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片阶段式井喷,《流浪地球》能否带动本土科幻持续火热?

王吉伟 2019-02-09 20:08:49

大年初三,《流浪地球》成功逆袭《疯狂的外星人》成为单日票房冠军。大年初四,《流浪地球》的排片量也从最初的11.5%进阶为30.3%,翻了近三倍。截至大年初五12点,《流浪地球》票房占比高达51.8%,累计票房超过13.4亿,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

猫眼电影对《流浪地球》的票房预测是53.34亿元。

2019年贺岁档可谓强者云集,只是今年有沈腾、黄渤、宁浩、周星驰、成龙等一众票房大咖,也没能拼过被诩为开启“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流浪星球》。吴京再次成为票房大赢家,刘慈欣的科幻大片之心也落下了。

不得不说,《流浪地球》确实是一部难得一见的本土科幻影片。对于这样一部充满情怀的影片,大部分观众都给予好评。但也一直有观众给予差评。上映五天,褒贬不一。在前两天豆瓣评分最高达到8.4分之后,分数也开始下滑,2月9日豆瓣电影评分降到8.0。

关于《流浪地球》的评论很多,至于电影老王就不多说了,这本就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无需探讨太多。这里跟大家简单聊聊中国科幻片发展史上的代表性影片,以及老王对中国科幻片产业发展的一点思考。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陆拍摄出第一部本土科幻电影《小太阳》。虽然这部影片仅有34分钟,且是儿童科幻,却已拥有相对成熟的科幻主题及拍摄技法。这部影片的主要内容探讨的是将人造小太阳发射上天以辅助农业生产的可能性。其中的一些拍摄手法,颇具想象力。

70年代末,大陆开始引进国外科幻片。第一部引进的国外科幻片《未来世界》,这部于1976年在美国上映的科幻片,内容主要讲述阴谋者以机械人取代到机械人乐园参观的巨商政要,企图藉此控制全世界,其野心最终被两名记者予以揭穿。剧情很简单,但影片中出现的人形机器人,在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的同时,也启发了中国电影对科幻片的重新思考。

1980年,《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映。这部影片,主要讲述的了科学家陈天虹因发明激光武器“高效能原子电池”而卷入了某大国财团的世界经济争霸并险些丧命,后被另一科学家所救,为防止它变成世界毁灭者,最终两位科学家联手反击国际商业霸权。《珊瑚岛上的死光》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片,也是中国电影史上最重要的科幻力作。

进入80年代,中国科幻片迎来井喷时期。在1986年西安电影厂将科幻故事片《错位》搬上屏幕后,中国科幻电影出现一个小高潮。接着,《霹雳贝贝》《大气层消失》《合成人》《凶宅美人头》等本土科幻片接连上映。

其中,1988年上映的《霹雳贝贝》是许多70、80后的童年记忆,外星飞碟赋予贝贝特异功能,使其一出生就带电,这个特殊人类不得不承受生活中的苦恼与困惑。

1990年的《大气层消失》则将环保意识融入到影片之中,现在看来毒气泄漏造成的臭氧层空洞并非杞人忧天。

1988年的《合成人》和1989年的《凶宅美人头》的影片主题都放到了生物科技领域,探讨了大脑与身体嫁接的可能性,《合成人》是一部科幻喜剧片,《凶宅美人头》是一部科幻恐怖片。

经历了80年代末的科幻片井喷之后,90年代的科幻片就冷了很多,不过也有不错的片子问世。1990年的《魔表》,小男孩戴上一块电子表可以瞬间长大,探索的是对时间及空间的未来想象。

1991年的《隐身博士》讲述博士发明的隐身药造成的各种工作生活中的麻烦。1997年的《疯狂的兔子》讲述的是一个以人间的友情抗衡外界的力量的故事,兔子可从光盘中附到人身上。

90年代之后,中国科幻片电影难觅踪影。十几年来,虽然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中国票房市场大到连好莱坞都刻意取悦,但科幻片始终难以走出囹圄,就连中国动画片都比科幻片跑到快的多。这也是无奈,电影市场本就是与资本市场高度结合的产物,资本不看好不投科幻片,再天才的导演也没用。

还有一点在于,中国拍电影取材那是多了去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随便挑一个年代一个时期就能拍出不同类型的多部影片。如果再来一个穿越或者反穿越,那能展现的剧情就太多太多,还用拍什么科幻题材影片。观众爱看就是票房,票房保证才会投资,在中国你拍再好的科幻片也比不上好莱坞,由此科幻片越发边缘化。

《流浪地球》就是一个例子。网传万达影业将准备投给《流浪地球》的6000万抽出去投给了《情圣2》,吴京过来客串可是《流浪地球》拍不下去了,吴京投了6000万补上了资金缺口,影片才得以拍摄制作完成。结果大家已经知道了,因为吴秀波这只黑天鹅的出现,万达影业应该亏的不轻。

当然,资本不愿意投科幻片,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片产业的不完善,工业设计的严重落伍可谓中国科幻电影的软肋。在中国,要找科幻模型师太难,从材质到创意都无法与美国团队相比。除了模型硬件问题,中国导演对科幻片拍摄的了解与领悟也不够,特效、服装等等一系列环节都无法保障拍出有一定质感的硬核科幻。

这里还有个问题可以探讨,即把美国团队拉过来拍摄中国题材的科幻片,算中国电影吗?老王倒是认为可以洋为中用,但不能仅限于拍摄几部大制作科幻片。

而是要通过资本、技术引进、招商等一系列手段,让高水准的科幻片产业能够在中国扎根。就如中国目前是世界代工工厂一样,如果中国能够成为科幻电影全球产业链的一部分,那中国的科幻片水平追赶上好莱坞制作水准也就指日可待。

除了资本与科幻片产业问题,在中国制作科幻电影还有大环境问题。要制作一部科幻电影,总局可能会抛出很多问题,诸如现实意义、积极意义等问题,对于意料之中无法审核通过的影片,大部分制作者怕是要望而却步了。大环境,进一步促成了中国科幻片没有市场这个现实。

可以说《流浪地球》的出现,结束了以往看国外科幻片就是科幻片,看国产科幻片怎么看都是剧情片的窘状,它让中国观众感觉中国也能拍出像样的科幻片了。《流浪地球》以事实证明,在中国也可以制作出高品质的重工业科幻大片。

对电影行业而言,《流浪地球》让科幻片领域的工作者看到了一扇天窗,此片的高口碑以及票房让业内人士眼前一亮:如果《流浪地球》这种灾难科幻题材的影片能够上映,那更多相应题材以及延伸出来的相关题材影片应该也能过审。事实上,在中国科幻、文学、以及CG领域还是有不少业内高手的,这部影片的成功也相应的提高了这些人的积极性。

当然,《流浪地球》的大热,也不能排除其中掺杂的几分国人情怀以及“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噱头。但这噱头与情怀,也体现了观众对于中国科幻片的期待以及电影市场对于本土科幻电影的需求。相信此片以后,资本市场开始逐渐转变对本土科幻片的态度,更多人对科幻产业应该也会有新的思考。

回首中国科幻片发展历程,其主要特点便是阶段式井喷,此后便无人问津。希望《流浪地球》带起的这波科幻热不只是现象级影片这么简单,而是真正能够带动中国科幻片产业的高速发展。

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版权交易热烈,科幻电影制作潜力巨大,接下来将会有多部科幻电影陆续上映,也极有可能开启科幻全产业发展的链条。

当然,前提是每一部本土科幻电影都能够做到甚至高于《流浪地球》的品质。不然,越来越多品质不一的国产科幻品,会让观众更加失望。不要到头来,重蹈中国科幻电影“阶段式井喷”的覆辙,昙花一现比永远期待更令人痛惜。

从《霹雳贝贝》到《流浪地球》,中国科幻片已从UFO造访地球,走向了向外太空探索。只要中国科幻片能够坚持探索,相信在当代工业体系与先进电影技术的加持下,定能早日冲出银河系,奔向更广阔的宇宙空间。

就说这些。

【关注IOT、泛娱乐与投资,专注互联网+及企业转型研究。】

2 阅读:143
评论列表
  • 2019-02-09 21:00

    非常厉害!流浪地球这个想法也非常脑洞大开

    cwq 回复:
    刘慈欣厉害
  • 2019-02-09 22:40

    看腻复联等英雄了

王吉伟

简介:王吉伟,自媒体,商业模式评论人,互联网+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