社会越是强调道德,越说明缺少道德,人们越不讲道德。
同样,人越强调什么,反而越说明缺少什么,逆着想,就能明白人的真实意图,从而解决问题。
“逆向思维”抓住本质,快速脱困。
罗振宇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位富商,有两个儿子,在他临终前,需要决定由哪个儿子继承遗产。
于是,他给两个儿子出了一道题:两个人骑马比赛,谁的马更慢到达终点,家产就给谁。
大儿子听完,还在想各种办法赖着不走,但小儿子听完,立刻骑上大儿子的马就向终点飞奔而去,而他自己的马还在起点。
想赢得比赛,可以让自己的马更慢,可这样比赛就没有尽头了。
但用逆向思维思考,也可以让对方的马更快,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芒格曾说:“逆向思维能够看透事物的内核,从而帮我们解决许多困难的问题。”
真正聪明的人,遇到问题时,会试着反过来思考,找到问题的根源,一切就会迎刃而解。
利他思维,才能利己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水是最具有利他思维的事物,它养育万物,而不与万物争。
社交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到的好处并不长久。
相反,只求“利他”,不求回报,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便是“利他思维”。
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夜晚,一对老夫妻来到宾馆住宿,可宾馆没有空房间了。
前台人员不忍心两位老人在寒冷深夜奔波,便说:“还有一间小房间,如果你们愿意,可以住一晚。”
两位老人感激不尽,到了第二天退房时,老人要付房费,前台说:“没事,那个房间是我的宿舍,你们休息好就行。”
夫妻俩很感激,后来,前天便忘了此事,没想到,有一天他收到一家大酒店的聘用书。
原来那对夫妻是富翁,他们为报答前台,便买下一家酒店让其管理。
稻盛和夫曾说:“以利他心待人,能使人产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最终好处都是自己的。”
凡事都有轮回,利他就是利己,损他早晚损己。
所以,常怀利他心,福报才有可能降临。
战胜自己思维,才能拥抱新生
“胜人者只有力,自胜者才强。”
战胜他人只能证明力气大,战胜自己才是真本事。
保持这种“战胜自己思维”,我们便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曾经的运动员桑兰,年轻时因一次意外导致高位截瘫。
花样年华瞬间结束,桑兰无法接受,她整日躺在床上,不愿出门见人,以泪洗面,甚至想通过节食,结束生命。
可家人不允许,看着痛苦的父母,她一下醒悟:“难道残疾的自己就活不好了?”
从此,她每日锻炼,增强体质,同时坚持看书阅读、练习发音、绕口令,提高认知和语言表达能力。
后来,她毛遂自荐,成为一名体操运动员和体育节目主持人。
在人生的征途中,能打败我们只有我们自己。
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坎坷,能否度过,取决于是否能战胜自己的弱点。
要想人生一路顺遂,远离苦难,就要勇于战胜自己,拥抱全新的自我。
守正出奇思维,学会经验中创新
“以正理国,以奇带兵,以无事取天下。”
治国要遵循正道,用兵要关注奇谋,治理天下要不多打扰百姓。
这便是“守正出奇思维”,遵守经验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适度地打破规则,微小创新。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酒店老板想要换个新式电梯,他请来许多优秀的建筑师,讨论如何改建。
经过研究,建筑师们提出,要想改建,酒店必须停业半年。
老板觉得停业损失太大,想让建筑师们找其他办法,但这些建筑师一再强调,别无他法。
这时,旁边负责打扫的清洁工听到了,便站出来说:“为什么不在房子外装电梯?”
老板听后直呼:“好主意!”
建筑师们听完,羞愧地低下了头。
做事按常规操作是必须,但不能一味固守常规,关键时刻灵活变通,反而出奇制胜。
有句话说:“在人生的道路上,坚持正道且不断探索,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普通人成功的办法无他,唯有在正道上出奇,在经验中创新。
重视“无”思维,才能与日俱进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可以带来便利,“无”才真的有用。
有房子不行,房空才能住人;有杯子没用,杯空才能装水;有脑袋不够,心态归零才能进步。
重视“无”思维,放下自己,才能迭代。
有位学者向老禅师请教,却一直不停地说着自己的观点。
老禅师默默倒茶,可茶水都要满了,老禅师却还是不停。
学者着急地说:“停、停、停,再倒,就流出来了!”
老禅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就如同盛满水的杯子,装满了自己的成见和看法,让我如何对你说禅呢?”
重视“无”,不是让人放弃过往的知识和经验,而是放下过去所得的成就与失败。
不纠缠,不执念,海纳百川,开放心态,才能更新认知,再创佳绩。
记住苏格拉底的那句:“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守柔贵雌思维,学会以柔处事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过于刚强会趋于死亡,柔软才能充满生机。
再强大的人也有极限,不顾极限,强出头,只能自讨苦吃;再柔软的人也有韧性,以弱胜强,再艰难,也能绝处逢生。
这便是《道德经》讲的“守柔贵雌思维”。
电视剧《知否》中的主人公明兰,自小聪明,但母亲一直告诉她要低调行事,不可出风头。
因为她是庶出,而且不受父亲疼爱,后来母亲去世,她唯一的依仗不在了。为了自保,她开始以弱示人,以柔处事,从不跟姐姐争抢,总是一副“呆呆”的样子。
如此她才没有招来嫉妒、伤害,平安长大,最终成为家中最出息的女儿。
古语有云:“智者善屈尊,愚人强伸头。”
明知不可为还强为是愚笨,适时韬光养晦才是聪明。
表面看来柔弱不堪一击,但它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强大。
所以做人要学会以柔克刚,以柔处事。
鲁迅曾说:“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宇宙真谛。”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问题层出不穷,压力剧增,令人窒息。
《道德经》就像一位世外高人,为我们拨开人生迷雾,抚平内心不忿,消除焦虑情绪。
读懂它,能让我们少走弯路,生活更美好。
愿您学会大智慧,识人识己,掌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