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癌症治疗什么方案才是最优的?
得了病,想求得最优方案,这个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谁都想求个最优方案?但其实对于癌症这种病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癌症治疗最优方案。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癌症并不是某一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你不能把癌症当作一个病来治。全身除了个别地方不会得癌症,从头到脚,从外到内,绝大多数的器官组织部位都会得癌症,也就是说,即便是粗略分也至少有几十种癌症,而要是细分的话,至少也得有几百种癌症。
这么多的癌症,不可能有统一的一个所谓的最优方案。对某个癌症来说是最优的方案,对另一个癌症可能并不是最优的方案,甚至是最不优的无效方案。比如,I期肺癌,大多数情况下,手术是最优方案,但你不能简单地推到其他癌症,I期鼻咽癌最优方案大多数情况下是放疗,而对于淋巴瘤(主要是指侵袭性淋巴瘤)来说最优方案是化疗,甚至有的情况下不治疗是最优的选择(观察,定期复查监测),比如某些惰性淋巴瘤。
而即便是对同一种癌症来说,也有不同的情况。你说肺癌的最优方案是手术?当然不能这么说,因为你没有说明具体的病情。早期的肺癌你可以说手术是最优的(注意,也并不是绝对),但如果是晚期肺癌呢?那当然不能把手术作为最优方案,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化疗才是最优选择,而对具体的某个病人来说,到底哪个最优呢?又得根据他的具体病情而定,对某个病人最优的方案,对另一个病人可能并不是最优的。
再退一步,即便是同一个病人,他在不同的阶段,最优方案也可能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是动态变化的,需要根据病情的变化来进行动态的调整,并没有一套所谓的适用任何情况的死板的所谓最优方案。
癌症治疗,恰如打仗,除了武器本身要有杀伤力,够先进,更重要的是使用武器的人要懂得如何有效使用武器,如何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进行最佳的优化组合,让各治疗手段优势互补,制定适合某个具体病人具体病情的最佳治疗策略。武器只是一个前提条件,最终决定胜负的还是使用武器的人,也就是要懂得怎样更有效地利用各种武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武器,怎样综合使用各种武器。
另外,还有重点一点就是,这仗该不该打,值不值得打,什么时候出什么拳,除了考虑前线,还要考虑后勤保障问题,考虑家庭社会心理因素,而不是一味地冲啊杀啊,要有勇,更要有谋,这也就是所谓的综合作战方案,对癌症治疗来说,就是治疗策略。
癌症治疗要讲究综合治疗。治疗癌症是一场全方位的全面“战役”,不能光靠陆军,还要依靠海军空军以及现代化的导弹部队,而且注重信息化作战。癌症治疗也一样,除了少数情况下单一治疗手段就可以达到目的,多数情况下需要使用多种治疗手段,进行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决不是将各种治疗手段简单的叠加或轮流使用,不是各个学科同时进行治疗或轮流进行治疗,不是治疗手段越多越好,不是花钱越多越好,也不是花钱越少越好,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些治疗手段,多个治疗手段多个学科怎样进行有效的配合,这个很关键,否则可能反而会带来伤害。
肿瘤治疗还要讲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注重个体化治疗。同一类病人当然有一套统一的规范,要按规矩办事,不能主观随意,但也不能千人一方千病一方,每个病人应该有每个病人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要针对每一种癌症每一个病人制定最适合这种癌症、适合这个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也就是医生不能只看到病,更要看到人,比如同样是肺癌的两个病人,但治疗方案可能不是一样的,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综合各方面的检查资料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即便同一个病人,在癌症不同阶段,治疗方案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并明确各个阶段主要目的和治疗手段,综合进行考虑。
另外,要结合家庭社会因素,注重效价比。治病,不能只看到“病”,更要关注“人”,注重全局管理。同样的癌症,同样的分期,在不同的国家,可能最后的治疗手段选择和安排会不同,这涉及到人文、社会、观念、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这正是“人”的因素。如果只是照搬教科书或诊疗指南规范,说书上说了这种情况就应该这样治疗,这是对教科书和指南的“愚从”。在中国,这个问题尤其突出。在癌症治疗方面,中国人自己的研究数据还是相对少一些(现在慢慢多起来),我们遵照的国外指南规范是否完全适合中国人,适合中国国情,其实有不确定性,完全照搬显然是不行的。
经济状况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一个晚期癌症老年病人,子女穷得叮当响,你说按指南规范,经过治疗可能延长一两个月的时间,还说研究数据显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却无视这可能要花经济上的巨大代价,忘了治疗的效价比对这个病人是否合适,这是“呆子医生”。一个合格的医生,也必须是一个会算帐的医生。
治癌,要有勇,更要有谋,策略安排比治疗手段本身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