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9 年的一天,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实验室里,博士后法勒伯格因为工作太晚,忙着干饭就没有洗手。吃饭时他用手帕擦完手又擦了嘴,惊奇地发现手帕竟然有甜味。
一头问号的他又舔了舔刚刚拿过的高脚杯,同样是甜的。最后他甚至将大拇指伸进了嘴里。这就是第一代糖精诞生的故事。
发现阿斯巴甜的科学家:Schlatter
另一款代糖阿斯巴甜,也是源于科学家做完实验没洗手,翻纸时下意识舔了下自己的手指。看来不洗手是科学发现的原动力,那印度人没发现大肠杆菌也是个意外。
代糖不是糖,却能和人类味蕾上的甜味受体结合,产生氢键,让人感到加倍的甜味,且没有糖的危害,吃了也没事。从 19 世纪末到现在,这玩意还有个商业上的巨大优势——便宜。
根据天风证券数据显示,相同甜度下,阿斯巴甜的成本约是蔗糖的9.4%,不到 1/ 10。 19 世纪美国经济还没起飞,糖还有点小贵。
糖精可以说是天生的食品工业 “圣体”。所以,在那个时代,代糖的兴起并非因为糖的危害,纯粹是因为价格。
那要推广代糖,只需要解决一个问题,代糖吃了是不是有害?
当时为了接住这泼天的财富,1884年,法勒伯格独自申请了糖精的专利,亲自试吃了 10 克糖精,并表示食用这东西后会随尿液排出,人畜无害。
不过当时的美国化学局局长威利表示,你声称安全,可未经我的同意,也未得到我的试毒志愿者的认可。这位威利有一支12人的试毒小队,专门为美国人亲身检验食品安全。
总统vs化学局局长
他在1908年的建议是禁止使用糖精,而当时还有其他人也亲身试毒。比如靠糖精减肥的罗斯福,他就公开表示,任何说糖精对身体有害的人都是大傻子。
化学局局长 vs 总统,究竟哪个 “意见领袖” 更具影响力?结果可想而知,罗斯福带货糖精风靡美国。
那代糖真的就无害吗?这玩意同样面临各种争议。比如阿斯巴甜在1974年被美国FDA批准作为食品添加剂,仅一年后就有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向公共调查委员会提起仲裁,说阿斯巴甜会损伤大脑和智力。
21 世纪初,也有欧洲癌症基金会的一系列论文指出,即使在正常剂量下,阿斯巴甜也可能使小鼠致癌,再次引发舆论。
再后来就是去年7月,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所最终给出定论,将阿斯巴甜列为可能致癌的2B类致癌物。
当然,不必惊慌,什么是2B类呢?在此之前,被列入同级致癌物的有手机辐射、腌菜、汽车尾气,致癌风险甚至低于2A类的夜班。
我们也不能抛开剂量谈毒性。世卫组织也表明,阿斯巴甜的每日可接受摄入量为40毫克每千克体重。一个人每天在这个限制内消费是相对安全的。
那其他代糖呢?去年2月,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载了一篇研究警告,称赤藓糖醇可能会增加血栓形成,增加中风和心脏病发作风险。
新华社报道
5月,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关于非糖甜味剂的新指南文件,全文长达九十页,但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不应将甜味剂作为实现体重控制或降低慢性病风险的方式。国内媒体如新华社将这句话翻译为世卫组织建议勿用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
总之,从目前的研究来看,代糖没有一定有害的定论,而且市场主流的甜味剂也在从此前的糖精、甜蜜素、阿斯巴甜等人工合成剂逐步向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赤藓糖醇等天然甜味剂转变。
关于它们的讨论同样没有定论。只能说代糖虽有好处,但不可多吃。若要控糖,最好的方式还是直接控制糖的摄入。