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点右上方的“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还能及时阅读最新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来自肯尼亚政府的一纸停工令,让价值32亿的肯雅塔国际机场扩建项目戛然而止。
当中企投入巨资、完成地基施工后,肯尼亚政府却单方面毁约,并拒绝支付任何违约金。
如今,面对项目烂尾、资金短缺的困境,肯尼亚政府又不得不重新寻求中企的帮助。
那么,面对肯尼亚政府的“变脸”,中方是如何回应的呢?
一场莫名其妙的“停工风波”2016年3月,一份突如其来的停工通知彻底打乱了肯尼亚首都机场扩建项目的进程。
就在中国航空技术国际工程公司和安徽建工集团已经完成了地基工程,准备部署90%设备之际,这个被寄予厚望的工程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曾几何时,这个航站楼扩建项目可是肯尼亚政府的重点工程。
2013年12月3日,该项目开工时,时任肯尼亚总统甚至亲自出席了开工仪式。
事实上,这座新航站楼对肯尼亚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肯尼亚作为非洲著名的旅游大国,旅游业是其经济命脉之一。
然而,位于其首都内罗毕的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在2013年时却早已超负荷运转。
据报道,该机场的年接待能力仅有200万人次,远远无法满足600多万游客的需求。
因为过于拥挤,该机场曾一度被国际媒体批评为“世界十大糟糕机场”之一。
因此,扩建工程显然已是迫在眉睫。
2012年9月,由安徽建工集团与中航技国际工程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激烈的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最终中标这一640亿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44亿元)的重量级工程总承包合同,预计将在2017年建成。
据专家评估,如果新航站楼如期建成,机场年接待能力将大幅提升至2000万人次,必将为肯尼亚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就在该项目即将进入尾声之际,肯尼亚机场管理局突然下达了停工令。
肯尼亚“变脸”的来龙去脉面对肯尼亚方面突然终止机场扩建项目的决定,中国企业最终只能选择撤离工地,将一个未竣工的工程遗留在内罗毕。
不过,中方企业并未轻易妥协,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根据合同条款,中企向肯尼亚政府提出了约15亿(约200亿肯尼亚先令)人民币的违约赔偿要求。
起初,肯尼亚政府似乎还抱有一些诚意,支付了约合人民币3亿的部分赔偿金。
然而,此后剩余的约12亿违约金却遥遥无期,迟迟未见着落。
更令人意外的是,到了2019年5月,肯尼亚政府突然改口,不仅拒绝支付剩余赔偿金,还扬言要收回已支付的43亿肯尼亚先令。
他们甚至反咬一口,声称是中方企业先违反了项目申请事项,自己才是“受害者”。
事实上,肯尼亚政府的突然“变脸”,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据了解,肯尼亚国内存在着不同政治势力的角力,反对派为了与执政党对抗,经常对中肯合作项目制造负面舆论。
在此次机场扩建项目中,肯尼亚国内的反对派就大肆渲染所谓的“违规”问题,混淆是非、颠倒黑白,引导舆论给执政党施加压力。
除了国内政治因素之外,一些西方势力也在从中煽风点火,企图影响中肯合作。
西方媒体常常借机抹黑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行为,散布“债务陷阱”等不实言论,指责中国通过“基建外交”增加非洲国家的债务负担。
然而,事实上,中国对外投资往往是互利共赢的,从未存在所谓“债务陷阱”。
根据新华网的报道,截至2023年,在肯尼亚目前所有未偿还的外债中,来自中国的贷款额仅占17%左右的比重,远远低于西方国家和其他债权人的贷款占比。
不得不求助中国许多西方媒体推测,肯尼亚政府单方面终止机场扩建项目的决定,必将给中方企业带来重创。
然而,项目停工后,随着时间推移,乔莫·肯雅塔国际机场的客流量持续不断攀升,原有的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到了2021年,这座半成品的新航站楼已经捉襟见肘,机场运营不堪重负。
为解燃眉之急,肯尼亚政府不得不重新对外招标,寻求完成剩余工程的承包商。
但这一次,情况出乎意料地被动。
不仅欧美等西方国家对此项目充耳不闻,就连此前参与竞标的印度公司也摇头不予考虑。
面对残酷的现实,肯尼亚政府终于认清了当初中止合作的决策是多么失策。
于是,他们主动向中国伸出了橄榄枝,寄望能够获得中国企业的再次支持,共同完成这个陷于停滞的机场扩建工程。
事实上,在肯尼亚单方面撕毁合同后,中国从未就此对肯尼亚 “绝交”。
相反,在新冠疫情期间,中方不仅向肯尼亚提供了大量人道主义援助,还推迟了肯尼亚部分到期债务的偿还期限,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而这场历时近十年的肯尼亚机场扩建风波,也充分证明了互利共赢才是国际合作的根本出路。
参考资料:
中企6.5亿美元扩建肯尼亚首都机场 肯总统出席开工仪式 观察者网 2013-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