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独自出现时的样子总是让人印象深刻,叼着一只粗雪茄,像鸭子一样盘旋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走廊。他的近视很严重,经常会走错教室,四处晃悠,因为他真的看不清,甚至需要扶着墙走。他就是这样一位心不在焉且严重近视的教授,经常会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挖鼻孔,丝毫不担心这样做会让人觉得尴尬。或者他早就对: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这句话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
他去开会时如果把车停在了大停车场,那么会议结束后,他一定会忘记自己把车子停在了哪,甚至不记得自己开的什么车,只能等所有人把车都开走后,才能开着剩下的那辆离开。而最可怕的是,他曾多次两手同用,狂暴地在黑板上一只手一个,同时解完多个复杂方程后,被一脸懵逼的学生们提醒自己走错了教室。
上图我们看到的这个矮胖矮胖的、酷似麻省理工扫地僧一样的男人,就是今天故事的主角。一个九岁就读高中,15岁博士毕业的神童,他先后涉足哲学,数学,物理学,工程学,生物学等等学科,甚至在日后成为了一门理论的开山鼻祖,但与此同时,他不记得自己车的颜色,不记得交谈数年的同事,甚至不记得自己有没有吃过午饭。
1894年,诺伯特维纳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维纳出生时,父亲已经是著名的历史和语言学学者,在著名哈佛大学教书。维纳很早就展现出思维敏捷的超凡特质。 据父亲回忆,维纳18个月大时,有一天他的保姆带着维纳在沙滩上游玩时随便在地上写了些字母。不过他很快注意到一旁的维纳非常专注地看着这些字,于是来了兴致的保姆便开始尝试教他字母表。结果就在两天后,保姆惊讶地告诉维纳的父亲他竟然真的学会了字母表。维纳的母亲在他很小时也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带着他读各种书籍。维纳也在不到三岁时就基本可以无障碍地阅读各种书籍,算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不过即便已经如此优秀,父亲对他的教育仍然非常严苛。
根据维纳的自述,尽管自己拥有一些天赋,但父亲对他的要求标准依然很高。他曾经回忆到:“对我而言代数并不难,不过父亲教授代数的方式远远谈不上平和,我每次一犯错就会被立刻纠正,他会用轻松的对话式语调开始讨论,可是只要我一旦犯错,温和慈爱的父亲就会突然变身成为一个可怕的复仇者,让人恐惧到简直无法思考。” 没到七岁时,父亲将他送入了一所私立学校。尽管年龄很小,但底子不错的维纳一入学就从三年级开始就读,并很快升入四年级。
到了1906年,世界首次知道了诺伯特维纳的名字,当时维纳的照片出现在纽约世界报的头版。标题是全世界最杰出的男孩,而原因是九岁入学高中的维纳在12岁的年纪就已经学完了全部大学前的课程,并受到了多所名校的关注。于是维纳开启了自己开挂般的大学之路,首先为了不长期曝光在媒体的镜头之下,维纳并没有选择世界名校,而是来到了哈佛附近的塔夫茨大学。
没过多久,15岁的维纳就已经拿到了数学学士学位,之后又来到康奈尔大学,取得了哲学硕士学位。1913年17岁的维纳又从哈佛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拿到哈佛的全额旅行奖学金后,来到了剑桥三一学院,跟随数学大师罗素学习数学原理。不过来到三一学院的维纳似乎并不喜欢自己的这位老师,在父亲的通信中,维纳说罗素对他的态度似乎是冷漠参杂着轻蔑。这样他觉得特别的不自在,根本不想再除课堂以外的地方看到他。
但作为老师的罗素其实并不像维纳感受到的那样对他有偏见或轻蔑,纯粹是因为维纳在美国所接受的数学训练,并不是三一学院这些大神们所认可的。所以需要他从一些最初级的事情开始,重新接受更加正统的数学训练,这其实与当时三一学院另一个数学教授哈代从印度带来的一个叫做拉马努金的印度小伙子,遇到的是同样的问题。而且由于维纳经常会出现思维过度集中,会造成他可能刚从餐厅出来就忘记自己是否吃过饭,或者因为老师换了衣服,就认为对方是陌生人,诸如此类的奇葩行为,导致罗素搞不清楚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真的存在这种心不在焉到极致的人。所以在维纳犯错时,可能是没有做好表情管理,让维纳有了误会,但说实话,就维纳那双高度近视看不清的眼睛还真没资格说谁谁的表情似乎在蔑视他。
总之,师生俩的误会始终也没解开,维纳反而是跟哈代和拉马努金走得非常近。他曾经回忆说,哈代的课程及其严谨性启发了我,在我学习数学课程的那么多年里,我从未见过像哈代这样思维清晰、兴趣盎然、智力超群的人,如果让我选一个人作为数理思维的导师,我一定会选哈代,但选谁做自己的数理思维导师已经不重要了。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的枪声预示着这人类文明史上首次世界级的战争正式拉开了序幕。维纳也只能带着遗憾和浓浓的使命感回到了美国,1916年美国参战前夕。在国内强大的战争宣传下,20来岁的热血青年维纳也向往着上阵杀敌,成为一名英勇的军人。但老话说得好,人贵在有自知之明,维纳在这方面却明显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自己的体格和心理状态他也并不是没有意识,但就是说干就干。凭借着自己优良的学历,维纳倒是很顺利地进入了一个军官训练营,
可刚一开始训练就彻底露出了马脚。手脚不协调、齐步走顺拐啥的这都不算事,关键是一训练就随时晕倒,这让哪个教官也吃不消,只好以无法通过考核为由劝退。但一心想要参军的维纳怎么可能轻言放弃?既然当军官不行,那报名当个普通士兵总可以吧?结果这次连检查身体这关都没能通过,直接把负责检查视力的人都整懵了,连最大个的字都看不清,也不知道你们跑来检查个啥。拒绝理由:视力严重不符合标准。
就在维纳因为不能参军报国而极度郁闷的时候,却收到了数学家奥斯瓦尔德的邀请。到马里兰州的阿伯丁试验场从事弹道学研究,这下我们自带天才buff的维纳,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完全释放自己巨大潜能的地方。这里不但可以让维纳真正投身于军事科研,为战争出一份力,最关键的是在他到达实验场后,维纳通过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也得到了技大的鼓舞,至此也改变了维纳的学术研究轨迹,直至后来改变世界。
一战结束后,维纳曾短暂地前往英国,与以经失去了拉玛努金的哈代,一起研究布朗运动、傅立叶变换等课题。之后又在机缘巧合下,于1935年来到了中国,在清华大学讲学,主讲傅立叶变换,听讲者还包括华罗庚、段学富等华人大神。但仅仅过了一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维纳也只能再次回到马里兰州的阿伯丁实验场,继续从事弹道研究工作。而这一次,维纳发现二战中军队所使用的火炮都必须在发射前考虑到气压、风力、风向、温度、湿度等等影响落点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于落点的影响又没有一个特别完善的权重体系,所以导致这类火炮的命中率极低,只能通过编织火力网来尽可能地覆盖目标,大大降低了这类武器的打击效率。
于是他想到有没有可能让这些炮弹在发射之后还能通过外界的一些因素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增加命中率呢?这其实就是日后精确制导导弹的理论基础,只不过在那个时代听起来还有点天方夜谭。这个想法促使维纳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利用机械模拟人脑的计算功能,由此建立用于防空火力控制系统的预测装置。在此基础上,维纳著名的《控制论》于1948年问世,也标志着控制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诞生。
维纳认为,信息和反馈在任何系统中都非常重要。如果把人或动物看作一个系统,那么这类系统就是一种可以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并刺激系统后,做出相应反馈的系统。我们的人体也是如此,这实际上也是人工智能的一部分理论基础,控制论是一个可以触类旁通的理论。首先,我国的导弹之父钱学森不仅接受了维纳关于导弹的先进思想,还在1954年出版了工程控制论这本书。在一种庞大的工程设计项目中引入控制论的概念,这还包括生物控制论、人工智能领域的精神控制论,以及社会控制论。自此之后,维纳一跃从天才变身成为一门学科的开山鼻祖,并以自己的思想引领着人类科技的发展。战后的维纳一直潜心控制论的相关研究,并与灵魂车手冯诺伊曼在机器人学、计算机控制和自动化理论、神经元建模等相关领域合作研究, 直至1964年去世,享年69岁。
最后再和大家分享一则广为流传的,不知道是真实还是杜撰的关于维纳的小故事。有一次,维纳回到家,发现家里空无一人,于是赶忙向邻居家的女孩询问有没有注意到家人的去向。女孩回答说,他们在中午的时候就已经全部搬走了。虽然这样的回答让维纳觉得有些奇怪,但还是口头感谢了邻居女孩提供的信息。接着,女孩翻了翻白眼,没好气地说:“这就是我必须留在这里的原因,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